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情】生命中流淌的河(散文)
一
小时候,作为家中老大的我很乖,懂事。不吵不闹不调皮,聪明内向成绩好,唯一的缺点贪玩。这贪玩里,最严重是玩水。老是一个人偷偷地下河洗澡。
至今我都无法解释那清澈的河水对我有如此的魔力,为此,一到夏天,挨打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有时候下河洗澡回来,母亲用指甲在我皮肤上轻的一划,一条白痕后又是一顿“竹笋炒腿筋肉”。母亲个子小,喜欢用楠竹条抽,那可真疼。但一般我很少哭,倔强地忍着,直到一条条暗红的"猪儿虫"在我的腿上隆起,最后是母亲先哭了起来,我才嚎啕大哭,这时的我会后悔。发誓不再下河了。但是过不了几天又忘得一干二净,只是我会尽力让自已出汗,在身上划不出白色的痕迹。在我的记忆中,所有的挨打都只因为下河洗澡这一件事。
记不清什么时候学会了游泳,也记不清父母亲什么时候默许了我违犯家里的“天规”。而我是真心的喜爱那条伴我少年,给我欢乐与疼痛的河。那条名叫永宁河的河流,由南向北将县城分隔成东西两城,上下游约一公里有两座石拱桥连通,北边有高岸。延绵的丹霞山脉俯视着整个县城的楼房瓦肆。守护静静的河流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人们。
我家在一个深巷的院落里,走出石块铺垫整日阴凉的长巷,迎面就是商铺横存、作坊林立、热闹非凡的南大街,街对面每一道岔路口都能通向河边,而河边是高高的堤墙,只有经过城门才能到达河边。
从初中开始到高中毕业,缓缓流淌的永宁河伴随我五年的时光,学校在定水寺,南大街尽头的东岸,一座极简易的水泥桥跨过永宁河,东岸连接学校大门的上坡台阶,西面并没有连接在河堤的城墙上,而是一个桥台兀突地立在河边的岩石上,过桥必须先从急陡的城墙台阶下到河边,走一段路,再由急陡的阶梯上到桥头,然后过桥。校门口有几株古老的黄桷树,盘踞在河岸峻峭的岩石间,交错纵横的枝干长满宽阔的绿叶,将浓萌覆盖在清澈的河面上。从那时开始,每天我们要四次垮过这条美丽的河(后来高中上晚自习就是六次了)。
二
在这里我必须要叙述一下这座专用,而又极简易的水泥桥。物理课李老师在课堂上讲述过这桥的修建过程,是学校老师自行设计,施工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梁桥,因经费原因虽然样子简易,但很坚固,曾经洪水漫过桥面依旧屹立,丝毫无损。尤其是当初建桥时老师焊接钢筋后两眼肿得像两个桃子的描述,语气中的炫耀与自豪,在我心中产生的佩服与感受,或许这其中还有某种命运与归宿的暗示,令我至今仍还记得清晰。
桥下游几十米是一片水流潺潺,鹅卵石铺底的水面,由浅至深非常平坦,这里是我们的最爱,东岸有树有大块的岩石,几个家住河边的同学可以高台跳水,前后滚翻,在空中玩出许多花样,然后如梭子般扎入水中。一个绰号叫船儿的同学能在水面上抱着胸,露出脚指头和鼻子尖,长时间浮在水面不会下沉。
每一次我们都要玩到精疲力竭,肚子饿得贴到背心才意犹未尽地上岸,沿着河边的小路,望着被夕阳浸染成桔红色的山峦,听着河面低吟的水波声以及河边人们浆洗,担水,说话,各种嘈杂声音,在薄霭飘绕的暮色中疲惫而安然地回家。
永宁河是条温馨而美丽的河,它由两条支流在我们学校下游两百米处汇合,经过上桥,社观,二郎滩和下桥,贯穿全城南北然后在铁炉滩、流沙岩处直向西拐,奔江门峡,下泸州汇入长江。
