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谦恭的家风(散文)
元月十八日下午,超兰驱车一百多公里,从恩施回到利川,带着在利川居住的三妹牟艳,再乘车回到少年时代家乡钓鱼村八组,探望为数不多的留守在乡下的堂叔堂婶,堂兄堂嫂,族二伯等故乡亲友。
超兰和牟艳读书,参加工作,结婚离开家乡已二十多年了,与乡下亲友少有经济联系。尽管住在州城和县城,总忘不了堂叔堂婶,堂哥堂嫂,族二伯对母亲的帮助,对病卧床上爷爷的照顾,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上大学会更艰难。父亲在外工作,不仅工资微簿,工作也很忙。妈妈一人上有两老人要照顾,下有四姊妹要扶养,多亏乡亲父老近二十年的帮助,全家由贫困,走进小康。常言道:“阳雀记得千年树,叫化子记得贤慧人。”超兰当了大学副教授后,多次评上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斑主任,对修身,养性,传承荆楚文化道德更自觉了。她带着珍贵的礼品,与三妹牟艳,一家一户地走访,看望,问侯,送礼。在亲邻们的眼中,超兰不是什么女博士,系主任,而是对人真诚,纯朴,富有爱心的山村妹子。
无独有偶,超兰的小弟牟聪在利川市笫一高中教书,腊月十九日,因堂兄接儿媳,被邀请回乡下坐礼房写礼仪。牟聪把县城朋友送的极品高档烟,带回去分别送给乡村的表叔,久别的侄子,堂兄的岳父。他们有的见到一百元一包的高档香烟,非常高兴。赞扬牟聪瞧得起人,并不因自己务农,就装孬烟。拿着上等烟不忍心吸,放在口袋中作纪念。他收藏的不是香烟,收藏的是“谦恭”的德性和尊重长辈的“心意”。它标志着进城的学子,对乡村长辈的一份良心。
其实,超兰,牟艳,牟聪的二爷爷,爷爷在世时都有走访团转四粼的传统,在抗日战争及其生活艰难的时期,从不中断,当时的文化人极少,分管教育的二爷爷和当主任校长的爷爷,寒假过年,总要带微簿的礼品,走访左粼右舍和团转四邻。超兰的两位堂大伯生前在县城工作,父亲也在市委,市经贸战线党委工作,每逢过年三兄弟总要约在一起,挨家埃户一一拜访,问候,或送简单礼品,几十年来几乎成了惯例。两代人的老家风,又被牟超兰,牟艳,牟聪传承了。
家风事虽小,它却代表一个家庭发展的方向。为人处世谦恭的态度,隐藏着秘密,揭示了这个家庭,或者向上,或者堕落,这是笔者看重青年朋友行为的原因。超兰,牟艳,牟聪学到了“尊重乡亲父老”。这恰恰是清末著名政治家和治家能人曾国藩千封家书的核心和精华,愿牟超兰,牟艳,牟聪继续走下去,永远不忘乡村父老的恩德,永不忘记“我从哪里来”!
牟伦藩写于二零二零年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