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借孩子(散文)
虽然过去了好几天,可我还忘不掉六一那天关于借孩子的事。
记得六一那天,办公室召哥一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今天六一儿童节,山水文苑西门往南和八一口臧营桥烧鸡店为了做广告,买一只烧鸡如果带小孩的话再送一只,但是孩子身高必须是一米二以下,有需要的抓紧时间去啊。”“真的假的?”一旁整理文件的红卫姐扭脸问。“我又没去,见别人在朋友圈发的,况且俺家儿子都考研了。”“哦,真不错呢,可惜咱家没有那么小的孩子。”“姐,我可以把俺家茜茜借给你好啦!”对面坐的甜甜急忙插嘴道。“你别说,还真是个办法,还是甜甜脑子好使。”“没事,咱办公室的谁去买烧鸡,我负责借给你们小孩哈,俺家茜茜可乖啦。”“办法倒是不错,就只怕店家看着茜茜会起疑问,可能要说,这个小孩好面熟呀,上午都来过几次了,呵呵。”我边编辑照片边想,亏得想出来这借孩子的主意,真是脑洞大开啊。
想到此,忽地又想起以前发生在老家的关于借孩子的事来。大概三十多年前,计划生育二胎政策还没有完全放开,“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的标语随处可见,这是国策也是纪律红线。我老家中学的一位老师夫妇生了一个女儿,还想再要个儿子,可当时的政策不允许,因为他夫妻俩都是公职人员。偷生吧,又怕冒风险,而家里的老人更是抱孙子心切,弄得夫妻俩六神无主。后来,有个“高人”给他们出了个“借孩子”的妙招。原来,那时如果家里头胎孩子身体残疾的话,可以生二胎,这是政策允许的。于是,那位老师遂私下里打听。没过多久,还真找到了一个残疾孩子。一年后,他们夫妻如愿以偿地“捞”了一个儿子。当然,这一切都是偷偷进行的。直到后来政策放开后,借孩子的事才被人当故事传开。其实,添人添口在农村来讲是件好事,君子成人之美,一般人就是知道了,也很少去揭发。印象中老家人“性本善”,很少有人去“坏别人的好事”。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新版的“狸猫换太子”,当然,这类“打擦边球”的事之所以行得通,只能说明当时的制度有漏洞罢了。
后来听我父亲说,那家残疾孩子的父母也是老师,那个孩子听说被人“借”去过好多次。老家人讲究,比较信奉“借人家的东西不能白借”的规矩。于是,每次借家带着那个残疾孩子去做医学鉴定时,都会给那孩子买新衣服和玩具,算是一点心意了。那些年,为要二胎生孩子而借孩子的事竟然屡试不爽,真是不可思议。当然,这里面肯定是当事人提前做了“功课”。如今二胎政策也放开好些年了,估计为生孩子而借孩子的事不会再发生了。
至于六一那天茜茜有没有被人借去,我就不得而知了。好像当时办公室几个人只是说说而已,乐呵乐呵吧,毕竟是过六一的,大家开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