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楠竹山风味小吃与腰篮子(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楠竹山风味小吃与腰篮子(散文)


作者:江南老顽童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69发表时间:2020-05-31 07:00:51
摘要:在楠竹山这个小地方,最能勾起食客们馋涎欲滴的早餐食品,当之无愧的应首推湖北风味小吃--面窝。

◎湖北风味小吃--面窝
   中国的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各地的民众,根据本地的物产特点,加上自己的品尝摸索,逐步研制出了成百上千种各具风味特色的小吃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口味食客们的饮食需求,也间接推动了各地的经济发展。
   在楠竹山这个小地方,最能勾起食客们馋涎欲滴的早餐食品,当之无愧的应首推湖北风味小吃--面窝。(湘潭、长沙叫葱油粑粑)哪怕外出打工多年,甚或己定居在异地的江南人,只要一听到,或一看到这种小吃,缠绵于心的浓浓乡情,便会不知不觉地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在楠竹山地区,最先炸面窝的发起人吕婆婆家的长子吕源松,并专程登门和他进行了长谈。
   吕家是一九五三年底从湖北汉阳过来的老兵工,当时他家人口较多,连他在內一共有七姊妹,除父亲一人在厂里上班外,其他人都暂无工作。母亲更因腿脚有残疾,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大小九口人要吃要喝要上学,其日子过得艰难可想而知。在生活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吕婆婆想到了湖北风味小吃--面窝。
   这种小吃,她曾在汉口的邻居朱家吃过,也看过她家实际操作,至今仍留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她想,现在厂里的职工日渐增多,如果能由自己家里率先推出这种风味小吃,相信其销路一定会很好。因为当时的楠竹山,早点除包子、馒头、部分面食外,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食品。
   这种大胆的想法得到全家认同后,很快便进入到实际准备和运作中。
   面窝的制作按原配方要求,是由事先泡好的蚕豆,经去皮处理后,再和隔夜的剩饭混合在一起磨浆,然后加适量盐和香葱搅匀,这就变成待用的米浆。
   清早出摊后,把油锅加至七成热,再用特制的漏勺,将其一个个炸成型至焦黄即可。
   这种小吃,中间一圈薄薄的焦边,外面一大圈鼓型的外圈,看上去个个外焦内嫩,且松软绵滑极易入口。过早的食客,先买上或老或嫩(可由顾客自选)的两三个面窝,再配上一碗甜酒冲蛋,或要上一碗米粉,那种且咸且甜且香味浓郁的感觉真是爽呆了。
   用蚕豆磨浆,虽然口感较好,既松又泡又沙,但因去皮工序太麻烦,误工又误时,家里的孩子们大都不愿干。无奈之下,吕婆婆又尝试着用大籽黄豆泡发后磨浆。试验的结果,面窝的味道、内外型外观基本未变。于是,楠竹山以后炸出的面窝,基本上就都是按此配方加工而成,食客们也都渐渐接受了这种改革。
   吕家推出这一风味小吃后,很快便蠃得了大家的喜爱,趋之者若鹜。当时还末上班的吕源松,清早先要送一篮到单身宿舍,(当年的单身宿舍在楠竹山村)如谁有零钱可付现款,三百元一个。(当时用的纸币,一百元即现在的一分钱)如暂无零钱的也可先赊账,到发工资后一并付款。
   炸面窝虽是小本生意,但却极大的缓解了吕家的生活困难。采访中老吕还开玩笑地说,因自己长期在外卖货,口袋里也多少留有部分零用钱。他见当时骑自行车时髦,便用这些零用钱去罗金塘街上租车学习,并很快掌握了骑车的技巧。待一九五六年进厂当了工人后,他便成为当时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湖北小吃--面窝,在吕家没有做后,又几经易手传承至今,直到现在仍旧是楠竹山小镇上的特色小吃之一。不少老人虽依然好这一口,但每一提起当年吕家的面窝,却仍旧津津乐道,总觉得现在的面窝还是少了那么一丁点味道。但是要和湘潭、长沙的葱油粑粑比,那还是本地的面窝正宗多了。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一个师傅一头胡,有人成功有人哭。不是师傅不教你,一心二用总是输。”要真想一种好的食品,或好的技艺真正流传下去,还真得一招一式细细琢磨后,方能最终蠃得顾客的由衷称赞。
  
