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情感小说 >> 【雅香】曾思阳感情生活(纪实小说)

编辑推荐 【雅香】曾思阳感情生活(纪实小说)


作者:江南老顽童 白丁,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25发表时间:2020-06-19 08:16:04
摘要:在曾思阳的记忆中,阿秋是个有些火辣味的长沙妹子。那时,她因是寄宿在厂里的亲戚家,故从小学起,便有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发泄无名火
   早几年听说,一些大学生毕业前,都要在学校里发泄一番。轻者,把垃圾和弃物丢得四处都是,搞得教室和宿舍一片狼籍;重者,摔桌椅,砸玻璃,搞得校园里不堪入目。其实,早在四十多年前,曾思阳这些中专肄业生,就曾在自己的母校开过先河,让校领导和在校学生十分震惊。
   那还是1965年上半年,为了迎接国民经济的复苏,工厂决定再从江南工业学校招收一批学徒工,以满足工厂青黄不接,扩大战备生产的需要。
   听到这个消息后,曾思阳他们高兴极了。等了、盼了这么多年,不就是希望能进兵工厂传承父业吗?何况目前的这批学生,无论操作技术,还是文化知识,都已今非昔比了呢!
   但公榜的结果却让大多数学生大失所望。经过厂劳资科和学校的左挑右选,本来有近四十名学生的机621班(中专),最后竟只选招了十多人,连同技工班的学生一道,这次学校共输送学员近一百人。
   这样的结果,让曾思阳等人实难接受。他不顾自己榜上有名的事实,面对好友和朝夕相处多年的同学一个个落选,心里也同样憋了一肚子火。
   思阳向相关人员偷偷打听,上面的理由似乎无懈可击。政审不合格,体检不合格,现实表现不合格等等。对兵工厂来说,这三项都是硬指标,是根本不容人争辩的。就好比“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你能拿石头打天!
   在曾思阳等人进厂后不久,经工厂和学校多方联系,在省、市相关部门的特别关照下,最终达成了江南工业学校剩余学生分配的一致方案,即将这批中专、中技生,全部拨转湘潭市、株洲市的地方企业,不论厂大厂小,只要能接纳这批学生就成。
   在他们即将离厂前夕,曾思阳和好友猫子抽空回了学校一次。一是重游,二是告别。在机621班的教室里,他俩忽坐忽站,忽喊忽叫,全然不顾一切。那时,学生们都早已回去准备行装,老师也已放假,故整个校园显得格外萧条、冷清。
   在留恋了一番后,两人突然发了疯似的翻动每一个抽屜,把里面的垃圾倒了一地,然后用其中的缽子、瓶子等物,在两张门上各做了机关,只要有人推门而入,便会被上面的杂物击中……
   至此,江南工艺班--江南工业学校,终于完成了它第一阶段的使命,将它先后招收的数百名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技能和文化培训,然后一个不留地全部输送到了各企业的生产第一线,成为国民经济刚刚复苏中的有生力量,并陆续成为这些企业的骨干和中坚。
   曾思阳和猫子自那次发火后,心中多年的怨气也一扫而光。以至后来文革中,有学生回来大闹校园,将学校领导批斗、游街等,他们都坚持从不参加。一码归一码,那股怨气早已发泄完毕,有何必要再去瞎折腾呢!
  
   二.扯不断的红丝线
   在曾思阳的记忆中,阿秋是个有些火辣味的长沙妹子。那时,她因是寄宿在厂里的亲戚家,故从小学起,便有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阿秋的性格像男孩子一样,敢争敢抢,一点也不怕场合。思阳曾跟她同桌坐了几个月,桌上的三八线清清楚楚,谁也不能越雷池半步,故打小时候起,思阳就领教了她的泼辣性格,从心里怵她几分。
   初中毕业后,正赶上国家三年暂时困难时期,省内省外的企业都自顾不暇,哪里还敢新招工人。在万般无奈下,曾思阳这一届半大不小的伢妹子,只好一古脑全涌进了工厂刚刚办起的工读学校--工艺班。其目的,就是想借这块跳板,最终达到进江南兵工厂去当工人。这里是人见人爱的铁饭碗,几个会舍近求远去外面瞎闯荡呢!
   工艺班说是一所学校,说白了,它就像是一座供青年人学艺的作坊。除几个领导是工厂派出的外,其余请来的师傅,要么是厂里的老弱病残,要么年龄偏大,已是接近退休年龄的老师傅。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带学徒,只要不出这个院子,不在内外惹事生非就行。
   乍一从正规的学校出来,走进这所管理相对较松驰的地方,这些年青伢妹子的心思,不久便开始活泛起来。大一些的女孩子,被人介绍后偷偷和厂里的工人谈起了恋爱。
   曾思阳这些半生不熟的“青枣”,耳濡目染后也依样画葫芦,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地下活动”。
   分在钳工班的阿秋,便是其中的一个。那时,她一幅圆圆的娃娃脸,两只大眼睛忽闪忽闪的似乎会说话,再加之那一口银铃般的长沙口音,故十分讨人喜欢。追她的也是思阳的同学,一个叫阿林,方脸黑红黑红的楞头小伙子。那时,阿林的父亲是学校的行政领导,一个喜欢说“人之初,性本善”的严厉老人。
   浑浑沌沌的日子过了不到一年,工厂便先后在学校内招了两次工。那些条件好、又有些门路的同学先后都进了厂,只剩下那些或因政审不合格、体检不合格、或是基本没门路的人。他们只能沉下心来,重新拿起课本,老老实实在新成立的江南工业学校里读中专。
   阿秋因是厂外子弟,家境又很一般,故理所当然地被两次大招工刷了下来。
  
