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情感小说 >> 【丁香】暮歌(情感小说)

编辑推荐 【丁香】暮歌(情感小说)


作者:青岛刘涛 白丁,0.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779发表时间:2020-06-10 20:43:02

【丁香】暮歌(情感小说)
  
   文大爷临走时,老伴说:“你早回来啊。”文大爷说:“我出去买点东西,一会儿就回来。”
   文大爷心里一阵发酸,赶紧走出房间。他扶着楼梯一侧的金属把手,小心翼翼地下了三楼,出了福彩老年公寓的大门。
   文大爷今年82岁,老伴78岁。老伴一年前得了脑血栓病,前前后后住院有三次了,最后一次住院病情是稳定住了,但出现了偏瘫和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在医院里住着时,文大爷日夜不离老伴的身边,一旦要出去趟,老伴就说:“你早回来啊。”
   文大爷惟一的一个女儿,看到文大爷如此劳累,犯了愁,有一天,她对文大爷说:“爸爸,俺妈就这样了,你可别累坏了。”文大爷说:“怎么办?总得有人管你妈呀,我命不好,就你这么一个孩子,要不,几个孩子轮班伺候,我也累不着啊。”
   文大爷和老伴结婚六十多年了,一共生过四个孩子,前面三个都夭折了,就剩下这么一个闺女。就这个闺女,今年也55岁了,都退休好几年了。好在闺女生了个孝顺儿子,外孙时不时也到医院来伺候伺候姥姥。又过了几天,女儿对文大爷说:“爸,不行把俺妈送老年公寓吧,那里条件挺好的,有人专门伺候不能自理的老人。”文大爷上下打量着女儿,发现自从老伴病了后,女儿比一年前更显老了,脸又干又瘦,还黑黢黢的,眼睛里一点光也没有,一头花发乱糟糟地像个鸡窝。文大爷叹了口气,答应了。
   今天是第一天把老伴送进了福彩老年公寓。这家老年公寓离文大爷的家不远,乘两站公交车就到了。早在几天前,在电视台当编导的外孙就联系好了这家老年公寓,人家说,瞅个双休日把人送来吧。外孙职业有点特殊性,家里一般有什么难事都找他办。今天是周六,上午九点,女儿、女婿和外孙就把老伴送来了,文大爷没有同来,他在家里收拾老伴的日用品。一条包袱在床上展开,文大爷把老伴的内衣、拖鞋、牙膏牙刷、毛巾、平时吃的各种药、两卷卫生纸、还有几只桔子等等一起包在包袱里,刚要出门,又想起了老伴的钱夹没拿。老伴的钱夹还是二十多年前女儿出差去上海给她买的,紫红色的,真皮制作,当时听女儿说花了一百元。老伴拿到钱夹后,爱不释手,一边抱怨女儿乱花钱买这么贵的东西,一边在手里轻轻摸索,就像摸索着一件珍稀瓷器,说:“看看,真皮子多细致,人家上海货就是好。”这个钱夹,成了老伴的稀罕物,有一角钱也得铺得整整齐齐,然后放进钱夹里。打自一年前老伴病了,就再也没用上这个钱夹,都是文大爷外出买菜购物。文大爷从抽屉里拿出老伴的钱夹,打开一看,里面连整带零还有二十几元钱。文大爷又塞进去一张一百元的大票子,便把钱夹放进包袱里,出了门。
   文大爷上午十点多钟来到老年公寓,中午的时候,他把女儿女婿和外孙都撵走了,自己一个人留了下来。午饭是在老年公寓吃的,服务人员对他说,大娘刚来,第一顿饭照顾,文大爷也可以免费在这里吃一顿。午饭是米饭、西红柿汤和肉片炒芹菜,文大爷先一勺一勺地喂了老伴,自己才吃饭。文大爷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他把给老伴带来的日用品和吃的水果,一一放在应该放的地方,然后,把那个紫红色的钱夹压在了老伴的枕头底下。刚要走,觉得不妥,便又把钱夹拿出来,放进老伴贴身穿的一件纯棉衬衣的口袋里,恰巧,那件衬衣口袋外有扣子,文大爷再把那扣子系好,放心地出了门。
   文大爷出门的时候,老伴叫他早点回来。他心里发酸。他知道老伴是有些痴呆了,错把老年公寓当成了医院的病房。可也是,老年公寓房间的设置和医院差不多,一个房间里有三张床,独立卫生间,戴着口罩穿着白大褂的服务人员出出进进,就是没有医院里的那股消毒水的味而已。
   文大爷走在马路上,心里觉得空落落的,从此老伴就和自己分开了?人家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可他的这个伴从此就不和他在一起了?要是儿女多也行,老伴不在身边,儿女走马灯似的你来我往,也就分散了老人的注意力,可他就一个女儿啊,女儿还有一家子人,总不能把女儿留下陪自己呀……
  