二郎滩的水流很急,河床底是两道条型岩石,上下相距不到两米,碧清的水流中泛起雪白的浪花,在城墙上望去像两条白色的围巾,镶嵌在河面上,有低沉的轰鸣声伴着那浪花跳跃。而每当夏天涨端午水时,二郎滩在浑色的水流冲激下发出怒吼般咆哮,两层波浪翻卷起一人多高浪花,如魔兽般张开大口吞噬涌来的激流。
初中同学刘吉林家就住在二郎滩正上方,这里是杨武坊的背后,从上桥到铁炉滩整个穿城而过的河流尽收眼底。而他从小长在河边,但凡河边上的各种事宜,他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游泳,钓鱼,涨大水时用网捞鱼,而河水只变浑浊。而又不涨水时,他能专门在河滩上用蚯蚓钓黄刺骨鱼,而且能钓许多条,让人羡慕不已。而最让人信服的是涨大水,他们一伙子邀起去冲二郎滩,那种勇敢与冒险精神,确立了他在我们心中的大哥地位。他的年纪比我大一两岁,懂许多的事,会做各种家务,尤其重要的是他对同学很和气,不欺负个小的同学,在我心里感觉他高大、成稳、有威信。
第一次跟着他去冲二郎滩,我的紧张激动与他的淡定轻松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做派给了我极大的安慰,而在冲滩之前他已预先从河里跳了水,用明矾澄清,以备回来用清水冲洗身上泥浆。
在社观的城门洞下到河边,从跃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始终在我身边,不时大声呼喊,用手势比划,让我紧紧地跟随着他,在兴奋紧张中顺着急流向二郎滩奔去。
冲滩上岸回到他家后,他用木瓢给每个人冲洗,他母亲瞪圆眼晴责斥刘吉林:“身上的泥浆冲洗得干净,喝进肚子里的浑水,你啷个洗得脱?”大伙儿都不敢吱声,静默下来,像一部影片将那个场景定格凝固在记忆里。二○一八年同学四十五周年聚会,谈到刘吉林时,班长哀婉地说他已经死了,而原因是他在河里救一个溺水的人而去逝的,我哀痛着他的离世。回想不起我高中以及插队下乡后,是否与他见过面?脑海中只有初中时期他高大鲜活的形象,以及脸庞有着几粒雀斑而更显温和的面容。尘归尘,土归土,他溶进了那条美丽而温馨的永宁河,像河水一样不息地流淌着,冲涮着我的记忆与感情。
三
八二年春,我从公路局机关调到了局直属单位桥梁处,心中对新的工作充满期待与好奇,未曾意识从此我的职业生涯与河流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了。
此前的几年间,我与同时代的人一样,在偏辟的乡村做一名知识青年,体验寂寞与劳作的艰辛,后来参军,在基建工程部队当兵三年,参与了首都火热的基础建设。父亲从部队转业回湖南老家,致使我退伍时,直接回到了湖南怀化,黙默无言地告别了川东南那个云、贵、川交界的小城,那是我生长的地方,有同学、战友,还有一条时常流淌在梦境中的河。退伍后工作分配在县公路段,养路,当机工,调市局机关最终落脚桥梁处,我不羁的心,似乎安定下来。
当时桥梁处整个单位都在通道县的县溪镇修桥,我去报到时,已经进场半年,因设计变更未能动工,但各项生活设施已经齐备。驻地的工棚搭建在县溪镇南端渠水河的东岸,旁边有贮木场和火车站,待建的县溪大桥就是省林业局为贮木场运输木料及当地交通方便而投资的。河对岸是209国道,通往广西桂林。