  
   二.今生无缘情还在
   大招工结束后,曾思阳他们不久转入了正规中专学习。1965年六月,工厂又在学校招收了最后一批学徒工,因小林的父亲已经不再是学校领导,故这一次机会阿秋又错过了。
   直至六六年底,工业学校余下的全部学生,才在省、市、厂领导的共同关注下,全部转交给地方企业安排,阿秋等一大批待分配的学生,也成了不能与江南军工企业等同的“二等公民”。
   阿秋等人离厂时,那满腹的怨气、伤心之情,真是难以言表。别人还好说,阿秋却怎么也想不通,那个曾经在位的严厉老人,为什么关键时刻就不能胳膊肘往里“拐”一点,顺手送个人情呢?
   阿秋去湘潭市以后,尽管阿林痴心不改,几次三番去市里探望,有时还带着一帮哥们去助威,但阿秋却始终不为所动。在她心里,和阿林作朋友可以,但决不能感情再进一步。
   “好马还不吃回头草”呢,何况我还是个被江南厂踢出去的人。此主意一拿,几年后,两人便悄没声息地散伙了。然后又先后各自组织了家庭,平平安安地过起了自己的小生活。
   也是五、六班的同学“多事”,原来男女界线都十分注意的关系,过了若干年后,这界线竟慢慢地淡化了,升温了。甚或一年一小聚,若干年一大聚。至毕业五十年庆时,还拉练般的跑到湘乡附近的茅浒水乡,又是歌,又是舞,又是电视摄像,又是专题影集的热闹了好几天,把这个原本偏僻小镇的同学情谊,燃烧到了沸点。
   这些年,阿秋似乎也把自己从封闭中解放出来,不仅次次参加同学们的每一次聚会,而且还坦然地接待阿林的数次专访。或为他选医送药,或听他述说烦恼,为他分忧解难。双方的家人明知就里,但从不在中间起梗。也怪,于同学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但多年来却从来无人去讪笑。相反,大家象商量好似的,主动为这段青涩的“恋情”保驾护航,生怕因自己的不经意,而伤害了青春的那一段颇为珍贵的情感。
   大约是二0一五年,刚满七十的阿林,突然在睡梦中安然逝去。闻听噩耗的五、六班同学们,除紧急相互联络外,也在第一时间里通知了阿秋。本以为她会避嫌,谁知她却不管不顾,风尘扑扑地赶到厂里,和大家一道,十分悲伤地送了阿林最后一程。那份真情,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歌曲《涛声依旧》中,有一句歌词曾得到很多人的认同,即“那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曾思阳觉得,它既是对有情人的眷恋,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翼。
   其实在大千世界中,能和一个人结上情缘的,岂止只有恋人。扩大点说,同学、同事,甚或旅途中的同伴,只要相互出以真心,以诚相待,又不冲破各自道德的底线,那一张张旧船票,为什么不能早日登上对方的客船呢!
  
  
   三.远足的快乐
   有位智者曾说过,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悲哀,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欢乐。他们之间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仅从做人的成功得失而言,它还是能给人不少启发的。
   曾思阳真正领略到远足的快乐,还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
   第一次出游,是到离家四里地左右的灵官庙。之前,思阳都是在工厂的方寸之地内打圈圈。家里、学校、合作社(厂话,称商店为合作社),基本不出远门。
   陡然走进大自然的怀抱里,看着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一缕缕农舍中飘出的炊烟,那种与天地合一的感觉,真是惬意极了。
   灵官庙的香火那时并不兴旺,既无庙宇,也无住家和尚、尼姑,只有一虔诚的信徒,在家里摆了香案祭祀。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各种教派渐渐流行起来,这里才逐步兴盛起来。
   尝到了远足的快乐后,在思阳难忘的青少年时代,它已成为朋友们星期天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介夫、复员、厚常、培林等人,都是远足中的主角。其目的地,近的只有几里路,远的长达几十里。如盛家山、三湘分流、银田寺、韶山、湘乡等地,到处都留下了他们激烈的争论声,窃窃私语声,以及豪情勃发的欢声笑语。有次在盛家山上,思阳和介夫为唐诗“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争得面红耳赤;一次徒步去韶山,晚上九点多出发,几乎走了一晚才到,一个个累得话都懒得说了。但看到一队队远道而来的红卫兵,他们那份执着,那份虔诚,似乎又给了思阳他们无穷的力量。
   在远足的过程中,曾思阳他们喜欢讨论问题,也常常谈及人生和未来,它和老年后锻炼身体似的走路,散步,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如果说,人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单位的话,其实,你亲密无间的玩伴,应该同样也给予了很多潜移默化的帮助。它让你的阅历日益丰富,让你的思想日渐成熟,让你的人生更加多姿多采。
   结婚成家后,朋友间无拘无束的远足已越来越少,而代之的是家庭式的远足、散步。与那时的远足相比,也许缺乏了争论、希翼和浪漫。因而,进入老年后,思阳仍念念不忘青少年时的远足,忘不了它带给自己的无穷快乐,无限的希望!
   (原创)

共 38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曾思阳招进兵工厂,江南工业学校也完成了历史使命。这些学生也成为国民经济刚刚复苏中的有生力量, 曾思阳这些半生不熟的“青枣”,耳濡目染后也依样画葫芦,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地下活动”,最后无疾。 在远足的过程中,曾思阳他们喜欢讨论问题,也常常谈及人生和未来进入老年后,思阳仍念念不忘青少年时的远足,忘不了它带给自己的无穷快乐,无限的希望!作品文字柔美,笔触细腻,语言朴实,表达自然,是篇成功的纪实小说。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6-19 08:16:49
  欢迎赐稿,期待新作。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