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 楠竹山的江南故事(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 楠竹山的江南故事(散文)


作者:江南老顽童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891发表时间:2020-05-30 07:02:33
摘要: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对它产生依恋。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会对它产生依恋。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难免会有很多酸甜苦辣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大都让人留下深刻记忆,若干年后都始终铭记于心,挥之不去。
   对江南人来说,楠竹山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就是一个有着无数故事,让人留连忘返的地方。
   自他们的父辈,从一九五零年到这里安营扎寨,白手起家建设一个新的兵工厂开始,六十多年过去,楠竹山己逐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马路宽阔笔直,高楼成片耸立,大小超市商店比比皆是,公园、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其总体格局,商业网点总量,人均购买力等等,在全市、全省小城镇建设中,它都应是毫不逊色的。
   改革开放后,不少学子,打工者走出了楠竹山,他们或定居国外,或在国内其它城市异地安家,重新成为那里新的过客。但当他们因探亲、聚会、或出差等机会,再重回楠竹山这个地方时,对这里发生的变化,除喜形于色,感慨万千外,最让他们牵肠挂肚的,却仍然是那些早己斑驳掉色的旧风景,甚或老掉牙的故事......
   有专家曾说,现在的时代,大多数人己享受到了物质幸福,而最渴望追求的,则是精神幸福。换句话说,即人在不愁吃穿,不愁钱花的前提下,更希望在精神层面上,去健康的享受生活的多姿多釆。其中,就包括对己经逝去历史的追忆和反思。
   正是基于这种需要,笔者把楠竹山小镇上,曾经发生过的诸多故事和现象,逐一整理后展现在诸位面前。让我们用心灵,去细致的感受那曾经的美好,去满怀激情地迎接未来更美好的明天!
  
   ◎铁丝网围住的村庄
   小时候天真、好奇,见村子外面被铁丝网围住,心里就有些不安。得空便缠着大人问:妈妈,我们都犯错了吗?怎么把我们都关起来了。“犯什么错,天天吃饭、睡觉、干活,能犯什么错。”大人十分不解地回答。
   “不信你看,村子外面有铁丝网。”孩子指着远处,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发现。大人抬头看了看,然后郑重地向孩子解释:“啊,那是防坏人的。因为我们厂是做枪做炮的,要保密。”大人这才正面回答了孩子的问题,并顺口再三提醒:今后对不认识的陌生人,千万不能说厂里做枪做炮的事,不然,就真的会被抓去关起来。
   自此以后,这种简单朴素的保密教育,就深深地印进每个兵工子弟的脑海里。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厂里的中心区还很小。被铁丝网围住的仅仅只有中苏、友好、团结、互助四个村子。后来又增添了独立、自由、富强、民主四个村。
   在这个四方的围子里,只有东西两向分别有进出人员的大门。东边的出口,在现在的小学围墙至步步高超市之间,铁丝网下面就是一条较宽的防洪沟,有点类似于古城前的护城河。西面的出口则在爱国桥头,过河就是尚未被开发的农村用地。
   村子的南面,是正在建设中的主厂区,每天人来车往,十分紧张。而村子的北面,即现在的防洪沟后面,则驻扎着专门负责工厂建设的省建四公司的一干人马。
   在我的记忆中,进出家属区的东西口子都有持枪的门卫守着,职工凭工作证,家属凭家属证,而学生则凭学校发的布质校徽出入。校徽就象现在的校牌一样,一律要求用别针别在左胸前的衣服上。
   那些外人,如卖菜的农民,来厂探亲的亲朋好友,则必须有人到门卫来引领,他们才被准许进入家属区。
   那时,工厂是湘潭市内为数不多的中央直管企业,对外名称最初叫湖南湘潭缝纫机厂,后又改名叫湖南汽轮机厂。这些厂名都直接跟工厂当时生产的主导民品有关。后随着这些民品下马,工厂才最后定名为江南机器厂。
   这些都是对外称呼的第二厂名,但在军工系统内部,则一直被称为二八二厂,番号一直未变。但因是传承汉阳兵工厂的军工企业,故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长期以来都是很神秘的。其对外招工的条件均十分苛刻,特别是政审方面更是十分严格。
   工厂多年来对内部职工的教育也再三强调,少与社会上的人员来往。如确有需要联系的,也只限于就事论事,决不能谈及任何关于工厂的产品、规划等事宜。
   家属区被铁丝网围住,虽然对工厂的安全、保密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因工厂本来身处农村,周边又都是世代居于此地的农民,客观上也给工农关系、城乡交流、人员来往、货物进出、自由买卖等带来诸多不便。
   后在原五机部领导的直接干预下,江南厂才在五十年代末,断然拆除了这道铁丝网,让家属区又回归于可以自由出入的自然状态中。
   这道禁锢一解除,原来封闭多年,与世隔绝多年的江南厂,也由此迎来了一个个新的机遇。由政府投资建立的各类商业网点,也如雨后春笋,纷纷顺势而上。厂里的数千居民,再也不用为买不到柴米油盐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而去四处奔波,伤透脑筋了。
  
