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美丽乡村,美好梦想(散文)

精品 【看点】美丽乡村,美好梦想(散文)


作者:朱俊平 秀才,124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275发表时间:2020-06-11 08:26:41
摘要:我的家乡小丘,是现代农业生态田园特色小镇,每个村庄都充满了无限生机,看看吧,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感受这里巨大发展变化,感受每个村庄的田园风光……

有人说小丘名字应该叫丘隅,这很有道理,因为明代督学乔世宁所著《耀州志》《丘隅集》就是佐证,再到小丘独冢村秦汉祋祤宫遗址寻踪,更能感受到小丘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更能感受到小丘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渊源流长;有人说小丘地域特征大体是个人字形,这也不假,依地势地貌也就是这个样子;有人说小丘是老表塬,这话也很不错,因为这包含着小丘纯朴的乡约民俗,风土人情;有人说小丘从北往南看像个军号,这话很正确,号声从红色照金吹起,吹响了新时代小丘人的新梦想,新未来。
   说这些没多大意义,还是走进这神奇的村庄去看看吧,去了解小丘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所发生的故事吧!
  
   一、移寨篇
   过了浊峪桥就到小丘的地界了,两边的绿树青山还没来得及细瞧,移寨村就进入视野,有人开玩笑说,女婿拜年后要回家,丈母娘送出门,女婿说:“姨(移),再(寨)见!”就有了移寨这个名字,其实不然,移寨清初是个营寨,清代中叶原营寨居民迁移新址,故更名移寨。该村现留有关帝庙一座,砖木结构,绘有壁画,据村老人讲,此庙建于清初期,距今300多年,在清初期由本村王姓族长王来荣承建,坐南向北50平方米,三间关帝庙院,是村里现留最古文化遗产。
   如今,移寨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委会,居民小区,水泥路这些自不必多说;好媳妇,好女婿,好婆婆,好公公已是人人争做的常态,村民文化素质、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村里文化名人也不少,毛金玉、毛向前都是书法家,名扬铜川陕西。更有烈士王冲,当连长期间,率领战士训练,一小战士由于紧张把手雷投到身后,为保护战士,王冲舍身扑向手雷,保护了战士,自己壮烈牺牲,耀州烈士陵园有他的墓碑;移寨小企业、苹果达人、专业合作社更是人才辈出,为移寨文化经济增添了光彩。
   移寨村最吸引人的是果园,我们从公路两边能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要不,从苹果花开始摸,从幼果开始摸,从套袋开始摸,从施肥,从浇水,从打药,从夏剪,从套袋……让你摸个二十回,只有摸了你才高兴,才快乐,才能体会到里边的酸甜苦辣,这就是移寨人移寨果农常摸的,常做的事情。这才有了这么吸引人的、开花的、绿色的、红色的、香甜美味的苹果。其实路两边只是冰山一角,丁字路口往南走,那才让你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苹果园。每到摘苹果季节,这宏大的场面,像唱大戏一样,这是丰收的大戏,劳动的大戏,欢乐的大戏。这台大戏演出结束后移寨人腰包才真正鼓起来。毛姓李姓人家出了不少“果神”,勤劳使她们走向富裕,使他们生活得舒坦而且很幸福。
   移寨苹果园这么大的气势,确实来之不易,早期群众对栽苹果树没有多太认识,镇政府组织村上干部和有管理经验的果农出外参观学习,回来规划果园,群众有抵触情情绪,认为这么好的土地栽苹果有效益没有都是个未知数,和村干部顶起了牛,最终干部带头栽,做工作,终于栽完了一千多亩苹果树,经过多年的辛勤管理,苹果有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群众满意了政府当初的决定。
   移寨村有5个村民小组,2千多口人,耕地面积2500亩,荒坡2000亩,流转土地700多亩,苹果种植1200亩,另外还大量栽植樱桃、核桃、花椒等树木。人均年收入11000多元。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各级政府努力下,今天移寨先后引进铜川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铜川果业有限责任公司、铜川果树试验示范站等多家企业落户,从事高品质苹果、草莓、樱桃规模化种植以及苗木繁育技术试验业示范园,这是科技技术含量很高的示范基地,真真正正让移寨人、小丘人、以至耀州人见识了什么是科学技术,什么是现代农业,什么是绿色农业。移寨人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但间接的学,而且是直接的学,因为农闲和富余劳动力从中打工挣钱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实践,开阔思路,有了新的想法办法,为他们走向成熟,走向致富奠定了基础。
  
