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郎骑竹马来(散文)
一
妈妈说,过几天爸爸要来接我到那边上学了,要一学期才能回来,我不知道一学期有多长。
我来和朋友们告别。
笑红了脸的西红杮姑娘,笑了露着不止八颗牙的玉米爷爷。
我的灯笼椒兄弟,润透人心地红,生机盎然地亮。
我的“铜罐茄”宝贝,抱在怀里,一拍,呯呯响,象我在地里东奔西跑,兴奋的心儿跳跳跳。
我喜欢扁豆花,我常常踮着脚看它。我喜欢南瓜花,一只小蜜蜂飞进去,我把花瓣笼起来,小蜜蜂慌了,在里面嗡嗡嗡,我松开手,嘿,它一定摔了好多跤,滚了一身金黄的花粉,胖啦!它现在一定好香,可我不敢碰它。看它笨笨地飞,嗯,我错了,以后不逗你啦。
咦,你这个小不点,怎么像花儿样一簇簇开在枝端呢?我看了又看,你一定也和花儿一样香着吧?嗅一嗅,香!叶儿的香,泥土的香,阳光的香。你在阳光下晶晶亮。忍不住舔一下,再舔一下。可爱的小不点,我想咬你一小口……
噢!不!我的眼泪出来啦!转身往家跑,径直跑到水桶边,慌忙火急就用铁桶里长把的铝瓢舀水喝,弄得叮咣响。妈妈一看我手心里的你,“我的儿!这是朝天椒!”妈妈笑啦,我笑啦,小不点,你本来就一路“开口”笑着哩!
妈妈的菜园,我青梅竹马的田园。田园里,我的朋友们,在妈妈的护佑里,我们,两小无猜。
二
“三儿六岁了,要发蒙读书啦!”爸回来了,朗朗地说着,笑意生辉。
我跟着爸爸,第一次离开妈妈,用小小的脚丈量爸爸和妈妈廿载分居的土地。
妈妈送我们好远,一直到那个池塘边。
走过流淌着阳光的小溪,走过村边的杨柳依依。
在高高的山头回望,那有戏楼,炮台,城隍庙的土地。
还有秦时五尺道的声声马蹄,诸葛大营的烟雨迷离,翠屏岩上升庵公的印记。
日头快落山时,我们到了。
爸房间一进门处贴着一张中国地图。
“看!像不像一只大公鸡?”爸笑着。
像。真像。我记住了爸告诉我的960万平方公里。
三
九月一日,金风送爽,我进了学堂。我们的学校是地名加“中心学校”,我觉得这“中心”叫得真好。学校在半山,同学们有从山的更高处下来的,有从半山扩散开去的,有从四方聚到山下上来的。这四面八方之地有“梁子上”“白果树”“小沟头”“小营头”“老祖坟”“杨家村”“河那边”……
我们上午两节课,下午四节课。上午两节课后放学回家吃早饭,来得远的同学就回不了,他们从家里带来学校吃,都是煮熟了的带皮的土豆。
我是回家吃早饭的,但每每第一节课后我就感觉哪不对,好像力气没平时大。我一直觉得这是身体不适反应,长大了才知这是饿的。因为我们去学校前都不吃东西,上午下午放学回家吃饭。一日两餐,早饭和晚饭,“饔”“飧”是也。现在想来,三餐还是有必要。不过,想想“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也满好。有时吃了上顿没下顿,也可以好,如“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不觉间,放假了。成绩通知单上有老师的评语:“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踏实……”我不知“踏实”是什么意思,但不好意思问老师。
时是雨后,我一路走一路不时掏出成绩通知单看,想看懂“踏实”是什么意思。一个同学叫着我的名字从我身旁一溜烟跑过去了。他家住得远,在“老祖坟”。他对我很友好,经常给我他家树上的果,第一节课后总会给我土豆。我不要,我知道这是他的早饭,但他有时会硬塞在我衣兜里,说带了好多,吃不完的,说着把书包拿来给我看。我喜欢他的花书包,是用各种三角形的小布拼起来的。黑布白布蓝布花布,厚薄质地颜色各异。书包下方两端缀着两团细细的寸长的线,随时晃动着,好可爱。
现在想来,他的母亲,这个心灵手巧的农家女子,是怎样宁和地,一小块一小块地把这些碎布拼接起来,一针一线,细细密密地织着孩子与上学有关的美好未来呢?
