
【丹枫】莫听骤雨打梨花(散文)
在范冰冰之前,赵丽华大约是中国当代挨骂最多的女人,没有之一。由于她之前写的几首小诗,被人拿到在网上公开剖析,为她赢得了“梨花教主”的恶谥,或者说美名也未尝不可。其时也,海量的口水,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兜头倾向赵丽华,致教“雨打梨花深门闭”,现代网络以其强大的舆论攻势,不费吹灰之力,很快便把赵丽华苦心营造的诗歌“金字塔”,轰了个稀里哗啦,使其陷于灭顶之灾,被驱逐出诗坛,狼狈回家,落魄地教孩子们“画画”,“梨花门”事件便轰动一时,成为当代诗坛著名的公案,赵丽华以其独创的“梨花体”,与车延高的“羊羔体”双星并辉,闪亮在群星暗淡的中国当代诗歌天空,历久弥亮,不可磨灭,成为许多对诗坛存有不屑之色的网络大侠茶余饭后的笑料。
也难怪赵丽华招骂,因为在中国,诗人历来是被人高看一眼的货色,高居于神坛之上由来已久,虽不能说飘在云端,但最起码也在“九层妖塔”之上,比如屈原,比如陶潜,比如李白,比如杜甫,比如苏轼,无论提起其中的任何一位,人们的敬仰,都会嘁叮哐啷洒落一地。赵丽华虽然不能与这些名垂千古的大诗人同列比肩,但毕竟也是诗人啊,而且还当过鲁奖评委,这是多大的荣誉啊,故其闪亮程度,虽比不上太阳月亮,但如果说是星星,一点也不算夸张,而且是熠熠生辉的星星,即便亮不瞎人的眼,起码也得让人举头仰望,且望得脖子发困的那种,但这样的诗坛明星,桂冠才女,竟也有不堪之处,浅薄之处,庸常之处,说直白点,就是虚有其名,瞧她写的《一个人的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这样的诗,太稀松平常了吧,难怪人家不服气,那软肋,露天向上,明晃晃亮就在那儿,毫无遮掩,除了瞎子,谁都能看见。短短一句话,被人为地排列成四行,比大白话更大白话,这普普通通的家常话,怎么能算是诗呢?现今世界,科学昌明,技术发达,人人都上网,个个能识字,回撤键三家村老妪都会敲,将一段话分行排列,算那门子难事?稍微伶俐点的小猫小狗,只要“铲屎官”略加训练,说不准用爪子按回撤键,都能整出几首来。无论《一个人的田纳西》还是《无数人的田纳西》,既然冠以诗歌的名号,最起码应该有点诗味吧?但这几句话诗意在哪儿?韵味在哪儿?格调在哪儿?成色在哪儿?这样的诗,居然是身为茅盾文学奖评委的著名诗人写的,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呢,欺侮咱老百姓没文化不是?咱泱泱大国,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历史,星河璀璨,巨星累累,就算缺豆腐稀饭,也不缺吟家诗人呀,写几行大白话,名之曰诗,能吓跑谁?就算有个别大老粗不会写诗,但人家也扫过盲,上过村小,好歹小时候背诵过“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啊,会不会吟诗作赋姑且不论,但鉴赏力,分辨力,好歹总该有一些吧?不能就这样让诗人给忽悠了,玩弄了,亵渎了。于是乎网上普罗大众的神经,被深深地刺疼了,感觉受了莫大的愚弄。首先是不屑,继而是鄙夷,终而是愤怒,如果这也算诗,那好,不是咱键盘侠瞧不起诗人,而是诗人自己空棺材出丧——太目中无人了。这种一句话分成几行排列的所谓诗歌,不是吹牛,即便教一字不识的放牛郎写,也许会比赵丽华写的更合辙押韵哩。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一时间大量的仿作,像瘟疫一样流行开来,在网上大行其道。记得十多年前的我,初读《一个人的田纳西》,也曾嘴角轻蔑地一扯,轻狂地附庸风雅仿作了好几首,如《诗人》:
毫无疑问
女诗人拉的屎
是全天下
最臭的
以示对赵诗人的讨伐,兼显自己的诗才,当时自个儿觉得也颇有才,虽然还没怀才到如怀孕一般,让人轻而易举看出来的地步,但比起“梨花教主”,也没觉着逊色到哪儿去。
谁知光阴荏苒,一晃之间十多年过去,今天无意间再次读到这首诗,事过境迁,竟无端地觉出了它的好来,且认为它不仅是诗,而且还是一首好诗,一首非常非常好的诗。当然,网上大量的仿作,则难以称之为诗,因为模仿毕竟是模仿,比起原作,终竟已不是那么回事,这正应了那个拿花比姑娘的名言,第一个是天才,第二个是人才,第三个一定是狗才了。说《一个人的田纳西》是一首好诗,自然不是想替赵丽华翻案,再说我也不认识赵诗人,没有跟她一块喝过茶,合过影,参加过笔会,同游过江湖,不是她的哥儿们姐儿们,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上牛皮鼓了寻着挨打,为她强出头,让网络大侠们狠狠地捶上一通。但好诗就是好诗,没必要存心不良地贬低人家,况且人家还是个女流,一个大男人,成心跟个娘儿们过不去,也忒不地道了。说赵丽华这首诗好,其实就是好在平实浅白上,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了许多好诗,其中一些也是很通俗浅白的,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如王维的“红豆生南国”等等。当然,除了通俗浅白,明畅如话外,如何读诗,也是很有关窍的,这并不是卖关子,读赵丽华《一个人的田纳西》,就应该找到真正的关窍,只有这样,才会感受到这首诗的好来。