   二、原党篇
   原党这个村大家应该很熟悉,就那个龙爪槐、筛子洞、古泉传说早已被诗人孙长清吹的神乎其神,这里再说就多余了,要么就成了七八十岁的碎嘴子老汉。
   话还是要唠叨,还是要唠嗑唠嗑,这样心里就像鸡毛掸子扫了一样舒坦。
   原党村有个重要人物必须告诉大家,那就是刘存田,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分别参加青海平判战斗和中印自卫反击战,荣立二、三等功,荣获中央军委命名的“钢铁战士”称号。他从参军先后担任班长、连长、团长、副师长、到分区司令员、地委书记。他的英雄战斗故事曾被小学课本编入。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原党村人的骄傲。
   原党村还有一个青年名叫潘涛,这娃的确不简单,白手起家,年轻轻的从经营畜牧兽药和疫苗到搞养植业就拥有千万资产,扶贫帮困为社会做了很多有益事情,是致富带头人,是年轻人的楷模。唠嗑他是很值得,很荣幸的事情。
   潘涛十四岁就出外打工,在西安一家畜牧兽药销售公司打杂。他扫地当门卫,当装卸工、司机、送货员,后又做推销员。公司的各种活路他都齐齐做了一遍。这功夫他的年龄又增长了好几岁,人变得干练成熟起来,公司老板见他踏实肯干,聪慧实诚,就委以重任,负责公司的日常事务,潘涛不负厚爱,把公司所有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营业额巨增,公司老板很是满意。这个公司是私人独资的,就是注册了个公司而已。出资人是个畜牧兽医,是个内行里手,经过数年滚雪球似的原始积累,有了很大的资金,生意扩展很广,而且兴隆红火,原来有儿女帮忙,后来儿女都出国办了大公司,而且发展很好,眼里瞧不上父母办的这个公司,看到父母年龄太大,再这么劳心劳力怕吃不消,让转让出去,父母看公司生意兴隆,实在舍不得,就想让潘涛干。潘涛听了老板的话大吃一惊,我手头就攒了那么五万多元,那能买得起这数百万的公司,老板说:“这你不怕,你一边经营,一边还钱。”潘涛受宠若惊的问:“这行吗?”
   “行!我看你行!”
   老板坚定的回答和信任让潘涛热血沸腾,他对老板说:“让我晚上好好想想吧!”
   第二天,老板得到潘涛肯定的答复。俩人添了合同做了公证,公司原摊不动的照常运转。只是法人换成潘涛,公司是潘涛的了。那个老板闲得无聊,要到潘涛公司上班,潘涛那敢慢待,让他当顾问,凡是出外谈业务都带上他,百般照顾,无微不至,他国外儿女做不到的他做到了,他国外儿女应尽的孝道他尽到了。潘涛感觉自己幸福极了,难得有这么好的老板……古人云:“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只是老板慧眼识珠,把公司交给他的得意门生他才放心;公司在,员工在,老板的资金也在。
   潘涛轻车熟路,驾驭能力强,增加了许多新业务,没几年功夫就基本还清了老板的资金。一次回原党村的家,看到村里大部分人养着几头猪,十几只鸡,群众对此非常细心周到,他们说:种地投资没有多少回报,就余些粮食刚够吃,全年靠养猪收入买化肥。鸡所下的蛋他们舍不得吃,卖了当零花钱用。潘涛的心深深被震惊了,他想到平时推销兽药和畜牧饲料见到过的大型养鸡场,每天销售鸡蛋的收入像流水一样,自己在家办个这样的养鸡场让村里人在里边打工,或者投资分红那该多好哇!有了这样的想法,但资金如何解决,他和他的原老板商量,老板说:“你很有眼光,这事行,资金我拿!”就这样老板拿出了卖给潘涛公司所有的钱,潘涛说:“你把养老钱留够!”老板回答:“有你在,我留这身外之物干什么!”就这样,老板还拉来了几个好友一起来投资。
   2018年4月铜川市耀州区绿宝地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了,位于耀州区小丘镇原党村,占地面积10亩,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属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潘涛,经营范围:鸡的养殖及销售;农作物种植;饲料加工及销售;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服务。
   公司首期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一年存栏2.6万只蛋鸡养殖场,建筑面积2600㎡,其中标准化鸡舍2栋,计1800㎡,综合办公室、防疫室、库房、饲料加工车间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蛋鸡饲养全部实现了喂料、饮水、清粪、降温、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养殖模式,鸡舍内采用高环境保护标准的绿色环保养殖设备,自动化上料系统,自动化清粪系统,自动化集蛋系统,自动化饮水系统、自动化通风降温光照等系统,提高了养殖环境质量,保证了蛋鸡贵族般的生活。也达到了产蛋率高,产蛋量大,料蛋比低的生产目标,目前存栏蛋鸡10万只,日产蛋8千斤,年销售额可达1900万元。
   公司积极响应党中央的“扶贫攻坚”战略,与原党村37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协议,每年为贫困群众分红5万余元户均增收1410元。此外,还通过提供就业岗位,定期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低价供应有机肥等方式,有效提高农业产量,增加了群众收入,为助力原党村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撑,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经过几年的发展,他的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收益越来越好,但他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一点未少,养殖场又吸纳更多的人来工作……
   潘涛很小年纪就出外打工,他的经历和艰难困苦只有潘涛感受最深,这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仍然很有意义,“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话一点也不过时,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就是他成功的基础。成功也永远伴随着诚信做人,敢于打拼永远为他人着想的人,我们从潘涛身上不仅仅要看到他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那他身上闪闪发光的东西。
   原党村不但有战斗英雄刘存田和现代青年潘涛,而且有铜川好人孙兆义,诗人孙长清,大学生志愿者将敏,还有数百名由原党村民组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和许许多多勤劳致富,纯朴善良的群众,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使古老的村庄有了灵气,有了根和村魂。这些年随着海升绿色现代农业入住,使这个村庄发生了根本变化,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强烈,养殖场、苹果园、樱桃园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原党村遍地开花。
   有时间,希望你去原党村走走瞧瞧,去海升品尝草莓,看苹果花,赏樱挑花;到果子成熟时吃苹果,尝樱桃;感受农家生活,风土人情,田园风光……
  