   二
  
   文大爷回到家中,见女儿在家,正用洗衣机给他洗衣服呢。女儿已经做好了晚饭,煎了一盘小黄花鱼,猪肉炒了一盘海带,馒头和大米稀饭,还把文大爷的小酒盅放在饭桌上了,酒盅里斟满了酒。
   文大爷疼爱地对女儿说:“你快回家吧,回家给孩子们做饭,我这里你不用管了,我身子骨不是还没到你妈那样嘛。”
   女儿摇摇头,说:“家里有他爸呢,我今后就每天来给你做晚饭。”说着,女儿就落下了泪,“爸爸,你可得好好保重,俺妈这样了,你要是再躺下了,俺可怎么办啊。”
   文大爷心里略有点不愿意,这孩子,说话真实在,就不能说点吉利话?便皱了眉头说:“你看你干瘦干瘦的,我这80多岁的人看起来身体都比你强呢。好了好了,饭也做好了,你回去吧,我会照顾我自己的,我有数,三年五年躺不下。”
   女儿不走,非要陪他吃晚饭,父女俩面对着面坐在饭桌旁,吃晚饭。文大爷端起酒盅,一仰脖干了,女儿眉心拧成了疙瘩,说:“你怎么一口干了,又不是小青年。”
   文大爷夹了口菜,说:“不是小青年也得是小青年,你妈这个样了,里里外外我得抗住。唉!你妈这个人啊,一辈子不容易!”
   女儿不作声了,一个人低着头吃饭。一会儿,又抬头对文大爷说:“爸爸,今后你不用天天去老年公寓,我每天去一趟就行。”
   文大爷摇摇头:“你去是你去,我去是我去,两码事啊。”
   吃完了饭,女儿收拾了碗筷洗涮干净,又把洗的衣服晾在阳台上,嘱咐文大爷要早睡,才走。
  
