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浪花•感动】神主碑、墓地与鲜花(随笔)

精品 【浪花•感动】神主碑、墓地与鲜花(随笔)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648发表时间:2020-06-04 06:01:53
摘要:那日在茶舍聊天,谈起神主碑的故事,对人生哀思的寄托有了一些思考。于是成文,记下那些可能不为年轻人所知的事情,让我们的祭奠更趋于环保和干净。

【浪花•感动】神主碑、墓地与鲜花(随笔)
   一
   在我记忆里,自有“神主碑”而诞生了的两个职业——“制碑”和“点主”,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式微了,如今基本上消失;前几年听说村里会制作神主碑的“东爷”去世了,正式宣告,“神主爷”工匠也就此结束了他的手艺。
   我爷爷是于1964年春上去世的,打制爷爷的神主碑的事,就由属于家族里老大的父亲担负起来,村里的会制碑的“神主爷”东爷是父亲的好友,而且不花分文就可以完成,事后情分上打点一下即可,父亲是很得意的。
   或许父亲早就准备好了关东柞木,这是制作神主碑的优质木料,不能囫囵。柞木硬度大,且花纹好看,推平磨好的木料,还释放着特别好闻的木香。
   神主碑的内件就像一个石碑的样子,有底座,座上树碑,按说应该叫做“神主牌”,可能是因做成碑型,且神主位置于供奉案上很稳当,木制的也要叫“碑”了。
   碑牌的制作尺寸大约是高40厘米,宽15厘米,中间刻字,刻字处稍微凹进去一些,四周镂空双线图案,四角双线交叠,成一个结。我上高中写黑板报时将每块文章做花边图案,就是受到神主碑的美学启发,想想,很有意思,其中,是否就是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的迁移的文化智慧。
   神主碑的正面刻字是竖行,刻“某讳”,某是姓氏,“讳”字稍小,且跳出竖行外,其下是死者的名字,最后是“之神主”三个字。
   神主碑的背面写的是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详尽的生平还刻着死者在家中的排行等信息。
   神主碑的套子制作也很精美,有的在一角还雕刻填涂上小花的模样,套子套住神主碑,与神主碑的底座隼口正好契合,拿起,内外一体,以防损坏。
   打磨是一道精细的工序。那时,农村弄不到砂纸,东爷先用白色花包布包裹着细细的沙子,在面上轻轻摩擦,去除木器白坯的木毛、伤痕、铅笔印等脏污。这是“水磨”的工序。再用乱麻做最后的打磨,摸上去心中觉得舒坦就可以,这是他的原话。古老的智慧,繁缛的工序,恰恰是一种文化的底色。
   我不知神主碑上的古色油漆是怎样调制出来的,主要是用桐油和清漆为底料,再加进植物的颜料,记得还有碳灰细末兑和进去,要刷漆好几遍,直到泛亮耀眼,可以照见人影。
   完成这些,只能算是一半,刻字上色,才是关键。东爷的搭档是距离我们村十几里地的许师傅,东爷的工钱用不着付,而许师傅的一分不能少。一天的时间,还要管饭,好像人死之后的大事就是刻字。许师傅刻字不要人在身边说话,一副花镜搭在鼻梁上,几乎随时都可能掉落下来,我真想给他扶住,却不敢。许师傅拿出字样,用铅笔将笔画描摹到板上,再拿出刻刀,将笔画外围镂深,笔画中间则突出,与原木板一般平,笔画凸起,很有立体感。我听说他的手艺无人可比,还会镂刻木板花窗,“刀下飞花”“刀可透木”都是对他的赞美之词。只记得他的手,拇指可能因长期持刀,变形很大,上翘,不能缩回。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功夫在手上”的印象,我少年时,竟然无师自通,也会微雕杏核和桃核。记得那时,我雕过“杏核提篮”、“桃核木舟”、“摇篮”等形象。很多手艺的传承,并非一师一徒的方式,是看一个人眼中是否有活,是否“灵通”,用东爷的话说,就是“眼中有春秋”,东爷说,徒弟学手艺是看会的,不是手把手教会的,他很看重一个人的眼力眼界。
  
   二
