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卖泡粑的姑娘(散文)
一
米粑粑!包谷粑粑!汪营泡粑好吃得很!
老远就听见这喊声,这声音清脆悦耳。既然喊的是汪营泡粑,汪营泡粑在利川小有名气,我从小就爱吃。只是来县城参加工作以来很少吃过了。听到喊汪营泡粑,我毫不犹豫跨出大门。
这时,只见一个骑三轮车的姑娘沿街叫卖。不看则已,一见惊人,这姑娘就像天仙降临。我要是倒回年轻时,肯定会写首妙词赞美她。我不好意思久看人家姑娘美,只好对她说,你说泡粑好吃得很,给我来五个尝尝。
她每天早上七点半、下午五点半都来一趟。这两个时候基本是早餐及晚餐时间。
时间长了便成了熟人,便不禁问她,喂,你在利川城叫卖“汪营泡粑”,你是汪营人吗?
她甜甜地笑着道,不是汪营人谁敢来利川卖汪营泡粑哎!
不对,我也是汪营人,我常回家买汪营泡粑,怎么没见过你?你知道汪营泡粑是谁家发明的吗?
姑娘又嬉笑道,大哥,我姓刘,你说是谁家发明的?她这样一说,我便不怀疑她是汪营人了。我说你叫得不对,我孙姑娘和你年龄相仿,应该叫我爷爷。
其实,她是怕把我叫老了。一听她便是新时代女性,知道许多老年人怕别人说一个“老”字。她说,你看不出一点老,虽是灰白头发,不过是少年白而已。
我夸道,汪营卖泡粑的人多,但还是刘家做出来的泡粑最好吃。好到凡上街的人,不吃刘家的泡粑,就是白上街一趟。家中有小孩撵脚后跟的,大人都得哄着孩子,让孩子听话在家待着,说等哈哈儿(方言)给你带泡粑回来。小孩子听说买泡粑回来,便听话待在家里了,这泡粑的魅力足以让孩子听话和满足。
还是五十年代,那时我还小,每逢二五八(阴历每旬三场)赶场日,都跟着奶奶上街去。刘家住在上街,他家门前那段街市,卖菜卖粮食的人特别多。奶奶常常在刘家店门前卖东西,我便爬在刘家的泡粑摊前守候。闻着那泡粑刚散发的香甜之气不肯离开。奶奶见我嘴馋,还没开秤,便向卖泡粑的老板娘赊账两个我先吃着。刘家的老板娘很客气,有钱无钱只管拿。到了散场时再结账。
刘家的泡粑比别家的好吃,是因他有祖传秘方,刘老头亲自配方蒸做,方法从不外传。一样的米,一样多的数量,他家的泡粑个头看着比别家的大,吃着比别家的香甜,捏着柔软像海绵,捏它不烂还成原样。别家的泡粑始终带酸味,他们家的你吃不出酸味,这才是关键。因此,他刘家的泡粑历久不衰,忙起来还得排队才买得到。
那时买泡粑才两分钱一个,卖一千个泡粑才能有二十元钱的营业额。一千个泡粑足足辛苦两个工日,但他家的泡粑从不偷工减料,永远都是那么大。随着物价值上涨,后来卖五分、一角、两角、伍角一个,现在喊的是一块钱一个了,但个头依然不减,我吃上五元钱的,足可度过半日。
沒曾想到,我如今过了六十多个春秋,仍然没忘那种味道,如今刘家的传人到处皆有,隔着几十上百里路都有他家同样的泡粑卖。近日再吃到刘氏泡粑,我心特别满足。每日清晨,第一顿便少不了等着这刘家姑娘送泡粑过来。
二
前几天,我同儿子回到老家度星期六,同兄弟谈起刘家的泡粑好吃。他说,现在下街口好几家都卖泡粑,有的却不是刘家的后人。我问,那刘家都干什么去了?