他赤着脚,裤脚卷高高的,跑得啪啪响,一点都不知道他溅了好多泥浆在我裤子上,我看着他奔跑的背影,看着他大步地往前,我好象明了,“踏实”就是像这样,每一步都这么有力,让大地都有声响。
四
三年级上学期,我们这个班从半山的“中心学校”迁到了距离河边不远的农具厂。
一条小路从一个很高的山坡下来,穿过田野,至一条小溪边,从溪上几块石头跃过,两旁是次第抬升的庄稼地,上至一个平坦的开阔之处,就看得到农具厂了。继续向前,路的左边是农具厂厂房背后的墙,右边靠着地埂,下方一人多高处是一直绵延开去的土地,由一台台次第往下的地埂相连,直到河边。走过厂房,就是我们的教室了。
地埂,是我们最近与最远的风景。那一季,和阳光与朝露一同迎接我们的,正是地埂边那许许多多的牵牛花为我们吹奏的晨曲。看!那翠绿的叶间,那柔韧的藤蔓牵着的一个个蓝的、紫的、粉的小喇叭,吹得可欢哩!无论我们多早到学校,它们都已开得蓬蓬勃勃,生机盎然!细细看一朵,“素罗笠顶碧罗檐”,清婉动人。中午阳光烈时,那小喇叭就合拢起来。可别说它柔弱,就是到了“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的节气,在清冷的晨,它依然璀璨!我想,或是这般坚韧的柔美,“迢迢牵牛星”与“皎皎河汉女”才这般钟爱它:“应是折从河鼓手,天孙斜插鬓云香。”
春风吹起,那平坦的开阔之处来了好多人,要建教学楼了。劳动课我们去河边背石头,石头用来拌在水泥里浇灌用。同学们两人一组,自由组合。同桌说和我一组,我告诉他我家里只有锤,没有别的合适的工具,他说他家有。第二天一早,他都带来了:两个重在一起背来的背篼,背篼里有一个畚箕、一把宽口锄头、一把锤、两个用宽宽的竹片做的椭圆形竹圈。这竹圈有一个把,可以用手握。像啥呢?像大大的放大镜,只是没有镜片。
同学们在盖新教学楼的工地旁集合,老师讲了相关要求后,大家向河边进发了,二十来分钟就到。不是涨水的季节,河水才至我们膝,清澈平缓,就五六米宽,但属于河的面积却非常宽,河两边有非常多的石头,都是被河水冲刷过的。要捡大鹅卵石,近白色的最好,敲成一定的大小再背去。
我们在河那边选了一处“宝地”,先找四块大大的稍平的石头抱来放好。两块坐,为凳;两块用来垫着敲石头,当墩。筑好“工事”,我们接着在河边的沙地上掘一个小坑,不一会,就有一小洼清清的水了,这是我们的水井,就用手捧了喝。
安顿好,就捡石头。囤足“军粮”,“碎石行动”开始。
坐下,一手拿“放大镜”在石墩上,把鹅卵石置于“放大镜”中,锤敲下去,碎了的石因为有“放大镜”圈着,不到处跑。这“放大镜”绿绿的,有竹的清香,新鲜的、润润的香。
他敲得又快又好,不一会石墩周围堆满了小块小块的石,像散落的星星。众星拱月!看他用宽口锄头熟练地把敲小的石块聚于畚箕里,倒入背篼中,我好羡慕!
有半背篼石头了,我说我背,他两手提了一下,“背得动吗?”我说你别看我小,力气大的。他提了给我背上,“路上要慢点”。
石头背到工地要过秤,记下名字。卸了石头,我背着空背篼一路小跑回来,“这一转背得太轻啦!下一转要多背点!”
他笑了,“别背了挣着,下一转我背”。“挣着”是我们的方言,意思是太使力了伤到身体,都说小孩子“挣着”了长不高。我说不会。一看,另一个背篼里已装了一些了。我坐在“石凳”上,没敲多久,握“放大镜”的手有点疼了。
背篼里装了好多石头,我执意要背,他拗不过我。
“那你试试,不行的话还是我背”,他说着双手抱起背篼,我转身背上,感觉很吃力。心想,路上在地埂边多歇几次就行了。
过河的时候,我跌在河里了。
我不知道他一直在看着这个逞强的小丫头。
他飞快地来了,帮我把背篼卸下,拉我起来……
“你这一背有79斤!”他跑着回来了,边跑边喊,“还倒了些在河水里!你说有多重!”
这次敲好的石头才装了半背篼,他就不敲了。我说太少了,他说够了,我们一直争。
“我敲不动了!我要休息会!”他忽地仰面朝天就倒在鹅卵石间,左手“啪”的一下蒙着眼,看不到我啦!