县溪镇不大,平时很清静,青石铺砌的石板路两旁是木结构的瓦房,除少许的商铺餐馆外,基本都是民居,几分钟就能走完整个街道,只有赶集的曰子小镇才热闹熙攘起来。
渠水河依傍着小镇,处子般静静地流淌着,文静而秀美。镇南端有一个码头,条石台阶伸入水中,偶有靠岸的小船与浣衣洗菜的身影在水面重合荡漾。码头下游几十米有一座用木船搭建的浮桥,从209国道下车的旅客,经过浮桥就能进入镇里。浮桥下游东岸较高处,就是单位驻地,十几栋晒垫油毛毡工棚沿岸而建,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条件很艰苦,工棚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再加上棚子里潮湿,很容易得风湿病,因此许多职工都买许多木炭铺在床下,好在那儿是林区,盛产木材,木炭很便宜。
临河而居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每天清晨起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碧绿的河水闪着微波,时有薄薄的晨雾轻纱般在河面流动,远处是朦胧的山峦在晨曦下渐渐的苏醒,开启新的一天。
修桥的人绕不开与河流的亲密接触,初到县溪的我,对渠水河就有一份特殊的喜爱,我想这与我从小就向往河流,热爱自然的本性分不开的吧,而当初的单纯还不曾留下职业的痕迹,无忧无虑地享受着青春快乐的日子。
渠水河清澈纯净,岸边有许多摆放许久的木排,夏天从那里下水很舒服,在河水“折腾”一番后,可以从容地在木排上休息,聊天。工地上有一邦年轻人,大多是五零六零后,有刚从学校分来学生,有顶替入职的职工子弟,还有复员退伍军人,由于当时还未开工,打篮球,上山采蘑菇,下河钓鱼,各种有趣的活动层出不穷。
渠水河里的鱼很多,用网捕,用渔杆钓都能收获满满。在我后来所知道的捕鱼最奇巧的方式有两个。第一个是当地的捕鱼能者,在春天鱼产卵时节,在河边水草多的位置,摆放许多木排,用如锚一样的三角鱼钩系着麻绳,将鱼钩沉入木排下的水底,用手扯着绳子,坐在木排上静待产卵的鱼群到来。春天鱼产卵时,都选择河水较浅水草较多的河边,雌鱼在前面扁着身子急剧地摆尾,向草丛排卵,随即多条雄鱼以同样的姿势让排出的鱼卵受精,而这时捕鱼者迅速往上提起鱼钩,猝不及防的雄鱼就会被锋利鱼钩穿入身体,成为牺牲品,这种方式捕到的鱼都很大一般在五六斤以上,只是这样的捕鱼显得凶残。另一种钓鱼就纯属技巧与经验,让我大开眼见。处里的技术员袁刚,是八O年毕业来桥梁处的,他把我们带到渠水河上游几公里处的一个滩上,一根两米多长纤细竹竿,用同样长的渔线,渔钩挂好饵子。他站立在滩头上,让鱼饵顺流而下,当到达最远处时就扯回,重复往返。这是我见到过的最神奇的钓鱼,他将草帽挂在胸间,帽口朝天,鱼咬钩时,他轻轻地提弹,鱼从水里被扯出刚好提到他握竿的手边,他伸出一个指头勾住鱼线,挣扎的鱼儿自然掉入他的草帽里,随即他又开始,第二条,三条……只见他连续不断地拉址着,将那些活蹦乱跳的鱼儿收进他的草帽里。这是一种喜欢急流的白条鱼,个头不大只十多公分长,但很多,一上午他一个能钓到三斤鱼。或许是这河里的鱼太多,或许是那天特别的运气,但他钓鱼的方式,那种稔熟的技巧以及那份潇洒都让人叹为观止。
四
同年夏天,工地终于开工了。
