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光影流年中的双龙巷(散文)
小巷,是一个城市鲜明的文化印记。古城开封街巷纵横,行人如织,繁华而热闹。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呈东西走向,蜿蜒穿行在古城之中,却因历史上从这里走出了两位皇帝而被世人所铭记。它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巷的“双龙巷”。
一座千年古城,因临近黄河,造就了它灿烂的文明,开封既是有名的“北方水城”,又是名扬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的历史,千年的风华,宋韵悠悠,物华天宝,人才济济。这里曾有大大小小的胡同七十二条,是城市的经络之脉,平铺在中原大地上,犹如画家落笔成线,不经意间制作而成的一幅小巧精致的图画。它们一条条,或横或纵,深深浅浅,连接着千家万户,形如棋盘,状如蛛网,四通八达。
沿着城墙,走进写满故事的古城小巷,望着年代久远的城砖和街边长满虬枝的参天古木,让人不由得浮想联翩。这些历史的遗迹,透着斑驳的光影,犹如一颗颗闪光的珍珠被埋进了沙滩里,经历朝代的更迭,历史的变迁,饱受风吹雨打,有的早已消了它的颜色,但却难掩其耀眼的光芒。于万千繁华的巷陌之中,脱颖而出的是龙亭东路那一条叫“双龙巷”的小胡同,巷口立着高大的牌坊,“双龙巷”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双龙腾飞,龙行天下,威风凛凛。好气派的名字!双龙巷历史悠久,充满了传奇色彩。它作为开封“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首,尽管被隐藏在热闹的市井之间,但却掩盖不住千年帝都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是从一条条小巷开始的。记得我初到开封上班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候的古城有些破旧不堪,除了西门大街、滨河路、土街等几条主大街,更多的是曲里拐弯,多如牛毛,犹如迷宫一般的小巷,道路狭窄,街道时有拥堵。小巷不大,有的叫上来名,有的叫不上名。如今在开封生活二十多年,我已渐渐地融入到了这座悠闲的古城里。闲暇时光,我喜欢与爱人一起,骑着自行车在开封的每一条街巷里穿行,寻找它曾经的足迹,感受着悠悠的古城宋韵,聆听历史的袅袅清音。驻足街头,俯首之间,偶然的发现,都会让我惊喜不已。
开封曾是宋朝的都城,宋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一条条小巷,曾装满了俗世里的烟火,有的是普通百姓家平凡的小幸福。时有串街走巷的小生意人的吆喝声,自行车清脆的铃声,孩子玩耍奔跑声,大人的呼喊声,打破了小巷的宁静。这儿留下了千百年来汴梁人生活的足迹,老开封人都喜欢把小巷叫胡同,叫起来亲切随和,他们对开封的胡同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对于每条胡同的历史,了如指掌,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以前每次走过双龙巷,我以为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巷,从没有想到多看它一眼,多为它停留片刻。窄窄的小巷,长不足六百米,古朴的样貌,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尽头,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虽然对它的名字也充满了好奇,但我怎么也很难把它和富贵的帝王之家关联起来。直到近几年,因保护文物古迹的需要,那些被遗忘在时光里的历史重新被挖掘出来,先是开发文庙的珠玑巷,接着又开发一路之隔的双龙巷,拂去了历史的层层沙粒,“珍珠”光芒乍现,古老的小巷旧貌换新颜,突然以绝色佳人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让人瞻仰的一景,曾经的帝王家惊人身世才浮出水面,双龙巷才得重现往日的辉煌。