  
   ◎楠竹山的老街
   楠竹山的老街到底在哪里,很多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大都不知道。在他们的印象里,只晓得罗金塘村里面有条老街,可以勾起儿吋的记忆。
   其实,楠竹山真正的老街不在罗金塘村,而在工厂西大门的云湖河(又称新桥河)的新桥古树边。据说,类似新桥这样的石桥,在云湖河上一共有五座,而且是一模一样的。一座在河的上游,即灵官庙附近,一座在银田寺;一座在楠竹山;而另两座则在河的下游,即通湖桥附近。当年,这条河水还很深,河水也很清澈,河上能行船。其下游可直抵湘江,是当时楠竹山及上游地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楠竹山的老街为什么会建在这里,这其中的来历,便可带出很多历史故事了。
   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楠竹山及其周边地区,便被发现地下蕴藏了丰富的煤矿资源,且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为此,一些有识之士便在此地集资筹建了中湘、云湖两个煤矿。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东北及北方各省相继沦陷,北煤不能南下,而国统区则燃料四处告急。
   在此情况下,由湖南省建设厅出面干预,一九三八年二月,先是在湘潭市新桥设立“云湖煤矿工程处”,共划定楠竹山在内的九个矿区,合计总面积达5211公顷。一九三九年九月,国民政府资委会,又在湘设立了矿务局。经资源整合后,湖湘煤矿才正式成立。
   国难当头之际,为全力支援抗战,湖湘煤矿鼎盛时,员工总人数曾高达二千余人,月产煤千吨以上,大大缓解了国统区的燃煤需求。
   那时,楠竹山地区曾开掘了好几个矿洞,其中一个就在现在的消防队山坎边。由这里直通云湖河边,矿里修了一条简易铁路,每天矿洞里挖出的煤(也含其它矿洞出产的煤),都通过这条铁路,用窑车将煤送到河边码头,再由挑夫装船运抵湘江后散发到各地。
   尽管湖湘煤矿储量丰富,煤质优良,但因地下有两条暗河,且水量很大,难于进行规模性开采,故湖湘煤矿一直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后因日本鬼子进犯长沙,妄图打通南进通道,特别是一九四八年的一场大水,淹没了该地的好几个矿洞,最后致使湖湘煤矿被迫停产。
   正是因为有了湖湘煤矿的多年经营,西门石桥古树边才形成了商贾集中之地。据老人回忆,当时这里开有粉房、肉铺、南杂店、饭铺等十多家各类店铺,俨然成为辐射周边十多里地的主要商业重地。
   直至解放后,一九五零年以苑爱农为厂长的新新公司前来接管,并在火把冲(现三分厂)组建手榴弹厂。随后,柳州的三十兵工厂又迁来此地,重新组建新的二八二厂,西门边的老街才日渐衰落。
   罗金塘的老街,大约从一九五三年前后才有了雏形。先是一户姓刘的在街东边的上坡处开设了一家照像馆,而后又有姓伍的人家,在罗金塘街口处开设了南杂店。之后,供销社,屠宰场,牙科诊所等商家才逐步进入,渐成繁荣之势。毕竟这里紧靠工厂的家属区,人员进入十分方便,因而倍受广大顾客的青睐。
   (原创)

共 29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楠竹山有许多故事,铁丝网围住的村庄对工厂的安全、保密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也有很多不便,后在原五机部领导的直接干预下,江南厂才在五十年代末,断然拆除了这道铁丝网。罗金塘的老街给作者许多回忆,从一家照像馆开始到以后开了很多店渐成繁荣。作者在流水账中写出精彩,在细节里凸出亮点,行文朴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5-30 07:03:25
  欢迎赐稿,期待新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浩瀚        2020-05-30 08:42:50
  深沉的记忆,永远的江南厂!好文!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3 楼        文友:竹山居士        2020-05-30 12:05:22
  我是江南人,却不知江南事,谢谢邓老师,讲江南的发展,讲江南的掌故,涨知识啦!
竹本无心但有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