   神主碑刻字完毕,马上着色,借用黑漆描字,大概这是阴界的表示,我那时曾问大人们,但都瞥一眼我,好像有责怪的意思,多嘴,在神灵面前是最忌讳的。
   着色之后,我发现那个“主”字的一点没有着色,特别显眼,不再问为何。原来等我的爷爷去世的“七七”之日,许师傅又来了,吃饱喝足,将那一点点上朱红的颜色,特别显眼,或许,这是代表阳界人的一点心意。这个过程叫“点主”。工钱也在这个时间算,无论怎么熟识的主顾,也不能犯规矩。大家也用不着在敬仰的祖宗神主面前省几个钱,否则就是不恭不敬了。
   大年三十午夜,这是祭祀告慰本家祖宗的时候,所有本家都到老大家。我父母早就摆好了神主位,正厅靠北墙是一条“条几”,据说是家族凑钱置办的,不属于我父母所有。条几上,摆了胶东花饽饽,在两端,五六个,堆积如小丘山,据说是告慰祖先,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间插水果盘,其下一桌放着香炉,迎面地上铺一蒲团,燃香磕头,都跪在上面。
   迷信,与祭祀,不应该等同视之,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年代,我对此有着想分辩却不敢说出的憋屈。好像就是1966年,我家的神主碑从此沉寂下来。那时,我走进老屋的最西一间,都觉得毛骨悚然。这一年,我变得很坦然,父亲将神主碑都劈碎,装进了盛猪饲料的米包里,四周被粉碎的猪饲料填充好,看不出里面装着什么。父亲说,让祖宗进米包,是很不应该的,可只有这样,才能躲过“破四旧”检查。其实,父亲有时候很抗拒,可他很怕干生产队队长和村书记的两个兄弟的思想工作攻势,他常说自己也要带头,不能给兄弟丢脸。后来,无法复原,都劈了烧火,父亲说,这是“火化”。母亲想用那神主碑的木板钉制一条小板凳,还遭到父亲的白眼和唠叨,说,把祖宗放在腚下坐着,就是“太犯忌”。我懂得,这是父亲的发泄。我得允许父亲在这个问题上的纠结和不情愿,但他毕竟是接受了那个时代的洗礼。后来他说,封建的一套是应该好好改一改了。跟上时代的脚步,这也是父亲留下的精神。
   这是父亲生活的禁忌,也是日子里的虔诚。这些,构成了父母一代人的生活本色,我们不必照搬他们的生活,但过日子做人有禁忌,一直是我遵守的,不越距,知可以为与不可以为,才是生活的应有之义。
  
   三
   殡葬与祭祀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事,《诗经》这部经典歌谣,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颂”就是古代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颂文”四十章,可见“祀风”自古绵延。一个文明社会,不能没有祭祀,但也不能食古不化。
   我父母于七十年代末相继去世,没有设立神主之位。那时我正在外求学,经济上无法让父母亲“地下有知”,而是选择火葬后放弃骨灰入盒,同时,我是得了叔父的默许,于心不再纠结自己的“不孝”。那时,胶东地区也正在实行“骨灰飞天”的殡葬改革,很多人选择不留骨灰。但随着生活富足,仪式感又被十分看重,选择精美的价值不菲的骨灰盒也使得殡葬负担日渐加重,而且,给亡父母选一处墓地,少则十万,多则几十万。
   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净化,胶东地区的殡葬越来越文明,在人情与环保的兼顾上,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海葬盛行,人亡故之后与海共异生,成为一种时髦。我的叔叔前年病亡前,我去看他,他自知来日无多,并无伤感地说,我干了30几年的村书记,给村子那些老朋友带个头吧,去海葬。他的意思是要我做做叔叔家老大新英姐的工作。英姐从威海刘公岛撒骨灰入海回来告诉我,就按老书记说的做了。
   老家的村子还保留着骨灰土葬的习俗,一座黄泥山,被村民承包,辟出墓地,每墓一平米见方,规定儿孙两辈墓权40年,改变了世代相传的格局。村民自治,这条民约写进了村规。从神主碑到一米墓地,我们对先人的纪念方式改变了,但怀念之情依然,有什么不好?