“你耍赖!”
他不理我。
不一会,他悄悄分开手指,从指缝间偷偷看。
我还多么高大地站在他眼前哩!
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还是背着那半背篼去了,后面的每一转我都背这么多。
太阳西斜,我们一同向建新教学楼的地方出发,“小星星”在我们的背篼里闪亮,英雄凯旋。
小英雄们在那儿集合后放学了。
他复把两个背篼重在一起,把锤、畚箕、宽口锄头放在里面。我们的“放大镜”都坏了。
我忽然觉得这一切有着多么神圣的仪式感。
我看到他拿“放大镜”的小手,食指靠拇指的一侧有血泡。
蚂蚁能举起比自己身体重百倍的物体。那时五十多斤的我能背起比自己重二十多斤的石头,是他告诉我的79斤。九岁的我一听到就一世不忘。一如他奔来把我从河水中拉起,一如他在河边和我“耍赖”。
我没有记全他三个字的名。在“中心学校”时,他是从更高的山上,是从“白果树”村来的,那个村的同学大都姓“李”。在姓后,男生,大都是字辈,如“绍”“启”“荣”。我忘了他的字辈。我真切记着的,是他名字的最后一字:“恩”。
无论他是哪个字辈,都是恩;无论哪一辈的“恩”,都和他一样。
五
新的教学楼盖起来了,是一幢四层的平房。我们的新教室宽敞,明亮。
五年级有了甲乙两班,新的同学有从更远的地方来的,比如“尖山”“新寨”“梨坪”等,他们都住校,从家里背来小炉子和柴炭、粮食和蔬菜,自己生火做饭。
我一直喜欢黄灿灿的大南瓜,妈妈种的南瓜多大啊,重得那时在菜园里的我都抱不动。南瓜小时绿绿的,那连着瓜与藤的果梗也绿绿的,嫩嫩的,待南瓜金黄,那果梗也在季节的蕴染中长成了土地的颜色。每当我手握着这坚硬且有棱的果梗,去提沉甸甸的大南瓜时,就感觉着它连接着季节,连接着时光,连接着一个生命从破土而出到安然长成的旅程。我爱这果梗,亦钟爱着这果梗与南瓜的“契合”处:那如一朵花般绽放着镶嵌在南瓜上的瓜蒂。你可曾见过这般坚硬的花朵?永远盛放,永不凋落?
因为他,我完美地珍藏了这美好的花朵。他从家里背大南瓜来学校,我说我喜欢这“花朵”。一个清亮的晨,我才越过小溪,从那条两旁有着次第抬升的庄稼地的小路上来,他忽地在我面前,双手握在胸前,“猜?我要变出个什么来?”我想不出。他一声“变!”摊开的手掌中就是这“花朵”!
这“花朵”中间钻了两个小孔,一条白色的粗棉线对折,线的两端从同一个方向自这两小孔中分别穿出后打上结,成为一个闭合的环,“花朵”在这个环中间,在两条平行的线中间,“花朵”左右两边线的长度相同。
他用我喜欢的“花朵”为我做了一个“响呜”!
这“响呜”我曾用纽扣做过,就用缝补用的细棉线穿过纽扣中间的两个孔来做。
这花朵从他手心到我手心了,我用左右手食指分别套在线的两端,将线拉直,一手不动,另一手向前快速旋转着甩动线,把两条平行的线旋了绕紧后,朝另一手的方向将线一拉一收,一拉一收,像拉风箱一样,这“花儿”就飞快地“呜-呜”旋转起来,这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响呜”,他赠予我的,会唱歌的花朵。
花开花谢,时光悠悠远去。蓦然回首,郎骑竹马来。
所有璀璨的华年都在。我们与岁月,两小无猜……
小满花,拜读散文《郎骑竹马来》,写的好美呀!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真好!你有一颗童心,用孩子般好奇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散文语言美,意境美,想想那个抱着大南瓜的小男孩,想乐。想想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还是想乐。在小女孩眼里,花儿与少年一切都是那么神奇。好喜欢你的文字,读起来,让我的心也跟着你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让我们永葆童心,心底简单而快乐!期待你的每一篇美文。
童年真好,无忧无虑,天真幼稚,有希望和幻想。
它像一幅画开满了艳丽的鲜花。
又像一首歌,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欢乐。
对于我们每个走过童年的人而言,都有一份美丽的回忆,或深或浅。总会在心里激起一波涟漪,荡漾着心灵。那是一生的回忆。
小满花写的真实感人情感细腻,让人回味,让人赞叹。
致敬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