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抗争命运(随笔)
中国人历来相信命运。或因生活一时潦倒,或暂时工作不太舒心,很多人便会去埋怨,是自已的命不好,是时运不佳,而却很少去从自身的方面找原因。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整日里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终其一生。
其实余以为,命运是可以,也需要自己去努力抗争的。
记得十八岁刚进厂时,我被分在铸造车间学徒。那里环境较为艰苦,是全厂公认的脏,乱,差单位之一。每天面对高温,噪音,灰尘,年轻人没有几个能承受得了。面对这样的现实,开始我的确是很沮丧的,甚至暗暗感叹,这辈子只怕要在这里“栽”了。
后来,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正当人们为派性闹得不可开交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厂图书馆的管理员易师傅。那时,厂工会为了避免麻烦,厂图书馆一直无休止地闭馆。在联络上感情后,我成了当时唯一可以单独出入的读者,可以在书库里面任意找我喜欢看的书,并悄悄借回家中细细品读。
说实话,那时的读书,既不系统,也无目的,大多只是猎奇而己。但老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正是这段时间的狼吞虎咽,让我对文章的一般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也大大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后来,被借调到车间宣传组(那时各基层单位都有此临时机构,负责日常与论,报道等工作),一应抄抄写写的事,我都能应付自如。第一次写了篇新闻通讯稿寄出后,竟很快被湘潭日报及电台釆用。这还着实让组长汤孝友既惊奇又高兴,马上向主管领导汇报了这个好消息。从此,我便和文字工作算是真正结缘了。
1993年,经一位当官的文友推荐,我被正式调到厂党委宣传部任新闻专干一职,算是名正言顺的文字工作者了。
这时工厂的情况很不理想,企业亏损,职工情绪低落,加之原任新闻专干的名声早已在外,我面对的压力确实不小。那时,部里不成文的规定,全年对外的新闻稿件不得低于200篇。乍一听这个目标,我还真觉得自已是否有这个能力去胜任这项新的工作。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除了随时关注各类报纸的新闻导向外,我几乎天天都往基层单位跑,想方设法了解第一手素材。
记得那时下面的一个分厂正自主生产微型碾米机,虽已形成规模,但因宣传力度不够,销售还不甚理想。抓住这个典型,我反复深入调查,变着角度,先后对外发稿数十篇,最高的,甚至上了《经济日报》,从而较好地在省内外扩大了微型碾米机的影响。该分厂的宾厂长除年终给我也发了一份特别奖励外,还把外发的稿件集中在分厂门口展示,以激励广大员工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至年底,我负责的外宣稿件己突破了历史记录,达到近六百篇,因而受到上级的表扬和认可。更让我宽慰的是,在工厂发不出工资,家中又有两个儿子读大学,每月生活费就要支付八百元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我靠着那些微薄的稿费收入,终于帮我渡过了难关。
二00五年退休后,我曾好长时间没有适应过来。原先一度忙惯了的我,一旦没有文章可写,没有脑筋可动,那滋味还真的难以名状,总觉得自已变成了这个世界上一个多余的人。
后来,是通讯员笔友彭正辉把我拉入到一个笔友群中,清新的气息,熟悉的人和事,再次让我感受到文字对我的强烈诱惑。
有了新的追求目标,我克服了手机使用生疏,眼疾越来越严重,记忆力越来越差等诸多困难,靠着信念和毅力,先后完成了数十篇,近十多万字的各类体裁的文学创作,并在圈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以上是我对命运抗争的一点真实感受。和那些大腕,大咖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也完全不值一提。
但最让我值得欣慰的是,这辈子我通过自已的努力,干上了自己最喜欢干的工作,并充分享受了其中酸甜苦辣的全过程。当一种爱好,一种追求,甚或一种付出,既能切切实实地充实自已,又能分分秒秒地愉悦,或造福他人,这不就是大多数人所梦寐追求的完美人生吗!
正因为如此,我从不相信所谓的命运之说,并坚持认为,不论你于生何地,背景如何,你的命运是可以抗争的,只要你矢志不渝的努力,你的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