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五周年】透明的格子里(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五周年】透明的格子里(散文)


作者:风土人情 秀才,221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93发表时间:2020-05-29 08:39:31


   腊月二十四,民间俗称小年,传说这天百无禁忌,丧葬嫁娶无不适宜。好多人会选在这天成亲,完成人生中极重要的一次蜕变。
   三哥收到了四张请柬,全是二十四的日子。有战友的、有朋友的,他们的孩子也选在了小年这天结婚。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方块似的小城里,冷不丁便能碰上面,欠下人情不还,见了面心里也不舒坦。因此在人情来往上是断不能马虎的。
   等到三哥挨家把礼钱奉上,已是九点多钟。他赶忙驾上自己的面包车,匆匆地向乡下岳父家赶去。
   远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约好了今天要聚到他们的外公外婆家。一年忙到头,大家见面的时间少,孩子们可能感觉不到,但老人们早就盼着能见到他们,这倒不是想要他们的礼物,而是感到自己过一天少一天了,活得越来越力不从心,就更想孩子们能呆在眼前,哪个孩子不是老人的心头肉。
   三哥开着他的面包车在公路上飞奔着,平时他靠着这车去拉货。经常拉货出力,车身上留下了划痕和难以去除的污迹,斑斑点点的痕迹让人想到它的主人也很普通,三哥不在乎这些,仍对它十分珍惜。三哥常会想,换辆新车又能怎样,新车就能抬高人的身份啦?日子过得好不好只有自个知道,到了他这样的年纪,对好多事情已经看开,过日子只要舒心就行,已不想再争什么脸面了。
   路旁的一棵棵小树一闪而过,就像这悄然消逝的日子。日子啊一天天地这么向前熬着,像一本不紧不慢地翻着的书,任你走得是缓还是急,它都是按照自己独有的节奏在翻着,不知不觉便翻过了一天、一月、一年。奇怪的是,人在过年时,重想起一年里曾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却轻飘飘的,没使多少有份量的东西能留下来。
   “吱”地一声,正想着心事的三哥猛地来了个急刹车。原来,在前方的不远处,一队披着白色孝服的送丧队伍正在慢悠悠地横穿着马路。队伍的前方还紧凑些,后面变得稀稀拉拉的,三五成群向人们松垮垮地跟着向前挪动。
   这里的习俗,自古是死者为大,来往的车辆遇到丧葬的队伍,自然要让丧葬者先行。既便是婚车和送葬的队伍迎了头,也要避让开。只见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的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歪歪斜斜地挑着白纸做的小旗子,忽快忽慢地向前跳动着,恨不得马上能走到目的地,不时与他身后的吹鼓手拉开了距离。队伍里有的人会快步跟上,有的依旧慢慢地走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不均,本就人数不多队伍显得更加散乱,让人看了愈加凄惶。害得拎着祭品的长辈不时地低声喝斥着那孩子,要他慢着点。孩子哪会懂慢能显得大伙的郑重。
   很少人想看这样的热闹,此刻路被这支队伍占了,三哥索性下了车子,站在路旁远远地看起来。
   这是一个暖冬,昏黄的云层薄雾似地半遮半掩着太阳,太阳变得有气无力的,半睁着眼任阴云期负着,由于光照不好,田野的远方看上去像是笼罩在青色的雾里。而眼前的近处却能看得很清,并且让三哥看了大吃一惊。夏秋时节,田里有禾木遮挡着时,人们不留意那些散乱的坟丘。此时冬田里的小麦还很矮小,一个个散乱的小土堆就刺目地映到三哥的眼中,这么多啊,三哥在心里默数着。他看到,田地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方块,每个方块格子里面都会有坟墓。有的还会挤成堆,不用猜这家的人口旺,有的三两个拥在一起,当然也有孤立在田野里的。
   满目的坟丘显得杂乱无章,不断地向目力所极的远方延伸着。自古以来,这田地里埋过多少人呢,可以说是数不清,但田地从来就没有被坟丘挤光过。坟墓也像人一样,也有它的生死消亡,由年轻变老,由大变小,最终又完全消失,直到看不出任何痕适,这过程也不过百年。这人呐,从土里来,吃着土里长的,住在土地上,活时占着与肩同宽的一块地,死了还要把一切还回去。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坟丘不过是人类偿还土地的一个环节,再好的坟丘最终也要被岁月无情的夷平。只有少数的帝王将相,靠坚固的砖石能让他们的坟墓长久,但却成了盗贼常会光顾的地方,坟丘被挖,里面的宝物遭洗劫,最后只好改成供人观赏的地方,每天被不同的人看着,议论着,这绝不是他们的想要的结果吧。