   夜里,老伴不在身边,文大爷睡得极不塌实。一小觉醒来,好长时间才能再迷糊过去,脑子里全是老伴,老伴躺在床上,一遍一遍地对他说:“你早回来啊。”今晚没有亲人在老伴身边,也不知她适不适应。不过老年公寓的服务人员说过了,专门有值班人员挨个房间巡视,尤其对不能自理的老人更加关照,拉了尿了都有人管。这个老年公寓价格不便宜,能自理的老人包括伙食费一月一千二百元,不能自理的一月一千八百元。当时老伴还没住进去时他算过账:老伴退休工资一千二,他退休工资一千四,住老年公寓,老伴的工资全贴上,他每月再补贴六百元就行了。剩下的八百元,对自己这个82岁的老人来说,一个月花销足够了。他出门不打的,又不请人下馆子,也不买穿的,八百元也花不了。要是好,他也应该住进老年公寓,和老伴在一起,也用不着工作人员照顾老伴,他一人就行。可是钱不够啊,他和老伴一个月就两千六百元,老伴自己就得用一千八,剩下八百也不够,当然,女儿也能每月贴上四百元,可他不愿意让女儿贴钱,女儿也是企业退休的,每月的退休金并不比他和老伴多多少。如果子女多,四百元钱的缺口就不是问题;要是前面三个孩子都活到现在,兄弟姊妹们每人才拿出一百元钱来,这个难题就解决了。
   想到此,文大爷又想起他那三个短命的孩子。
   老大是个男孩儿,1948年出生,那时候,文大爷20岁刚出头,老伴还不到20岁,住在农村。正是内战打得激烈时期,村外住着一个营的国军。孩子生下来才二十来天,也不知是走火了还是怎么的,从国军兵营里飞出一颗迫击炮弹,就落在文大爷的房前爆炸了。孩子受了惊,一个劲地发烧抽风,几天就咽了气。当时,文大爷的爹妈领着嚎啕大哭的儿媳去国军兵营里论理,那个营长带着一拨人到炮弹爆炸的现场查看,炸坏了的院墙,他们派士兵给修了,孩子死了怎么办?总不能让谁给抵命吧,那营长掏出五块大洋,往文大爷他爹手里一塞,就算完事了。
   第二个孩子和第三个孩子都是女孩,生下来就拉稀,也都是没出月子就夭折了。那时代,农村里重男轻女,女孩子生下来保不住也不算个什么事。建国以后,文大爷和老伴来到城里谋生,最后一个女儿就是1954年生的。往后,也不知是怎么回事,老伴再也没怀上孩子,他们家就很不情愿地成了“独生子女家庭”。
   当年,国人普遍认为多子多福,文大爷的左邻右舍,最少的也有三个孩子。1960年大饥荒来临,文大爷和老伴因为就一个孩子,反而沾了光。当时,文大爷两口子一个月有近一百元的收入,这些钱供三张嘴吃饭,比同样是这些钱却要供五张嘴六张嘴甚至七八张嘴吃饭,宽松得多。
   文大爷记得他家对面有一邻居,是满族人,整个家庭收入和文大爷家一样,不到一百元,但两口子却生了六个孩子。六个孩子加两个大人,八张嘴吃饭,指望那些钱,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有一天,这家邻居的女主人从菜市场买回一捆生葱,这捆生葱女主人原本想着洗干净了,每吨饭每人分一根,蘸着豆酱就饭吃,打算着能吃三天。可没想到,饿极了的孩子们,看见母亲买回了大葱,一哄而上,把那一捆葱都抢了,然后四散而逃,没了踪影。女主人又生气,又心疼孩子,竟不顾了脸面,当街捶胸顿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嚷嚷着:没法活了没法活了,今晚全家就吃老鼠药,死光算了……
   文大爷看到这情景,深深叹了口气,转身回家,让老伴从腌咸菜的缸里捞出五个自家腌制的白萝卜送了过去。从1960年到1962年,这三年的饥荒,文大爷因为就一个孩子,比别人过得都滋润。别人家整天为填饱肚子绞尽脑汁,文大爷甚至每天晚饭也没断了喝两盅。尽管酒不怎么样,是散装的地瓜烧;肴也不怎么样,有时候是一小盘油炸花生米,有时候仅是一条晒干的小咸鱼。
   没想到,人到老了的时候,孩子的多寡可就大不一样了。文大爷就一个女儿,老两口又都到了长病生灾的年龄,老伴这样了,要是他再倒下,不把女儿累死才怪呢。人家别的老人子女多,碰到个事儿,几个孩子轮班倒怎么也行,一个孩子和谁轮班去?文大爷想到此,不禁心生寒意,觉得自己的晚年挺可怕的。虽说现在物质条件比过去好了,社会保障制度也比较健全,比如老伴偏瘫了,就可以送进老年公寓,可这得需要钱呀。他和老伴好歹每月还有两千六百元的退休金,那些退休金低的老人该怎么办?文大爷现在一个邻居就不行,老头原来是国营理发店的,退了休一千元刚出头,老伴是区办制伞企业的,退休金才八百元。好在他们两口子都七十二三岁,身体尚可,要是将来也进老年公寓,两口子的退休金加起来,只够一个人住的费用。唉,人老了,处处难啊!
  
   三
  
   第二天一早,文大爷买了一碗豆浆,两根油条,用塑料袋提着来到老年公寓,没开门,文大爷就一个劲摁门铃。好半天,一个四十来岁的女护理员才来开门。护理员放文大爷进来,说:“大爷,你以后不要来这么早,咱这里八点开门。”看到文大爷手里还提着豆浆油条,又说,“你怎么还捎着饭?交了钱咱这里就一天三顿管饭的。”
   文大爷说:“老伴早上愿意吃这一口,我怕咱这里没有。”
   护理员说:“豆浆油条一周一次,今天早饭是馄饨。大爷,原则上咱这里是不允许从外面带东西给老人吃的,万一不卫生吃出病来谁负责?”
   听护理员说这话,文大爷有点不乐意了,他说:“老伴没住进来时,俺们天天早上就吃这个,也没见吃出什么病来。我是她丈夫,我能没有数吗?”
   “大爷,下次别这样了,水果可以,饭菜就最好别带进来了。”护理员说。
   文大爷没作声,他扶着栏杆,慢腾腾地上了楼,来到老伴的房间。还没开早饭,房间里其他两个老太太正在走廊里遛达,惟独老伴一人起不了床,这会儿正躺在床上两眼望着屋顶。见文大爷进来了,老伴的目光柔了起来,嗓子里哼了两声。一位女护理员进来了,告诉文大爷,她已经给老太太擦了脸、擦了手了,就是没法给老太太刷牙。文大爷说:“谢谢,谢谢,这就不错了,还刷什么牙。”
   文大爷把豆浆倒进一只碗里,又把油条撕成一小段一小段,泡进豆浆里。然后,开始喂老伴。老伴一口一口吃着,也没问他昨晚怎么没回来。这更说明老伴是糊涂了,昨晚文大爷临走时,老伴还说让早点回来啊,一夜过去了,老伴竟不提这码事了。也好,这样也好,老伴这一糊涂,也省得想家想人了。
   开饭了,护理员端着一碗馄饨进了房间,文大爷连忙上前,告诉护理员,早饭老伴吃了,吃的是豆浆油条。护理员端着一碗馄饨为了难:“这怎么办?这碗馄饨怎么办?”文大爷说:“看看哪位老人饭量大,分给他们吃吧。”护理员说:“大爷,以后别这样了,咱这里饭是定人定量的,少了不行,多了也不好办。”“一定一定,我明天就不买饭了。”文大爷连连点头。
   同房间的两位老太太吃完了饭,进了房间。一位戴眼镜,看样子像知识分子的老太太看看文大爷,又看看躺在床上文大爷的老伴,问文大爷:“大哥,怎么你来?孩子呢?孩子应该来嘛,你这么大岁数了,腿脚也不方便。”文大爷说:“孩子也来,一会儿就来,我起得早,就先来一会儿。”
   “你几个孩子?”那位老太太又问。