  
   四
   2019年清明节,我开车到崮山给岳父扫墓,幸亏在城里没有买祭祀用品,不然白花钱不说,连销毁都找不着地方。
   崮山一角,密布坟茔,却不见白花花的花圈,村中统一规定了墓碑的尺寸,不允许破格。
   从山路经过,是我认识的老毕门前杏园,虽是园地,却没有石墙或篱笆围裹,他清明节前三五天是最忙的,手持剪刀剪枝,将多余的杏枝剪下,放在路边,凡是扫墓者可拿一扎走,不必交钱,他说,这是村上的福利。
   崮山脚下,一片大棚花圃,走进去,香气袭人,郁金香将一半花圃染得飞紫,一半是百合花,就像一片云落地。大棚入口摆了几张桌,百合花与郁金香合扎一把,放在上面,花圃主人告诉我,一坟地只许买一扎,不能多买。20块和30块的两种,自选。大棚花主平时供城里花店,合同约定,在清明节要为回崮山祭扫的人廉价供花。
   烧纸,对不起,堵截在村外。花圈,扎了也白扎。塑料花,村民告诉我,不能自然降解,更不能入山。这些都在村民微信群里宣传过,只是我并非崮山人,好在妻妹把微信里的规定也转发给了我们。
   我这样想,神主碑,是一代人寄托怀念先祖的载体,就像一件古董瓷器,可以走进博物馆,留下一个时代的印记。情怀的寄托,是有着时代性,没有了神主碑,我们的哀思没有减少,依然每年清明遇到“雨纷纷”,触景生哀思。烧纸被鲜花取代,将哀思托付花意传达给先人,更显情怀之浪漫。
   神主碑也不是丰碑,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说:“高尚者的丰碑是他们自己的美德。”无论是死者,还是活着的人,道德才是入世或归寂的尺度。
   “小树两株柏,新土三尺坟”,古人所追求的并非阴间豪宅。一束鲜花,比神主碑更鲜活。人生始末,生生息息,在简约与浪漫里,轮轮回回。树立这样的生死观念,这轮回说,就变得更人性化了。
   神主碑,起于何时不得知,在“破四旧”的时代浪声里结束了;豪墓大坟,在节约土地的大潮里缩小了;鲜花,替代了烧纸,还山岚一片洁净。时代的印记,会不断镌刻着崭新的文明记号。殡葬与祭祀,日趋简约,但简约而不简单,情感依旧,且越来越深沉,那才是我们想要的。
   任何江河都可以截流,唯有时代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作家郭敬明说:“时代的洪流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折叠成薄薄的一枚底片。”我想,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说给活着的人听的,也为人死后做了归宿的说明。让“一枚底片”留在世界,世界就不会有太多的负担和承重了。
  
   2020年6月4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3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作品《神主碑、墓地与鲜花》作者清晰地书写了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祭祀文化与丧葬文化,记录了历史发展的演变,朝代的更迭,题材与社会生活同步流动,既有厚重的历史人文情怀,又有新人、新事、新思想。文章线索明晰,古往今来,尽收作者笔下,给人一种历史的回望,通过历史之镜照见现在与将来。本文标题就是本文选取的三个片段,作者通过三个片段,文笔老到,亳无斧凿地连缀、贯串全文,使文章纲举目张,浑然一体。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制作神主碑的全过程,把读者带到了“文化现场”在历史文化“现场”的所见所闻,仿佛给人对精神沉积物的寻找和对历史“遗迹”的抚摸。大年三十午夜,所有本家到老大家祭祀的细腻描写以及父亲对母亲的那个“大犯忌”的白眼和唠叨,无不深刻突出了后人对祖宗先人的严肃、隆重、恭敬、诚挚之情。作者对许师傅拇指变形可得出“功夫在手上”的印象,在少年时竟然无师自通,雕刻各种“小玩意”,那“主”上面一点没着色,等七七之日点上朱红的细致描写,可见作者从小对事物观察之认真与仔细,不心灵手巧才怪呢?小编在此点赞了,值得我们学习。“殡葬与祭祀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事,从神主碑到一米墓地,我们对先人的纪念方式改变了,但怀念之情依然”,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丧葬祭奠礼仪,风俗应该依据时代要求,移风易俗,从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立场出发,节约社会劳力、物力、财力和耗费。文中采撷“我”当时父母的去世,“我”被迫无奈,情非得已,选择父母“骨灰飞天”和“我”叔叔选择带头“海葬”,与随着生活富足,仪式感十分看重,选择精美价值不菲的骨灰盒,使得殡葬负担日益加重,少则10万多则几十万的墓地形成鲜明对比。从中我们是否隐约感觉到我们别“重死轻生,厚葬薄养”的道理。文章最后章节作者通过2019年“我”开车到崮山给岳父扫墓,崮山一角密布坟茔,村中统一规定墓碑尺寸,不见花圈,只有老毕剪下的多余杏枝与大棚花主廉价供花的具体书写,体现了当代采用绿色文明祭祀新风尚的树立,营造了良好氛围,间接赞扬了当代人民文明素质和绿色发展意识的提高。