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曾经,摇一摇(散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50年代以前的江南水乡,阡陌纵横,河网密布,唯独缺少的是车行马跑的官道陆路。千百年来民间走亲访友,易货交易,除了步行抬轿,肩扛手提之外,最理想的莫过于借助舟楫,载人荷货,游弋河网了。悠哉,游哉,笃悠悠地巡游在河网之中,别有一种情趣和诗情画意。所谓的江南慢生活之雅誉可能也是源于这种情由。可以想见,小小儿郎摇着船儿到外婆家去的那种欢乐和浪漫的情景。以致到了今天,轿车满地跑,早已不再有出行必坐船的现象时,可是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童谣还时不时地在夏夜的凉风里,深蓝的星空里,一起朗朗上口,平添了许多美好的憧憬。
早在西晋之时四十里运河的开凿,让浙东大运河贯通了绍兴、上虞、余姚的水上大通道,形同如今的杭甬高速,既是水的通道,也是人的通道,更是社会经济的大通道。城因水而兴,沉寂在四十里运河一旁的上虞,因水利之便,迎来了设治的振兴机会。古县城从此与运河为伴,在历史长河里跟进了千余年。运河的贯通,通明堰的设置,让古县城一举融入了浙东运河涵覆的广阔天地,顿时商路大开。上到山头,天台、黄岩、临海;下到海头,象山、奉化、余姚、慈溪。山海货品蜂拥而至,在古上虞城里汇集,成山如海,汪洋恣肆。整日里,县河的河湾里停得满满当当的都是周边城乡进城交易的各式船舶和货品。
市头旺不旺,看看当时紧邻西大街的县河,最能显示出古城商业的繁荣。集市日,若是有人想走捷径直接越过河面,那挤挤挨挨,舶在县河里的船,如同连成整体的一座浮桥,完全可以踏着轻微晃动的船面,大胆地在船面上来回走动。
西小街从八字桥到东父子台门河沿,一溜的石坎码头,是人货交汇的集散地。载客的快船,运货的航船,城里与周边乡村往返的小划船,也都在这里出发、到达。
每天一班出发的快船,寅卯之时已经络络续续开始上客。很多客人从这里出发,坐船去绍兴、杭州甚至更加遥远的地方。曹娥到绍兴都泗门、从绍兴到萧山西兴,摆渡过钱塘江到南星桥,各个航班之间都是有时间衔接的。一早从上虞出发,下午坐上曹娥到绍兴的快船,绍兴到萧山西兴的快船,一般都是晚上的,称为“夜航船”,到达杭州南星桥码头已经是第二天上午。
除了官船和轿子,快船是古县城百姓与外界沟通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
快船,船型略轻于航船,船头微微上翘,载客为主兼带一些轻抛货物和客人随身行李,因此行船速度也快于航船。每天晨曦初露,“呜呜”地吹响螺号,起锚出发,待船过八字桥,就挂上牵绳,乘风破浪而去。因为是客船,快船在经过人流集中的大部埠头如县前、观察第时也都靠岸上客,直到出了西门城门后才一路畅行,不再停靠。
航船的起航时间要迟一些,需要发货的商家把货拉到码头上以后,有专门的“脚班”(搬运工人)帮着船头脑把这些货物抬到船上,码放整齐、稳固;头脑再以收货人为桩,点清数量,录单登记。
航船以货运为主,所以船身要比快船长宽不少,上下货物时,一般物件,铺上一块跳板,架在船头平台与埠头青石阶梯上,船头宽而平稳,脚班工人背起货物物件就能上下船,若是遇上几百斤重的大件,如大桶煤油、成件布匹,大捆铁丝,还要在铺上一块跳板,用钉钩抬杠,有两个脚板工人抬着上下货物。
航船装货以后,船势偏重,不但要背牵拉索,而且有时候还要用用双橹同时加力提速。
古县城发出的航船到梁湖或者百官上源闸交接,再把要从曹娥、百官运送到城里来的货物装船载回。
特殊情况,下江有客户要求,航船也可以把从绍兴、杭州运到古城的货送到通明堰交给跑余姚的船主转运更远的目的地。
江南水乡,温软的河水温馨、婉约;智慧的人们借水行舟,得天是地利自然的优渥。社会发展到今天,高科技的、智能的交通设备和密如蛛网的海陆空通道,使一些古老陈旧的事物,日益远离我们。但是,偶尔触碰到心底那根记忆神经的时候,曾经陪伴人类千百年的这种摇橹舟楫依然会一丝丝地沁出心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