我在办公室平时事不多,大多数的时间都跟随袁刚他们一帮年轻的施工技术员在现场,见识他们怎样测量放样,怎样组织施工。大桥在河中有两个桥墩,浅水处的1号墩基础采用麻袋围堰,装满卵石的麻袋按放样的标志码成两圈,高出水面几十公分,像一个标准的“回”字,然后在两层麻袋间填满粘性很好的黄土,填土的宽度一般大于水深的两倍以上,围好的堰堤要沉淀一两天,而这时正好将各种抽水设备安置上去。
抽水至露出河床卵石时,大量的民工就下到基坑,在浅水中将河卵石砂砾担出,直到将全部覆盖层字卵石清理干净后,才能在堰坑内进行第二次围堰,术语叫内围。那时采用人海战术,24小时不停地三班倒,而管抽水的职工与现场施工员,技术员也都分成三班倒,工地上紫油机日夜轰鸣,民工们担着担子在堰堤的梯子间上下川流不息。
内围是用装好黄粘土的麻袋码砌的,每一层麻袋间还要铺上黄土,踩紧压实,它将堰堤砂砾层的渗水阻挡在内围外侧,抽水机的泵头就放在沟糟里往外抽水,而内围里面已经是干的了,这时可以精准放样,按桥墩的设计尺寸,将河底的岩石凿到设计标高。
河中水深四米的2号桥墩是在1号墩基础出水面以后才进行的,其间在墩台间打下了松木桩,以备搭支架用,又将麻袋围堰堤部分拆除,避免阻水。由于水深,采用了竹笼围堰,用新砍的毛竹,编成高四五米,直径一米二的竹笼,在围堰中竹笼替代了麻袋。施工中略有不同的是,摆好的竹笼中都要放一根圆木,用几根大号的铁丝饶过圆木并伸出竹笼,在竹笼中填满卵石后,由潜水员在水下将铁丝连接拉紧,这样围堰填土时,内外两排竹笼才不会被撑开,变形。扩大明挖基础的围堰原理都一样,只是水越深压力越大,而那现场的景象更险峻逼人。当2号桥墩完成内围后,我在现场看到的场面确实感到震撼,五米高的竹笼有的已经弯曲,像孕妇挺着凸起肚子,随时有向基坑合拢的势态,让人看见就胆颤心惊。然而用几根粗大的圆木撑在竹笼间,阻止了这种势态。民工在坑底干着活,严然感觉不出紧张与压力。我身边是急湍的流水,耳畔有柴油机喧嚣的轰鸣,沉积于河床的卵石砂砾被民工一筐筐担出,深藏河底千万年的岩石被凿开,意识中隐约感受到建桥人的艰辛与勇敢。当时的我并不真正懂得那份工作的艰难与潜在的危险,也不知基础工程是怎样磨砺着筑桥人的神经,让其昼夜难眠,而到后来自己经历过许多不同的桥与河以后,才明白那份责任与煎熬。
五
工程很顺利,县溪大桥只用两年时间就建成通车,其间所有建桥的工序进展,对于初到且属外行的我来说,并没有非常的经历与记忆,时间已经模糊了许多印象,脑海中存留有两件事令我只记得个大概。一件是第二年夏天,渠水河涨水,大桥主跨搭建好了支架,正在上面安装模板,好在当地是林区,树林植被很好,涨水并不凶猛,只是为预防意外,单位要求将支架前用以清理漂浮物的木排加固。袁刚组织了我们几位水性好的年轻人,带着粗大的尼龙绳游到木排上,捆绑牢固后又游回岸上。我想了初中时期冲二郎滩的情景比这紧张激烈多了。当时的单纯与服从,一切为工地着想的责任感是我们那一代人最鲜明的特征。

庆幸的是,由于我们的朴实与坚韧,谦虚与上进,单位在省内已小有名气,省里的主管,专家以及设计院、科研所对我们的施工能力给予了肯定与好评,这为单位后来的升级打下了基础,而那些年轻的伙伴们,也开始慢慢的成熟,长大。
在“三湘四水”湖南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路和桥在等待我们去修筑,还有许多的河在需要我们去亲近接触,更有许多新的知识需要我们学习,还有许多艰难的困苦在等待我们去历练。
祝贺你们的奋斗业绩!o(* ̄︶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