我个人认为,赵丽华这首诗的“诗眼”,也就是关窍,出乎意外地隐在标题中,而不在句子中,可谓绝无仅有。正因为如此,许多读者,才被作者耍弄了,欺骗了,蒙混了,因为按常规论,好诗的“诗眼”,应该出现在诗句中,而不该出现在标题上。而且这首诗的语言,太平淡无奇,短短四行,全是黄口小儿能道的大白话: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稀松平常,不仅没有诗味,而且全无亮点,根本吸引不了人们的眼球。但偏偏就是这四行普通得掉渣,甚至普通到落在尘埃里寻不见的家常话,经配上《一个人的田纳西》这个标题,便就化腐朽为神奇,意境全出了。《一个人的田纳西》,请读者朋友们低头想一想,一个人,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外出闯荡,竟头脑一热跑到美国东南部作“美漂”,一个人混在非我族类的洋鬼子当中,这是一种多大的孤独啊:众生多如驴,我独不得识;冠盖满街衢,踽踽独徘徊。一个异族女人的田纳西,身在异乡,举目无亲,彷徨犹疑,思乡念祖,心情一定是郁郁寡欢的,孤独感一定是深入骨髓的,在此情此景下,诗人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悒,驱赶身边的孤寂,蓦然想起了家乡的小吃,那些熟悉的儿时滋味,这一思念,忧思和孤寂感更加浓重了,满街的洋食洋餐,虽然营养丰富,但在诗人眼里,色香味形意均无,吃起来味同嚼蜡,塞进嘴里跟饲料毫无区别,人在他乡愁偏多,秋风鸿雁,最易动莼鲈之思,面对味不爽口的洋食品,诗人连聊以充饥的意兴也颇阑珊。在思乡之情的驱动下,诗人洗手入厨下,亲自做羹汤,试着做起了自己最爱吃的馅饼,没想到不仅做成功了,而且特别正宗,小心翼翼地掰下一小块尝了尝,没想到味道好极了,简直跟小时候时妈妈做出来的一模一样,于是乎,一种小得意,小感动,小成就,不,一种大得意,大成就,大感动,瞬间就弥漫了诗人的胸臆,诗人自己被自己无意间发现的潜能、甚或天才震惊了、震撼了,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简直太伟大了。于是乎,诗人的笔尖,情不自禁地一抖,一行短诗,便流淌在洁白的稿笺上: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诗人为自己的厨艺得意,此时此刻,她心里的喜悦比天还大,比地还阔,多日来一直盘踞在心间的孤独和寂寥,也突然间一扫而光,仿佛打开了一扇久已封闭的的窗户,外面灿烂的阳光,争先恐后地挤进屋里,四处都是明媚的阳光,把屋子的每个角落都映照得亮堂堂的,寻常一轮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一个人的田纳西》,因为有了自做的几枚小馅饼,便再也不寂寞孤独了。
其实,我们许多人都可能有过类似的经验或经历,平白无故的,自己被自己的一些小才情,小技能,小作为感动和折服,认为自己还行,并不像原来以为的那样不堪,那样菜鸟。作为诗人,能够从最庸常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并用最简单的语言表现出来,吟成一首小诗,如亲友相逢,把酒话桑麻一样自然亲切,水到渠成,看似平凡却奇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需要大智慧大技能不可。《一个人的田纳西》在网上遭受暴风骤雨蹂躏的时候,赵丽华一直是沉默的,并没有像有些屁股坐在弹簧上的人一样,立马弹起来与对方掐架战争,甚至与批评者“约架”,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斗个你死我活。由此可见,赵丽华对自己这首诗,还是比较自信的,觉得没必要跟人解释,也不屑于解释,自古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者本知之,何须解释;不识者固不识,解释再多,论争再多,互怼再多,终是白搭。作为鲁奖评委,赵丽华并非浪得虚名,诚如时下流行的那句凡人名言,没有一个人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诗人赵丽华,也当属此列。纵观今天的网络,弥漫着一股戾气,许多人不分青红皂白,不问情由,一上来就骂,一开口就是粗的,一说话就一副爹死娘改嫁似的冤气冲天,想来当年围攻赵丽华的诸多发难者之中,一定不乏此辈。
诗歌本身就是止烦化燥的。因此读诗,尤需一颗沉静的心,宁心静虑,沉浸于诗歌营造的美妙意境,才会领略其间的甘美与滋养。即便有些诗一时没读懂,或者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好处妙处独特之处,最好也不要开口就喷,诗人不是花朵,不需要太多的液体沐浴浇灌。而应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静下心来想一想,只有理解了诗人,以及诗人写作时其时其地的境遇与遭际,才能最充分地领略诗意,在一只奓起浑身的羽毛,一门心思想着掐架的公鸡眼里,永远只有敌人,没有风景。这,应该是“梨花体”事件留给我们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