共 919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的一生说是很长,也很短暂,茫茫人海中,有缘相见相爱,牵手走过风和雨,少年夫妻老来伴,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都共同面对过,历历往事浮眼前,牵手走过风和雨,磕磕碰碰都已习惯。这篇《暮歌》小说给我们讲述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八十多岁文大爷,因老伴年身体偏瘫无法自理,与女儿商量后送老伴去老年公寓养老的故事。也许对国家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退体或家庭富裕老人儿女们送老人到养老院养老,根本不是个事,然而相对于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老人们来说,去养老院养老,经济方面压力很大,文章从侧面描写了这种现实。但愿国家高层少唱高调,用心实实在在倾力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人们的养老问题。呵呵,编按语有些脱离正题了,小说叙述方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叙述语言贴心贴肺、打动人心;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真是一篇忠实反映现实生活的良心之作。小说反映了文大爷一家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虽生活贫穷,但全家幸福满满,爱心满满,很感人也很感动。问好作者,小说情感真挚,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细腻,画面感极强,很接地气!不错。【丁香编辑:天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山        2020-06-10 20:46:21
  感谢青岛刘涛老师投稿支持丁香社团,期待老师更多精彩佳作发表。欢迎青岛刘涛老师入驻丁香社团,愿我们一起在丁香树下咏诗赏花香,醉卧花下不知归。天山奉茶敬上。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回复1 楼        文友:青岛刘涛        2020-06-11 10:37:52
  辛苦编辑。问好!
2 楼        文友:石尖        2020-06-10 22:19:36
  首先欢迎刘涛老师投稿丁香!此短篇小说整体讲是优秀的!第一、语言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痕迹;第二、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第三、叙述描写得很细腻,细节描写很到位;第四、主题健康积极!一切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建议作者在描写叙述的时候注意详写和简写结合,素材要裁剪加工!石尖问候作者!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回复2 楼        文友:青岛刘涛        2020-06-11 10:38:28
  谢谢!
3 楼        文友:秦雨阳        2020-06-11 01:02:54
  文大爷的一生,面对了一个又一个沉重打击,敢于积极面对,坚强生活。感动!
一支笔曝光昨日泥香,几篇文絮叨无我烟雨
回复3 楼        文友:青岛刘涛        2020-06-11 10:38:45
  谢谢。
回复3 楼        文友:青岛刘涛        2020-06-11 10:39:07
  谢谢!
4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6-11 20:48:06
  难得一见的情感小说,我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想看,看了一遍又一遍,越品越有滋味。近似曹雪芹的红楼梦笔法,叙述方法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叙述语言贴心贴肺、打动人心;人物形象生动丰满、惟妙惟肖;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真是一篇忠实反映现实生活的良心之作,更是一篇为经济不宽裕的老年人代言的呼吁之作,真比那些风花雪月小资情调的文章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具有留传后世的文史资料价值。建议社团申报精品!
5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6-11 20:59:17
  老伴78岁每月1200元,老头82岁每月1400元,还有一个退休的女儿,只让老伴一人住老年公寓,就如此困难。那么联想一下,若是没有退休工资的呢?若是没有儿女的呢?小说用活生生的事实呼吁“社会养老”尽早实现,真是为国为民做了一件积德行善的天大好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