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这种祭奠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真实表达了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之情。文章结尾虽用笔简洁,但“色彩浓艳”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旨的有力作用。全文脉络清晰,表达流畅,前后通达可谓一气呵成。文章既有细致记叙和描写又有精当的议论和见解,是一篇有真知灼见,有内涵有思想的好文章。也是一篇对绿色殡葬,文明祭奠起到了不可多得的倡导作用的好文章!力荐文友品读,问候作者祝安!【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605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6-04 06:46:57
  感谢怀才老师投稿浪花,辛苦了!读罢此文,不得不让人感慨,包孕天地万汇,人海波澜中,怀才老师无所不窥,无所不亲,不管什么到老师手里,都展玄思、叙欣悦、寄幽情,歌之,颂之……别具风韵了!遥握谨祝夏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4 06:56:32
  非常喜欢湘莉老师的这篇精美的编按,对我所表达的主题做了最好最有高度的提升。关于殡葬祭祀的这份记忆,如果如我这样年龄的人不写出来,可能关于“神主碑”“点主”等物件与手艺都会消亡了,所以,我想从演变的角度来看时代的变化,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感谢湘莉老师编辑,遥握,奉茶。
2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6-04 07:11:24
  感谢怀才老师为我们带来历史长河中,已经消逝的人文文化,重新在年轻人的大脑里留下一段历史的注解。再谢!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4 07:16:01
  湘莉老师说得对,在历史长河里,这些都是一滴水,不久就被晒干了,我就是想用文字留下痕迹,纵观我们的时代进步,将文明推向更高的境界。谢谢再度留墨。遥握。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6-04 08:29:58
  此时的我在想,怀才老师当年雕的那个“杏核提篮”、“核桃木舟”什么的没少送给“小花”吧。哈哈哈,现在再雕一些送给“阿莲”或“小芳”。快跑,惹祸了,哈哈哈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4 08:32:35
  那时怀才抱器还在懵懂中,哪像湘莉老师那么开化早,不是早熟啊。男孩子玩雕刻是很有内秀的表现,但我就喜欢那些自己雕刻的物件的深藏,那就是宝贝。似乎别的没有了。谢谢湘莉老师调侃。遥握。
4 楼        文友:东辰        2020-06-04 15:07:59
  欣赏同时,又懂得了知识,好文不仅欣赏还大赞。怀才老师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4 15:24:59
  谢谢东辰老师点评。殡葬的事儿,我们都讳莫如深,但必须面对,怀才抱器想起那些不为更多人知的事,写出来,感受时代的变化,跟随社会的文明前进。谢谢东辰老师点评,遥握,谨祝夏祺。
5 楼        文友:圈圈是句号        2020-06-04 17:37:56
  怀念是永远的,就是形式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怀才老师的文笔可以学到很多,知道很多。
随性而活,性如流水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4 20:07:07
  谢谢句号老师留墨鼓励。怀才抱器也是想起神主碑的事儿,想做一个时光比对,看祭祀形式的改变,认同社会文明。关于神主碑,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怀才抱器认真回忆记下这些,留存旧影吧。问候句号老师夏祺。奉茶。
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0-06-04 18:24:11
  祭祀文化综合内容涉及古代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天文历法等,当然祭祀雕刻绘画更是古典文献的重要部分。怀才老师通今博古之才,对于祭祀礼仪、丧葬中的祭祀礼仪起源及祭祀文化源流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从文化视角切入,运用微宏观互渗的方法,从选取典型实例人手,将民俗神话传说、文献记载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上古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我也是读了老师的文章才略知一二,今天学习到了新知识。谢谢老师,夏怡!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4 20:11:39
