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传道之美德,授业之美勋,解惑之美文(散文)
乔冠华说:“性格决定命运”,以此类推:“成分影响品质”——在我们的网络文学社团“雀之巢”里,主要有四大社会群体,一是军人出身,二是教师职业,三是知识阶层,四是游子移民。针对这样的人员构成,我们曾多次组织过内容和对象各有侧重的主题征文活动:建军节征文,妇女节征文,教师节征文,后来还有“金家书”征文、杂文奖征文、“我与巢”征文等等,从而确立了这个社团“中年人、平民化、大散文、责任心、归属感”的基本特征。正是在那次题为“桃李芬芳”的教师节征文中,我进一步了解到“巢”中有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还有职业学校的老师、残障儿童的老师,业余教育的老师,还有过去的老师,现在的各级领导、文化骨干、企业高管。这样一支优秀且完整的教师队伍,对“雀之巢”的影响也是积极而深刻的。起码他们的文字和故事给了我校外再学习、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雀之巢”也是一所大学校,只要你用心,老师比比皆是。转眼又到教师节,就像贪玩的孩子靠到必须要完成作业的时候,心中不无惶恐,几乎把书包里的东西都倒了出来,终于找到几篇都是写了一半的作文——哪盘菜也不够单炒的,干脆烩到一起吧,炒什锦或者“全家福”,献给第二十六个教师节,报答各位亲爱的老师们。
心灵富有,人生快乐——读富乐山人散文集《我很富有》(四川人民出版社)
富乐山人是“雀之巢”的二把手,却是名副其实的“大哥大”,多年从事教师职业,曾经主管一个地级市的教育工作的他不仅见多识广,而且德高望重。就连我们的“老大”独上月楼,自诩“座山雕”(雌性),平时顶天立地,呼风唤雨,可是当她挽起山人兄的胳膊面对镜头时,竟也小鸟依人。
我与山人兄见过一次面,是我从成都开车去绵阳看望诸位巢友,当晚陪我喝酒的有他和他的学生(现任教育局长),有他的学生的学生(电视台总编室主任),有他的学生的学生的学生(小学优秀教师),当然,也有他的“老师”,这位“老师”不怒自威,山人兄几乎每喝一杯酒都要看她的脸色......这位“老师”多次出现在山人兄的文章里:《我爱我妻》《陪太太逛街》《谢谢你的爱》《身在福中我知福》《情人节》《停电真好》等等——情真意切,心悦诚服。其中,《我爱我妻》正是山人兄第一次将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而见诸报端的“处女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凭借这篇文章的广泛影响,山人兄还被市妇联评选为“巾帼之友”,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的老师”当之无愧,嫂子应当是山人兄的“启蒙老师”。
那年元旦,山人兄给我寄来他的三本文集:1998年出版的《真情走红》,2000年出版的《美丽的错误》,2003年出版的《我很富有》。书中还夹着一封信:阿明兄,新年好……在“巢”中,承蒙编辑提携,接连登出几篇文章,这使我很高兴,但最高兴的是,文章登出来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笔友发表评论,因此,在这样的互相交流中,一方面受益匪浅,另一方面也神交了一批包括您在内的好朋友……因此,我特别想得到您的帮助,请您在百忙之中举起“刀斧”,动笔修改——就像批改学生的作文一样!
在山人兄的三本书中,我看得最多的是《我很富有》,原因有三:一是《真情走红》很像我的第一本文集,大都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豆腐块,因为经过编辑的“斧正”,似有削足适履的痕迹;二是《美丽的错误》的副标题是“素质教育忧思录”,专业性和针对性都很强,颇有些哲理散文的味道,这也不是我最喜欢的文体。三是《我很富有》的出版距离《我爱我妻》的发表已经过了六年,这时作者的年龄也已过了六十——人生之秋,青山之巅,无论文学水准还是精神境界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文章当然耐看好读。“也许,因为淡出官场,他的视野更加广阔”(见《序言》)。“去职之后,赋闲在家,自由自在,从容不迫......心情自然愉快,时间与空间显得广阔,思绪一下子活跃起来”(见《自序》)。这便是《我很富有》的成功秘籍。我一直认为,官场上有三种人最怕解甲归田:既得利益者、爱好贫乏者、缺朋少友者,显然,山人兄不在此列,他退休后没有失落,只有解脱,轻松的思想,快乐的写作,并且依然拥有众多的知音知己,这都说明他退休前就一定是个好官、好人、好朋友,只有这样的“退”,才可能“海阔天空”。
在绵阳,山人兄与我携手同游富乐山,于是,得知当年入蜀报捷的刘备曾在此山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刘备高兴,是因为打了胜仗,占了地盘,那么,山人兄的“富”之根“乐”之源呢?他官位不低,是这个城市里所有校长的校长,可他不认为这是生命财富。他威望极高,在这个城市里到处都是他的弟子,可他不认为这是全部的快乐。他在《老者安之》一文中写到“一位老人安宁和安详的全部表现,就是对过去的一切不再多愁善感,不再耿耿于怀,始终保持善良和爱心,能从别人幸福的微笑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关注和珍惜我们面对的一切……”“活着,尽情享受每一天,去了,留给世界一个安详的背影”。显然,山人兄的“富乐观”更多的来自于精神层面、道德层面、文化层面,这才是现代版的“富哉!今日之乐乎!”也让我真正读懂了何谓“富乐山人”,这个名字起的真好。