   三、中原篇
   中原村是照金旅游专线公路旁的一个美丽村落。清未,因村位于小丘塬之中心而得名。本村三沟一塬,民风淳朴,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古有“醉卧青龙岭,手持兰花盏,脚踩老城西,尝遍天下味。”之美誉。
   今天,走进中原村,最显眼的是丁字路口的中原综合商店和对面的雅欣农家乐。这个综合商店也有一定的年代了,从改革开放时候的小卖部到如今的小超市,它和大超市里的布局没什么不同,各种货物整齐有序,琳琅满目,日用百货应有尽有,连五金都带上了。因为是路口,除了村民外,南来北往的人购买也不错,每天随随便便就卖千拾块,春节有时一天能卖一万元。这不得不让人吃惊,现在网购电商那么厉害,这小小商店营业这么高。它真是农村经济物质繁荣的晴雨表,这么好的购买力说明群众生活水准一定很高!也的确是这样的,对面“雅欣农家乐”出出入入吃饭的人真不少,一个村落有食堂,朝天日每的有食客,这样的乡村食堂永久屹立而不倒,说明村民已经不是昔日的农民,他们能挣来钱,舍得吃,也会很好的享受生活……
   雅欣农家乐是家庭住宅改建的,大套间小套间不少,村里和邻近人家有娃满月、老人过寿、乔迁新居、喜庆宴席都喜欢在这儿,一个是宴席场地大,开个二三十桌都很正常,六十桌也难不倒老板。这里除了农家菜外,许多凉菜和热菜都是大饭店的菜系,只是价格低,实惠。老板原在大饭店当炉头,做着一手好菜,为照管家里自主创业办了食堂,忙不过来时就请邻里来帮忙,给他们付工资。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连根捞,收入很不错。现在农村人很忙,为节省时间,也爱在食堂吃便饭,有时来了客人朋友为省事也来喝酒吃饭。
   小麦、玉米是这个村的主产,这些年苹果、樱桃、核桃是中原村农民经济的重要来源,青年人都出外打工了,老年人和有一定农业基础有手艺有资金人还坚守这在这片土地上。
   中原村东边坳地处有一重要企业,上下班车潮人潮涌动,不少是骑电摩、骑自行车的青年男女,是附近村庄的乡亲在这里打工上下班。这个企业就是“陕西新声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这个公司打造“企业(合作社)+工厂(车间)+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脱贫模式,大力推进社区工厂建设,促进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稳定收入,可持续增收。现建成了服装、箱包、电子产品等18家社区工厂。公司老总是土生土长的小丘人,把原在深圳的公司迁回家乡,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做出了贡献,是小丘镇很有实力的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有不少中原村的妇女在企业打工,即能照看家庭,又能和孩子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她们笑靥如花的脸上可以看出她们个个幸福满满。

共 27727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这篇长达二万多字的散文,作者以饱满的真情向我们叙说了一个名叫小丘庄的美丽、可爱和她曾经的落后贫穷。在移寨篇里,文章从寨名的来源、苹果园的起步到如今的繁茂都作了细细的描述,从而使人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的巨大魅力。在原党篇里,我们不但看到了曾经的英雄人物刘存田舍生忘死的英雄事迹,更看到了新时代青年潘涛白手起家、努力奋进,造福乡民的种种事迹。而中原篇里,则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脱贫致富的美好图景。坳底篇,顾名思义,可以想象她曾经的贫穷和落后,如今,通过作者的笔描,我们不但看到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还看到了令人惊喜的现代新农村的风貌。透过朱村篇的篇章,我们看到的是浓郁的人文历史、如今浓烈的人文气息和现代农业的气派和风貌。凉泉篇,那位村支部书记白军兵为建设美丽凉泉,鞠躬尽瘁,努力奋斗,使凉泉村面貌得到新的改变的种种事迹,真的叫人百感交集又肃然起敬。独冢篇,曾经是历史的遗照,记载的是历史的旧事,如今,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滋润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她成了诗意神秘的代名词。而乙社篇,则是由王姓和席姓演绎了乙社的过去与未来……在独石村篇里,作者通过几个小镜头的演示,更是把一个一心为村民,任劳任怨的村干部形象写出了血肉,写出了光点。整篇散文语言朴实,笔墨晓畅,文字干净,脉络清晰。佳作荐读。【编辑:兰花悠悠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616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6-17 07:16:59
  祝贺朱老师佳作获精!为您对美丽乡村的热情点赞,也为您对文学的激情点赞!
12 楼        文友:荥阳家族        2020-06-17 08:39:36
  祝贺朱老师佳作获精!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