   一声声唢呐的嘶鸣,一波三折地向四周荡漾,声音击荡在那些散落的坟丘上,随即又被反射到更远的蓝天上,直到越来越弱。三哥听了心生苍茫,这世上难道真有无形的格子,人就在这格子里生老病死?唢呐声突然又停了下来,远处的人们开始往土框内安放逝者,三哥意识到自己也该走了。
   赶到家时,孩子们早来了,人多屋子里坐不下,大家就聚在院子里,相互间开着玩笑,不时地发出哄闹声。孩子们长大了,经过岁月的磨洗,他们早学会了把心事深深地埋起,学会了报喜不报忧。虽然从他们嘴里讨不到实话,但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上,或在细微的动作中,仍会不自觉地流露出岁月划过时,深刻在他们心头上的苍痕。
   帮不了你们了,没有父母能帮孩子一辈子。三哥只有在心里感叹着。从幼儿到小学,再到中学和大学,这些孩子们换过了多少学校。越是好的学校,越像是坚固的格笼般,你知道想进到好学校读书有多难吗?三哥硬是拿钱给孩子们砸开了一个个学校的围墙。过后,他身心俱疲,以至于孩子们如愿考进了好的大学后,三哥也难以跟着高兴。生活的困顿已让他忘了该怎么笑。以至于孩子们工作多年后,三哥仍不想提起儿女们上学时的那段往事。
   老岳父的手机响了,这是三哥给老人买的老年机,一百多块钱。因为字大、声大、贮电多耐用,老人们很喜欢。这样早该淘汰的东西,在乡村里仍有很大的市场。
   老人的神情变得逐渐紧张,对着手机说了一会儿。然后停下来叹道,你姑不想吃饭了,正在闹绝食,怕是撑不了几天了,你们去看看吧。
   姑姑已八十岁了,自大儿子前年出了车祸后,她就变得恍恍惚惚的没了精神,有一天突然倒下了,送到医院一查,脑子里居然出了血。家里混得最好的是小儿子彬子,彬子作主坚持把他母亲送到大医院。彬子能做到这样,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感激。父母一辈住在山村里,山石圈住了他们一辈子,要不是这次生病,他们这辈子都不可能走出山村的格子田。彬子深知自己能走出家乡,那全是两个老人在山石地里不停地洒汗劳累才换来的。
   在乡村里,这样高龄的病人死就死了,少有子女会尽心去抢救,因为大家的心里都明白,人老了已没有什么抢救价值,乡邻们也不会笑话放弃不救是不孝。谁都知道,没有人能长生不老,大家迟早都要走上这条路。各处都等着花钱,尤其是上学的孩子们,缺了钱就像庄稼缺了水,马上就没了精神。因此,更多的人选择把钱花在紧要的关口上。
   结果,住院的费用就不用讲了,全由彬子一个人出。因彬子在外地上班,无法照顾老人,兄妹几个轮流照顾老人的花费也让彬子一手给包了。后来,彬子的老婆知道了这件事,天天嚷嚷着不公,为此还差点和彬子离了婚。
   刚才的电话是彬子打来的。现在,为了老人能够康复,彬子辞了职,专在医院里照顾老人。
   三哥也有好长时间没见彬子了,他对自己的这位兄弟很佩服。大家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分乘两辆车向邻县的医院赶去。
   在三哥的记忆里,邻县是出名的贫困县,早先的县城是一条长街,穿过二里多长的主街就算逛完了县城。现在还没有进城,路上就开始拥堵起来,生活变好后,路上来往的车辆也多了。
   咦,几年没有来,这里变大了好多倍,也学着别处盖起了大楼。三哥看到路两旁全是整齐的方格,那些方格里安放着统一式样的大楼。远远望去,一排排一行行的窗子,整齐划一,把楼面划成了格子式的棋盘。人们就在自家格子里滋润地生活着。
   赶到医院,姑姑见娘家的孩子们来了一大群,老人十分激动,不停地挣扎着还想爬起来。由于不能讲话,她现在只能用摇头或点头与大伙交流。
   三哥也想挤到床前去,脚上突然碰到了一件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病床下放了一根拐杖。眼光再向那张病床上扫去,那床上也躺了一位老人,由于长期卧床,老人的身子干瘪得像张纸,被子就紧贴在床上。不去细看,完全想不到被子下还会有人。
   害怕打搅了病人,三哥慢慢地退到了室外。“您三哥,到这里坐着歇歇吧。”门口走廊上有一张简易的床上,上面躺着一个老人,三哥低头细看,原来是姑父在和他说话。躺在床上正吊针补水的是姑父。
   “哎呀,您老人家这是怎么啦?”三哥紧张起来,一个老的还没好,另一个又接着躺倒了。
   “别大惊小怪的。还不是憋的,天天闷在这病房里憋出了一场感冒。”
   “原来是感冒,不是大病就好,刚才吓死我了。”三哥又变得轻松下来。
   原来老头子的心里无法放下姑姑,一个人呆在家里总是胡思乱想,最后他便不顾劝阻跑到了医院。虽然他到这里帮不上什么忙,但随时能看到三姑,老人的心里就踏实了下来。
   大伙很快就被彬子撵了出来,彬子还像原先那样留着平头,凸着个大肚子,很有领导的派头。他早在医院旁的饭店里订好了桌位,说什么也要大家留下来吃饭。每天挣开眼就是和病人打交道,他早就感到身心疲惫,很想和兄弟姐妹们说说话。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大家也不好再推辞回去了。