刘家,他家现在富足得很,汪营街上第一家最早开超市的就数刘家,人家一月进账超过十七八万元,他做泡粑卖,怕是一年也难赚上十七八万。听说他家做泡粑的老人已逝世多年,自从老人走后,就再没人做过泡粑生意,是因为他家两个儿子都善于经营大生意,便把做泡粑的生意搁下了。
虽然他家不做泡粑,但做泡粑的技术从此传给了亲戚,让他们无业的既可就业,也可使这门技术流传下去。
难怪利川城中有人做汪营泡粑叫卖,而且货真价实,竟然是得刘家真传。
提起泡粑,兄弟们一个个陷入回忆之中,那时有大哥在,都还是孩提时代,咱们三个大点的兄弟,都懂得争食了。但奶奶逢场回来,给每人买两个泡粑,大哥不服气,给奶奶提意见,分泡粑应该按年龄大小,长孙应该多吃一个,老三应该少吃一个才对。而我却说,随便,反正多和少的都轮不到我,我属中间的一位,只要我的那份不少就行。哥哥虽这般说,但终究也只是按平均分配的去享受泡粑的香甜。
幺兄弟道,你们老大老二老三都吃过奶奶买的泡粑,我怎么没吃过?
当然你没吃过,我解释说,谁让你不早点出世,待你出世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那么紧张,刘家人改行拉手车去了,好几年都没做过泡粑生意,那几年大家都没泡粑吃呢!把你命保住都不错,哪得泡粑吃?
兄弟说,不过,在九十年代,哥哥请我吃够了。过了那次,直到现在再不想吃泡粑了。他笑着说了那次吃泡粑的全部过程。
那是一九九一年,我还在烟草公司的事。我让他来公司打工干搬运,一天早上,一个卖泡粑的老大娘,端着一个筲箕雪白的、印有红绿色花瓣的泡粑前来叫卖。几个嘴馋的年轻人围了上去,牟方贵眼大肚皮小说道,这一筲箕粑粑只够两个人吃。
那大娘看了看他个头道,像你这个子能吃完我这一大筲箕?两个人吃完了我不要钱!
我幺兄弟听她这么说,本来肚子都空着,正在馋涎欲滴。大着胆子道,牟方贵,我们俩把这一筲箕泡粑干了,打个赌,吃不完我们谁输谁给钱,吃完了让这大娘捐给咱们,让她口服心服。
那大娘不相信他俩真能吃完,便拿镊子开始递给他俩手中。笑着道,来来来,吃不完不准浪费!
当时我想阻止,可他两个张口便往嘴里塞,一个接着一个地吃。那大娘干脆把镊子给在他俩手中,他们俩你一个他一个比着吃,吃到最后渐渐咽不下去了。
我见他们就快输掉了,才说道,别吃了,再吃撑破了肚皮无人缝。剩下几个留给我,这才阻止了他二人。真要吃完了,大娘今天本钱都捞不回去。把筲箕里剩余的泡粑分散给旁边看热闹的人才了事。
大娘果真慷慨,显大方不收钱,我还是坚持给了。她走后,他二人才说,这泡粑太酸了,要是像汪营刘氏泡粑肯定能吃完。大娘那泡粑吃了过后,好几天喉咙里还冒酸气……
下午,我和儿子吃过饭,便要往回赶,仍不忘来到汪营镇上的泡粑店,儿子非要买。明码标价五元一袋,一袋八个。我们买了好几袋带回。因为大家都知道你去了汪营,不带泡粑回城,那真是遗憾事,所以不能空着手回。
临走,我不忘对老板说,汪营泡粑莫过于刘家的好?
老板说,我就是姓刘。
那利川做泡粑生意的,喊卖“汪营泡粑”,也是你一家的人了?
