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我与一座城(散文)
1985年,烟台成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烟台是我老伴儿的故乡,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为此我们夫妻双双应聘回烟台工作。那时候,烟台的经济才刚刚起步,有些街道还是土坯房子。当时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属于现代化的大公司,万华合成革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于是我们应聘到这家企业。当时人事管理上还没有彻底放开,需要报省人事厅审批,我们的档案到省人事厅以后,人事厅领导上认为我们是当教师的材料,一纸调令将我们夫妻调进省轻工业经济管理学校,我们一看虽然是省属单位,但是校址在烟台芝罘区,也满足了我们回烟台的梦想,便欣然答应下来,从此我们回烟台做教师工作,开始我和烟台这座城市结下的不解之缘。
我们学校坐落在烟台芝罘区奇山小区附近,当时这里的道路还没有修好,下雨的时候还很泥泞,学校对面的山上有很多松树和柏树,还有苹果园,我们就居住在校园里,课余时间经常到山上玩。当我们爬山到最高处的时候,整个烟台市的美丽风景尽收眼底,心情格外激动。
入职没多久,有位同事对我说:“所城里有所芝罘区办的职业学校,开了统计课却没有教师,想请您去代课。您答应吗?”那个学期我在本校只有每周六课时的《工业统计》课,感觉比较清闲,于是就答应下来。当我走进那所芝罘区职业学校的时候,发现它是坐落在古建筑群内的,四周的房屋建筑都是红砖绿瓦,外面的小街小巷古朴典雅,每家每户的门楼还有拴马桩,完好的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我喜欢极了,每次上完课都会流连在这城中城的街道里参观访问。经过和街边的老人进行攀谈,方才知道区职业学校的院子就是过去的张家祠堂。而所城里张家是清朝时期的大户人家,在当时烟台历史上小有名气,现在还有后人活跃在烟台文坛。我听了非常感兴趣,感觉自己走进了老烟台的历史。通过对所城里历史的研究更加喜欢上了烟台这座城市。
为了进一步了解烟台,我代课的脚步走遍了烟台的大街小巷,后来在朝阳街代课,发现朝阳街乃至烟台山使馆街这一片更是有着密集的烟台历史,这是一个现实中的历史博物馆,老烟台的银号、商铺、电影院、北极星的核心企业都在朝阳街上。烟台山的使馆街有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的领事馆,目前这些建筑都开辟成了博物馆,里面展出的都是都是烟台开埠的历史故事,对于我了解烟台很有帮助。
与此同时,我逛旧书摊的时候买到一本好书,是介绍烟台历史的,其中讲的最多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烟台的故事,我一口气读完那本小册子,心里对烟台的历史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然后在生活中从婆婆和老伴儿的大妈大爷那里听来一些烟台故事,由此我更加热爱烟台了。于是将自己知道的烟台故事写成散文,开始在《烟台晚报》和《烟台日报》上投稿子,讲述婆家在芝罘区生活的百年历史,讲述烟台街的老故事。没想到我的稿子都被报社录用了,这激起了我写作的积极性,慢慢地成长为烟台的本土作家,加入了烟台作家协会。烟台成为我写作之路的引路人,烟台也成为我进入婆家大家庭的福地,同时我也慢慢地成为烟台人。
在不断地写作中,结识了许多烟台的文友,其中尹浩洋的《烟台老街故事》给我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使我对烟台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老建筑的历史都做了了解。这时候,我才懂得,做一个烟台人应该了解烟台的历史、更应该为建设现在的烟台出把力。于是我积极地加入了讲解新会计制度的行列,努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烟台的经济建设做点贡献。我讲课的脚步从朝阳街走向道恕街;从道恕街走向海港路、北马路、只楚镇、初家镇……慢慢地有了一大批烟台的学生。当我走在烟台街上,或者去银行办事,总会遇见叫我老师的人,他们都是我曾经教过的学生。这时候烟台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教学院区一夜之间屹立在大烟台的视野中……
为了大量地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为烟台准备工匠型人才,我们学校联合七八所中专和大专合并组成了烟台职业学院,在校生增至一万多人,专业和班级大大增加,成为烟台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和孵化器,我们的课时一下子变成了每周24课时,几乎每天都在本校上课,已经没有时间出去代课了。学校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也提高了。这叫我更加感觉烟台是我喜欢的城市,职业学院是我最喜欢的工作单位,教师是我最热爱的职业。我想自己能力有限,就好像烟台这座城市的一块砖,能够为烟台的振兴助绵薄之力,也是幸福的,于是总是努力地工作和科研。
再后来经朋友介绍,我加入了江山文学网,成为一名签约作家,于是我把自己写的《我家百年芝罘情》《婆婆的拿手好菜》《老公的芝罘情怀》等作品投稿到江山文学网,获得了精品推荐。于是我的写作劲头更足了,介绍了许多烟台作家来江山文学网投稿写作。
不知不觉中,我在烟台生活了三十四年,我的生活习惯,穿衣服的样式,吃饭的喜好都改变成烟台的了,我已经成了烟台人。退休以后,我去过很多城市,但是最喜欢的还是烟台,烟台四季分明,冬天不是太冷,夏天不是太热。以至于我在杭州帮助儿子带孩子的这几年,暑假都要回烟台生活一个阶段,我说是“避暑”。烟台的海洋性气候,负氧离子多,使我的身体比以前好多了,烟台的鱼类产品比较多,我做饭做菜比以前丰富多了,老伴儿都夸我厨艺提高了。最重要的是我在烟台事业上发展的比较好,出了几本书,评上了副教授,成为学校公认的好教师。在文学方面出版了小说集和散文集等书籍,自从成为网络写手,已经在江山文学网上发表了100万字的小说散文了。这对于一个从小成长在太行山区的姑娘来说已经算是见了世面了。
现在当我坐火车的时候,碰上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说:“我是烟台人。”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心安之处成故乡”。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烟台,在烟台生活,做烟台人已经深入到我的血液中了,2018年,我老伴儿去世了,我在烟台买了墓地,准备有一天我也会和他一样将自己的骨灰埋葬在烟台。我们的墓地是没有水泥底的那种,多年以后,骨灰就会渗入烟台的土地里,我们就会永远地成为烟台人了!
三十三年,我见证了烟台从一个方圆数十里的小城市,一个古老的城市,成长为现代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为烟台贡献了自己微薄的力量,这就是讲授和推广新会计制度和文学写作这两个方面。我已经把烟台作为自己的故乡了。烟台的山和烟台的海已经在我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我的一生最重要的人生体验都是和烟台分不开的。烟台,我爱你!

早安[微笑][微笑][微笑]
端午节祝朋友们幸福安康。???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玫瑰][拥抱]!
2楚风作家杂志1720154020@qq.com
3信阳文学1400432323@qq.com
4散文选刊原创版sanwenxuankan2008@vip.163.com
5飞天512047735@qq.com
6红豆hongdouxs1972@163.com
7浙江散文13947948@qq.com
8当代人小说ddrshishuo@sina.com
9.17732171343@163.com
10当代人散文ddryuedu@sina.com
11诗歌ddrshishuo@sina.com
12艺术河北ddryuedu@sina.com
1773217134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