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五周年】父母之爱子(散文)
清代文人犹爱梅,然悉心培育、勤加剪琢,已去而复视之。龚自珍喟然叹:“江浙一带,病梅之乡也。”龚自珍爱梅却是悉毁其盆,纵之顺之,彻底斩断梅花对人的依赖,使其自主扎根,奋力生长。
这与种树的郭橐驼又有相似之处。常人种树“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爱之过浓过切,使树根浮于地表,丧失了自己汲取养料的能力。橐驼种树有大智慧:爱之而不溺爱之,爱得适度便可摒弃依赖,使其最终长为参天之木。
仁人之爱泽及世间万物。
若因喜爱动物而大肆喂食,最后却使之丧失觅食能力。这并非传播己爱,而是在滋生依赖。
何为爱?爱的初级阶段是爱自己,尔后推及他人,并最终达到弘爱天下。成熟的爱并非自我情感的抒发: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孝子尊亲,悦之而不违其志;凡事有度,爱之过度,物极必反。
林清玄有一篇文章写:小时候自己跌倒,奶奶总责怪风绊倒了她的乖孙,对无辜的风大加指责。这或许是某些现代家庭的教育缩影,众星捧月,召之即来,父母把自己变成了孩子最忠实的卫道者,以至于小小坎坷便引得万千少年“要妈妈”。
青年人的意志就像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有人时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依赖会逐渐软化人类的思想,意志不见坚强,脾气却日日增长。马克思提出:人有可塑性。社会就如同一个大容器,个体都会努力改造自身去适应环境的变化。然而过度的宠爱、溺爱甚至是毫无原则的爱,或许使人的可塑性降低,最终化为顽石一块。
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现象,当我们分析爱时往往是在分析人本身。爱的深刻含义也在于把握当下,在于感受与体验,在于过程。在保证不失去自我意志的前提下去教育子女、维系家庭,把握爱与溺爱的边界,张弛有度。
不能忘记南非土著人的放纵使得慈悲鸟绝迹,养鹰人的宠爱使雄鹰失去飞翔的能力。时间的车辙静默驶远,悲剧不能再一次重演。我们的孩子需要独立成长,动植物需要磨砺生发,未来需要自主创造。
以上是读罢《触龙说赵太后》的些许思考,仅表己见。
注:原文
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太后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