老板详细说道,那是我们大哥家,大嫂无业,只好把手艺带到了利川城。
看来利川有人卖汪营泡粑确实不假。我终于弄清了利川有人卖汪营泡粑的来龙去脉。
三
今年以来,自从闹新冠肺炎开始,有好几个月沒听见那姑娘的叫卖声了。因往日听惯了的原因,听见喊“米粑粑!包谷粑粑!汪营泡粑好吃得很!”我就忍不住要买。几个月不见那姑娘送泡粑来,多久沒闻到汪营泡粑的香甜味,心里便犯疑,抗疫情拆封都过好久了,也不见她来卖泡粑,是不是她从此出事不卖泡粑了?
但我又觉得不应该,那么漂亮的姑娘,要真有个好歹,岂不太可惜。老天有时也有不公,这么漂亮的人应该塑造成明星。她要成了明星,我第一个要看她的节目,或是她主演的电视剧;或是让她当节目主持人。全国观众都喜欢她也不为过。可她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不卖泡粑了?
可惜,我后悔没向她要个名片或电话号码,要有,我一定打电话问她,一定要让她再送泡粑过来。不为别的,就想亲眼目睹她一眼,或用手机留下她的影像。如果某天写篇文章,就用她的珍贵照片刊登出去。
其实,是我想多了,上个星期一,就有卖泡粑的叫卖声了。我兴致勃勃地跨出大门,只见她喇叭里依然喊着:“米粑粑!包谷粑粑!汪营泡粑好吃得很!”
或许是间隔久的原因吧?我望着卖泡粑的三轮车,却看不清她面孔。她怎么不停一停,难到她忘了我喜欢吃她做的泡粑?我决定站在大门前等,她一定还会从原路返回。我看看表,但等过四十分钟,还不见她返回,只好回屋煮面条充饥了。
第二天一早,往日是七点半她才来,今天七点钟,我就提前去大门边等着。终于听到叫卖泡粑的声音,而且由远及近地向这边走来。声音越来越近,我心中乐意了,马上就可以见到盼望已久的她,马上就可以吃到她做的汪营泡粑。
三轮车拖着热气腾腾的、装着黄白两色泡粑的蒸笼,当来到门前时,她望也不望便过去了,三轮电动车走得很快。让我没来得及反应便已过去三米远。我连忙放声喊道,泡粑等等……连喊三声,她才刹车。我赶过去正要问,开年以来没卖泡粑都去哪里了,忽见她扭过头道:你要买哪样粑粑?
哟,现在怎么是你来卖泡粑,年前那位姑娘为何不来卖泡粑了?她往日每天都来这里停车,会等我出来买她的泡粑?
哦,她是学医的,去年刚毕业回来,没就业才帮我卖泡粑的,抗疫情之前考上护士了,去参加了几天培训,申请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去了。
我问,她是你姑娘吗?
是的,她那段还在家待业。她说过,万一考不上,以后就经营泡粑生意,直到帮我把门面撑起。我姑娘那时刚大学毕业,但她做买卖一点也不怕丢丑。我给她说,要做就做好,做泡粑不能偷工减料,不要坏了咱家的名声。有几次卖了回家,还折了本,粑粑被几个乡下老奶奶吃了没钱给,被她送了人情。在学校也是,她的钱时常不够用,后来才知道,她是把钱捐给了贫困村的孩子……
要不是遇见她妈妈,谁知道这姑娘她如此懂事。相比现在许多玩手机的年轻人;不关心父母痛痒的人;在家只知道啃二老的人,她可是难得的好姑娘、好表现。她父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女儿,令我有些意外。
终于证实了我的判断,这位卖泡粑的姑娘,她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心也是美的。她当了医务人员,将来一定是个好医生。因为她有一个为人热忱的个性。我的担心终于踏实了。即使她不当明星,当个普通护士也很值得人夸赞的!
我敢断定,哪个年轻人娶了她,就一定会幸福;她嫁到那家就会与公婆和谐相处;她将来到哪个单位工作,一定能干出成绩……
她妈妈又来卖泡粑时,我关心地问,姑娘去武汉支援抗疫情回来了吗?她说:这次在某方舱医院抗疫情中立了功,转来安排在本市一家医院上班了……
问完,我暗自祝愿她的人生旅途幸福,并在将来的医务工作中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