   ◎红绸腰篮的故事
   腰篮子,是一种用藤、竹、柳条等编的盛东西用的器具,上面有提梁,中部呈腰圆型,故俗称腰篮子。这里提到的腰篮子,是当时楠竹山一些职工家属家中常备的生活用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头几年,因职工逐年增多,偏偏食堂又暂未建好,故单身职工只能在临时搭建的简易食堂内就餐。那简易食堂的厨房,就建在原来的蔬菜店处(现在的楠竹山商业广场东面),就餐的饭堂则在对面的老照像馆前坪,是用竹子、芦苇等围起来的棚子,里面仅有十来张简易桌、凳,另有洗碗筷的水池,一切均显得十分简陋。
   因当时吃饭不要钱(饭钱含在菜金里),菜却是大锅熬制,没有什么特色,故新来的年轻人大都叫苦不迭,每天吃不完的剩饭剩莱,丢得到处都是。
   正是这种特殊的情况,给那些家庭人口多,生活较为困难的职工家属创造了做小本生意的机会。
   先是有人从家里带来油炸荷包蛋、卤蛋叫卖,其利润颇为不菲(当时一千元旧币可买五个生鸡蛋,熟的则可卖到五百元一个),随后,一些家属便群起仿效。什么各家拿手的家常菜,包括鸡、鸭、魚、肉等荤菜也渐次登场,只要炒出的菜能满足单身职工的味口。
   但菜品、式样虽不同,大家却不约而同的遵循了一个价格标准,即每份莱不论荤素,均不得超过一毛钱(此处指新币,合旧币为一千元)。因为只有这种价格,单身职工才消费得起。
   就这样,每到中、晚餐时刻,简易食堂附近,就自发形成了较为热闹的一毛街。而其中的一则“嫂为媒”的故事,若干年后,还被老住户中的老头老太太们津津乐道。
   当年,一毛街上有位大嫂姓M,她常常提着一个系着红绸的腰篮来赶场。她的篮中只有两碗精加工的菜肴,份量不太多,大约每碗只能卖十来份。但吃过的人都赞赏有加,说是看有看相,吃有吃相,故每次她一来,两碗菜便会很快抢售一空,甚至连汤都不剩一滴。
   有位姓N的小伙,是M嫂摊前的常客。每到饭点,他都会端着一大茶缸饭蹲在路边等,无论M嫂来得早晚,他非得买到她炒的莱,小伙子才会狼吞虎咽地开餐。一来二去,两人便十分熟悉了,相互间的话也多了起来。
   某一天,小伙子又在路边等她的菜。快到饭点后,见对面提着红绸腰篮子的不是M嫂,而是一位苗条俊俏的姑娘,他便有些犹豫,不敢上前搭讪。
   倒是那位姑娘大方,走到他跟前后,先是轻声喊了声N哥,然后才告诉他,她嫂子今天买了两个猪头,正在家里忙乎,只能由她前来卖菜。并顺便帮嫂子带话,请N哥明天星期天到家里去喝猪骨头炖藕汤。N小伙一听,知道是M嫂看中了自己,想把她的姑子介绍给他,心里便十分感激。
   第二天,经过收拾打扮的N小伙,精神焕发地赶到了M嫂家。因两位年轻人昨天己经见了面,相互都默许了对方,故等大嫂把窗户纸一捅破,两人也就顺水推舟,正式确立了恋爱关系。
   从此,一毛街上又多了一个常来帮忙的N小伙,到M嫂摊前买菜吃的年轻小伙更多了。
   (原创)

共 256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在楠竹山有种早餐食品叫面窝。作者有幸找到了在楠竹山地区,最先炸面窝的发起人吕婆婆家的长子吕源松,从中知道了面窝的前世今生和制作过程。腰篮子是楠竹山职工家属家中常备的生活用品。于是就有了“嫂为媒”的故事,成全了一桩好事。作者以细腻、详尽的描述,将即将面窝手艺制作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暖融的感受,作品有生活的味道。文字朴实,感情真挚。文字很有渗透力,是篇不错的作品。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5-31 07:11:32
  欢迎赐稿,期待新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浩瀚        2020-05-31 12:24:30
  好作品,共欣赏!问好作者!
我希望我奉献给读者的是心灵鸡汤而不是地沟油。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