  真想不到啊,若雪老师也是文姬一类的女子,之前就崇拜您的诗情画意,欣赏你的散文诗歌。能够认同怀才抱器所写这些,给我鼓励,深感荣幸。神主碑的事,如果我这代人不再留记,我想,消失得靠你会很快。那些祭祀细节,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如今的变化,我们感到欣喜,也不能忘却我们的曾经。谢谢若雪老师拨冗留墨,奉茶,问候若雪老师夏祺。
7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06-06 08:56:53
  怀才老师的《神主碑、墓地与鲜花》,读了很受启发。老师的眼光不但敏锐,而且总是超前的,每篇精美的文字里都弘扬着满满的正能量,这是我们每个记录文字的人应该学习的。神主碑在我们老家就是先人的牌位,是用来表明先人身份,用来祭祀的标志。神主碑的历史传承悠久,也经历过时代风云的洗礼,作者深情回忆曾经的那段历史的记忆,父辈对神主碑的打磨制作过程和留下的故事。时代的洪流是向前的,一些陈规陋俗也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改进。作者从家乡的神主碑,到墓地祭拜的沿革,从传统的烧纸祭祀,到十分环保的鲜花祭祀,是改革,是飞跃,是文明的先声。倡导新风尚,拒绝陋习,是我们必须坚持的主流方向。怀才老师的随笔杂感,给习俗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6 11:07:42
  习之老师的点评很透辟,捋清了祭祀殡葬的脉络,梳理出文明进步的脉络。人类总是不会拒绝文明的,这是正确的脚步,文明总是站在文明的横线上,不为封建错误的东西左右,谢谢习之老师美评。遥握,谨祝夏祺。
8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6-06 20:05:08
  怀才老师的文字,总是别具一格,拜读受益匪浅!本文从祭祀的变迁展示时代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升。文字庄重典雅,且怀着对已故亲人不绝的思念,以及表明做人的道德标准。内容丰盛,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字字有力,表达精准!力作连连,祝贺祝贺!在此问候怀才老师晚上好!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6 20:44:08
  看见罗老师的点评文字,感觉一股亲切之气扑面而来。怀才抱器只是想记下这些时代的影像,留住祭祀的蛛丝马迹了,也想感恩这个时代的文明。的确如罗老师所言。谢谢。看见了您的大作,明天我编辑出来,一饱眼福。
9 楼        文友:冰泉        2020-06-07 23:27:07
  祭祀祖先的形式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但是纪念先辈、寄托哀思的内在情怀永远不变。从神主碑的存废,到海葬的出现,再到鲜花祭奠的流行,记录着历史时代的进步和祭祀观念的改变,体现了节约土地、环境保护的殡葬新理念。文章条理清晰,文笔流畅,叙述自然,情感饱满,措辞精准,语言凝练,将细腻生动的叙事、描写与精辟、独到的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丰富知识的同时,又让人深受启发,增强智慧。“高尚者的丰碑是他们自己的美德”,“无论是死者,还是活着的人,道德才是入世或归寂的尺度”,“时代的洪流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折叠成薄薄的一枚底片”……一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充满正能量和哲理的随笔,把殡葬祭祀这一传统的旧题材,写出了不落俗套的新意和深度,欣赏学习了!遥握奉茶,敬祝怀才老师夏安体康!
以文会友,与诗同行;让生命之花,盛开在文字的海洋!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8 06:02:15
  十分感谢冰泉先生到访留墨。正如冰泉先生概括的那样,我们处于这个时代,有很多东西可以回首,梳理至今,我们不能不感慨,进步的脚步铿锵,几千年未改变的,都在悄悄地改变着。冰泉老师精细解剖小文,言辞极赞,怀才抱器汗颜了。当努力为文,写出精彩。也很喜欢冰泉老师的文章,恣肆精粹,每读获益,不舍转目。遥握,问候冰泉老师夏祺。
10 楼        文友:山泉        2020-06-09 11:05:05
  一直敬佩兄长的才华,只是兄弟还在为工作疲惫,错过了很多美文。
   有时突发奇想,兄长与岚亮和我,如果有幸深交,惺惺相惜,定当酩酊大醉……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6-09 16:05:24
  山泉老师好,的确如你所言,但愿兄弟三人把酒问月。祝愿山泉老师夏祺,笔健身健!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