重建后的双龙巷抖落一身的尘埃,浑身散发着与众不同的王者气息,气势恢宏。你看它曲径通幽,一座座风格迥异的四合院,历经岁月的沧桑,在时光的河流中前行,沿着古老的小街“排兵布阵”,井然有序,青砖灰瓦,古朴着透着沧桑,一躺就是上千年。门前的拴马桩无言地矗立着,诉说着曾经光辉岁月里的地久天长。曾经的帝王之家就这样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据明代《如梦录》记载:双龙巷,宋太祖、太宗的旧居之地。刀把式门楼,整齐地排列在路边,门前的石狮把门,彰显主人的身份和文化品位。精美细腻的木雕、线条分明的石雕、手艺精湛的砖雕,有的是花草,有的是动物,有的是人物,一个个清晰地雕浮于门楣、窗棂之上,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叩响铁将军“门环”,推开吱呀的门,走进或两进,或三进的院落,仿佛穿行在时空的隧道里,让人产生奇妙的穿越之感。那一砖一瓦,一窗一门,一草一木皆是故事,在光影流年中氤氲。
据说,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读书人陈抟隐居华山修道成仙,一次远游偶遇一挑着箩筐的汉子赵弘殷,箩筐里坐着两个孩子,眉清目秀,尽显王者之气,陈抟见了惊呼:“我道天下无真主,一挑担着两盘龙,天下自此定矣。”嘱咐赵弘殷好生抚养那两个孩子,必能成大器。这两个孩子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当时这儿叫“鸡儿巷”,兄弟两个习武练读,终于功成名就。赵匡胤在陈桥这个的地方被手下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江山,稳稳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后来,弟承兄业,赵光义接替了王位。一条小巷,走出了两位天子,这是历史上前所未闻的故事,小巷也因此名声大振,更名为“双龙巷”。人们在街口立两尊龙头石雕,寓意为潜龙之地,以供后人敬仰。
双龙巷自从出了两个皇帝之后,这里世代名贤聚居,达官贵人云集,崇尚教育,名人辈出。有张钫故居、孔祥榕故居、状元故居等文物古迹二十余处,又有开封双龙老酒馆相伴,酒香不怕巷子深,历史的佳酿让人回味无穷。街道布局合理,院落错落有致,文化气息浓郁,这儿有一座座经典的四合院,多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为主,是旧民居建筑的典范。以灰色为基调,各式各样的镂空门窗雕刻,自然清新,还原了当时古色古香的模样,让人目不暇接。
两边墙上画的是立体壁画,形象逼真,呼之欲出。让人步入其中,有一种时光倒流之感。有玩铁圈的孩童,快活地奔跑在小巷中,你追我赶,一游人走上前,手握铁棍,巧妙地将自己融入了壁画中,让人分不清是画中,还是真实的小巷。一匹马正拴在马桩上,仿佛在等候人们随时骑上它,这时,一位身穿旗袍的女性,调皮地牵起马绳,柔中带刚,画风唯美。三三两两的行人,走走停停,不时被两边的街景所吸引,街区风貌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现代与古文明交汇,如一颗闪光的宝石,重新散发出异彩。
有人说,这双龙巷是风水宝地,涵养人才。如今,双龙巷重振雄风,对外开放,让世人了解它不为人知的历史。许多历史名人居住于此,更为它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宋代,这里曾走出两位天子,无独有偶,清代,这条双龙巷又走出一个总统徐世昌。杜孟模,著名数学家,曾在上个世纪当过河南省副省长,其子杜祥琬,是我国核武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曾居住双龙巷,人称“父子双杰”。“古有双龙,今有双杰”,双龙巷的居民以在此居住为荣,但为了保护古巷,他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地方,因为爱所以选择离开。
光影流年,时光悠悠。我置身于幽静的小巷,踏着脚下的青砖,听着它清脆的回响,仿佛走进了小巷的深处,看到少年时代的赵匡胤在这里饱读诗书,赵光义在这里舞墨弄剑。他们用聪明才智开创了大宋的盛世局面,书写一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老的城市,久远的小巷,静默地立着,讲述着旧城往事。曾经的帝王之家,余韵还在,威严依旧。走进双龙巷,穿越千年古韵,感受历史车轮的兜兜转转,岁月的无情变迁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繁华落尽,岁月流芳,古人已作古,今人已登场,小巷的故事还在继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