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寻】一个老少先队员(散文)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我这个老儿童了,还有点童心未泯,想写写那回不去的时光故事,写点什么呢?那就不妨写一写当年我当少先队员的事儿吧。我当少先队员的时候大概是十一岁,恰在儿童和少年之间,权当是一名大儿童吧,少先队本身就是少年儿童的先锋组织嘛,那就满怀童心,回到当年。
记得也就是在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和同学们都纷纷申请加入少先队,当时那种迫切的心情就别提了,看到别人戴着红领巾就很羡慕,想象着自己戴红领巾心里觉得很神奇。申请书递交了不久就批下来了,还发了红领巾。从此,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当我戴上鲜红的红领巾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当我面对少先队旗,郑重举起右手向中国少先队组织宣誓的时候,心情无比激动,宣誓铿锵有力,“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那个时候还时常唱着《共产儿童团歌》:“时刻准备着,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将来的主人,必定是我们,滴滴答滴答滴滴答滴答……”顿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感到自己长大了,也感到了一个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可这种神奇劲和光荣感不长时间就被一件事给抹去了一些光彩。记得有一天老师郑重宣布一个同学为少先队大队长,我为中队长,我俩同为班干部却不一样,我就有点羡慕、嫉妒和不服气,心中顿然有点失落,学习和工作上情绪低落。细心的老师看出了我的心事,单独找我谈了心,慢慢开导我,我认识到了:大队长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当。此后,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又活跃在少先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刚加入少先队不久,老师动员着做红缨枪,我接着就找到了在村子磨坊里当会计的母亲,让她和木匠铺里的师傅说说,给我做一支红缨枪。母亲便找到了木匠铺里那位年龄最大的爷爷给我做了一支红缨枪,姜还是老的辣,木工爷爷给我做的红缨枪特别漂亮,还刷上了银色的油漆,闪闪发亮,拿回家的路上,见了都说好,母亲又找了一块红布帮我系上,更神气活现了。我扛着红缨枪到学校,感到英姿飒爽,浑身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我还肩扛红缨枪,唱起《红缨枪之歌》:“红缨枪,红缨枪,红缨红似火,枪头放银光。拿起了红缨枪,去打那小东洋……”那时候,许多少先队员还没有红缨枪,当我扛着红缨枪行走的时候,当我列队手握红缨枪的时候,我感到了无比的威武和荣光。
那时候,老师都让学生们把红缨枪放到学校前面的门口处,我的红缨枪尤为引人注目,下课的时候,坐在前排的同学都抢着拿我的红缨枪玩。有一次,一个同学拿着我的红缨枪和同拿着红缨枪的一个同学比试,教室门口一片叫好声,而我却怀惴惴不安心。结果,拿着我红缨枪的人一枪刺空,刺在了教师墙座的石头上,幸好那时力不是很大,把红缨枪的尖部损坏一块,我一看,心有点恼怒,可都是同学又不好说什么。后来,我只好把毁坏的尖部打磨一番,削弱了红缨枪的锐气,因它的锐气就是在尖上。再扛起红缨枪的时候,我这心里就疙疙瘩瘩的,好处到了五年级,再统一活动时就换上了木质冲锋枪,我这才没把它放在心上,我放在心上的是木工爷爷给我做的完好的红缨枪。
我当少先队员的时候,常利用星期天为住在村西南角的一位孤寡老太太服务,帮助挑水,扫院子,正如那时作文上写的:“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时间久了,我知这个孤寡老太太叫:荆菊氏,大概她失去的丈夫姓荆,她姓菊,一凑合就是荆菊氏,过去的女人许多是这么称呼的。按年龄,她已七十多岁,应该是奶奶辈上了,可按村子的辈分,我应叫她大娘。
这个荆菊氏可不像我我原来伺候过的孤寡老人。她整天拄着拐,嘟着嘴,很少说话,却整天“哼、哼”着,儿时咋一接触还有点瘆人。我们为她担了水,扫了地,临走跟她打招呼,一点感谢的表情都没有,只是“哼、哼”两声。
后来,我到公社驻地七里河小学参加一次全公社小学经验交流会,会上,县实验小学学雷锋小组介绍“伺候姚奶奶的故事”,介绍经验的是和我差不多同龄的漂亮女孩,她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深深打动了现场观众。我现在记忆最深的是她讲的大致的几句话:“初次为姚奶奶煮水饺的时候,不会煮,结果煮的水饺大都碎了,好事没做好,心里很内疚,不是滋味。而姚奶奶却笑着说:‘煳饼子烂面汤,饺子碎了香。’”也不知是小女孩讲得好,还是姚奶奶说得好,引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直到现在,我还记着这句话,直到永远。
那次听报告回家后,我就对祖母、父母说,我今天听报告真感人,也感受到那个孤寡老人真体谅人。而我们整天伺候的孤寡老人可倒好,整天没有笑模样,好像谁该她什么似的,整天“哼哼”来“哼哼”去的,我们出力还不讨好,与今天我听到的姚奶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因祖母、父母都了解她,所以我才说。祖母听了我的话就说:“她这人就这样,无论对谁都这样,快一辈子了。”母亲接上话茬说:“荆修柱他爹(老人丈夫)当年为抗战牺牲了,她娘是有名的烈属,悲伤难过了一辈子,她的‘哼哼’病可能就这么得的,她自己可能觉得也应该享受,你们别怪她。”听了祖母和母亲的话,我们对她更好了。
再后来过去几十年,和同事坐一起不知怎么说起当年平度实小伺候姚奶奶的事儿,真是“无巧不成书”,一向不大言语的同事尚福平感慨地说:“你说的姚奶奶就是我姥姥,当年实小伺候我姥姥的事轰动了全县,直到她去世。”听了同事的回答,我真想把当时听报告的感受向他复述一遍。据说,几代少先队员接力照顾姚奶奶38年,一直到2001年101岁高龄的姚奶奶去世。也不知当年那个作报告的女少先队员现过得怎么样?
这是一个老少先队员的一段真实故事,有回忆,有感触,感慨着过去的往事,寄托着美好的未来!
时值六一儿童节,祝愿全国的小朋友和童心未泯的老朋友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