   等大家吃好饭赶回病房时,姑姑的床上空了下来。有人提醒道,病人被姑父推去理疗室了。三哥看到邻床上瘦如纸片那人的儿子来了,正小心地伺候着她小便。这人呐,活到了最后一站,吃喝拉撒也不由自己做主,这真是活受罪呢。三哥马上在脑子里为自己设想了好几种死法,最后觉得或许一觉躺过去再也不醒过来是最好的。如果当初不是那么积极地抢救姑姑,对姑姑来讲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姑姑这次为什么要绝食呢?难道她已觉出不妙,出院后仍会是孩子们的累赘。
   大伙走向理疗室时,老远就看见老头正伸头掂脚地向理疗室内瞅着,由于精力过于专注,他半天丝毫未动,像是固定在画格子里的一幅图画。姑姑和姑父或许彼此是对方心里的格子吧,他们一辈都没有迈出对方的格子。看到老头那执着担心的样子,三哥感动地落下了泪。
   回来时,他们换了一条路。让人失望的是,一路上没看见多少风景。路旁的好多村庄正在拆除,不远处是新建起来的现代小区,一栋栋楼房整齐地呆在格子似方块内,正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主人。现在,这种格子似的小区越来越多了。
   几个月后,三哥总觉放心不下,他又走上那条方块田地夹着的道路,来到被方块地围着的村庄。进了岳父家的四方院子后,才知道姑姑已经出了院。人比原先清楚了许多,每天还能坚持康复锻炼。岳父欣慰地说道。
   “彬子呢?这回能安心上班了吧。”三哥问道。
   “那孩子辞职了,到南方去了。”
   “原来的公司不是很好吗?他都干到了副总。”
   “彬子这孩子的心事重,重情重义。为了给你姑治病,他偷偷地挪用了公款。事情暴露后,无法在单位里呆下去了。领导念在他这是为了尽孝而犯的错,就让他还清了帐,没有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算是很照顾了。”
   “彬子到南方还好吧?”
   “他在自己的本行里熟人多,好多同学校友都是行业里的领导,轻易就能混口饭吃。听讲在这家新公司里,挣的钱比原先还要多。人吗,不就是多挣点钱换个安稳吗。”
   三哥想,在众多的亲友里面或许彬子是唯一自由的人,离开家乡也最远,不像别人离开了家后,从家乡的方框跳到城里的格子里,不过是换了种出力的方式。不管怎样,螺蛳壳里做道场,在自己的格子里唱好戏,能得到想要的安稳就好。

共 44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人生生活描写虽显沉重却又是很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当下的农村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虽然国家大力施策有所改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很多的人很多的时候似乎都在为生存而挣扎奋斗,生活的轨迹如同从一个格子换到另外一个格子。而在这种无奈中还是有希望,比如彬子,宁愿辞职,舍弃工作,甚至不惜挪用公款为母亲治病,虽然丢了工作,但是无怨无悔。这虽然也显沉重,但是更多彰显的是人性良善的光辉。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美文推荐共赏。【编辑:萧垦】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0-05-29 08:42:10
  生命短暂,惟愿安好!问好老师,创作愉快,期待更多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0-05-29 09:47:31
  感谢萧垦老师的辛苦编辑!
回复1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0-05-29 09:47:39
  感谢萧垦老师的辛苦编辑!
2 楼        文友:何叶        2020-05-29 19:58:56
  又见风土老师,实力佳作有深度。好文给赞!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0-05-29 21:00:41
  感谢何叶社长的鼓励!
3 楼        文友:麦玲        2020-05-30 11:42:38
  文章厚重有意义。作者文笔很好,学习。
回复3 楼        文友:风土人情        2020-05-30 15:55:55
  感谢麦玲老师的鼓励!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