先说山人兄的“财富”——在这本书里特别是在这篇《我很富有》的文章里山人兄已经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丰富的阅历和美好的回忆,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众多的学生和良好的口碑,珍贵的友情和美满的家庭,健康的身体和年轻的心态,总之,是自由的身心和智慧的人生。无论是在“雀之巢”里,还是在“富乐山”上,无论是网上阅读文章,还是亲眼所见的他,山人兄的这些“财富”都是人文相符,真实可信的,而且他说还不够,他还有三本书和一个宝贝丫头——现在的他不当官却做了姥爷,那个又聪明又漂亮,在全国小宝贝的海选中赢得大彩电的外孙女,真是无价之宝,让他尽享天伦之乐,在他的博客里就有不少有关这个小精灵、小美人的文字。一般说来,生命的延续主要有四种形式:儿孙、业绩、口碑、作品,如今这些山人兄一样不缺,当然富有。这种富有是有舍有得的:“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东西可以放下,便越是富有。过着淡泊生活的人,可以贴近自然,领悟内心,只让生命之舟承载所鼻息的东西,从而感受人生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天下真正的富人”(见《我很富有》)
再说山人兄的“快乐”——在这本书里比比皆是:《简单并快乐着》《快乐的源泉》《笑口常开》《停电真好》《快乐足球》《腹有诗书气如华》《喜欢“傻瓜”》《闲时真忙》《感悟书法》《“平庸”与快乐》《旅游文化》《另类散步》等等等等。这些文字完成于不同的时间,描写了不同的内容,但都出自同一种快乐的心态:简单的快乐、平凡的快乐、充实的快乐、知足的快乐,这和我所看到的山人兄是完全一样的,他总在笑,他的笑发自内心,他的笑声非常感染人,他在《快乐的源泉》中说出“笑口常开”的原由:“与其说快乐是我们孜孜以求、费心尽力得到的报偿,不如说快乐是一种智慧、一种超脱、一种心灵的感悟、一种不灭的理性、一种饱经世事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从烦恼伤感庸俗的腐质中萌发的常青树”。所以,他有天伦之乐,友朋之乐,网络之乐、读书之乐、写作之乐、打球之乐、书法之乐、旅游之乐、散步之乐……而且,后来经过5、12大地震,山人兄更加深刻和真切地体会到生命之脆弱之快乐!这在他写给“雀之巢”征文《戊子记忆》的一篇《小邓走了》中,表述的真真切切。
由此看来,山人兄的“财富”是无价无限的,山人兄的“快乐”是有凭有据的,这些都来自于一种从容、平和、真诚、乐观、豁达、坦荡的生活态度或者说精神境界,这一点,接连三次为他作序的老朋友王可植先生了解的最透彻,表达的最精彩:“他不做作,不虚伪,木讷而机智,迂朴而洒脱,亦庄亦谐,颇多幽默”(序《真情走红》)。“他为官多年,始终保持书生的本色,自信士生于世,当以功业文章自见”(序《美丽的错误》)。“读他的书,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一种远离世俗的潇洒,一种理想主义的冲击”(序《我很富有》)。
是的,归根结底,山人兄与我们这群人一样,是理想主义者,然而,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财富”和“快乐”都是由心而生的,属于“非物质文化财产”,其中,首先是心灵的富有——倘若心灵富有了,人生怎能不快乐?
金秋绚烂,青春无憾——读邵魁散文集《曾经走过》(当代作家出版社)
“雀之巢”是个大鸟窝,大鸟窝里还有小家族:)我在这里,相继把一些亲朋好友也拉了进来,比较早的是家里的三片月牙和谢悟空,还有铁哥们小棕狗和小斑点狗等,后又请来我的老师璩姑和刘齐,而最后加入“雀之巢”的则是我的表哥邵魁,他入“巢”的见面礼正是这本刚刚出版的散文集《曾经走过》。书的封面上画着山村、脚印和都市——他就是这样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向大海的。书的折口处有他的简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课堂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主编《文言文阅读入门百段》《步步为营语文高考冲刺》《中学文学常识简表》《中学文言文通假字手册》《阅读与欣赏》《诗词鉴赏训练教程》《古诗词泛读》《应考作文训练教程》等。省散文学会会员,曾任延寿县作协副主席,现在是营口鲅鱼圈文学协会理事——这些都是他“曾经走过”的脚印。
可能是职业原因吧,他的字写得相当潇洒、大方、漂亮,起码在我们哥们当中里首屈一指。这不,在给我的这本书的扉页上龙飞凤舞的写着:血脉是永恒的!我知道,这是他的心声——血脉贲张的声音,他是一个把亲情、友情和爱情视为生命之源的性情中人,这一点和我和我的弟弟都挺像。我的父亲只有一个妹妹,这就是他的母亲,所以他常说“娘亲舅大”;我的姑姑去世较早,后来他们全家从黑龙江的延寿搬到了营口的鲅鱼圈,这样,我的父母便又多了一个儿子,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少不了他;我们兄弟从小就在一起玩,严格地说是他带着我和弟弟玩,因为我们还没上学呢,他就是中学生了,所以处处让着我们,护着我们,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至今我们哥俩还经常“欺负”他,可他从来不恼,只会憨憨的笑。
本来这本书是约我为他作序的,可是那段时间也不知道忙什么去了,拖拖拉拉的就是交不了卷,那边出版社在催,他就请自己的同仁同寝赵春沛先生急就《追随那遥远的足迹——序邵魁<曾经走过>》,真是歪打正着,这是一篇我所看到的序者对作者了解最透彻,把握最准确,剖析最深刻,表达最生动的“极品序言”,如果我写,肯定达不到这个水平。看来作序者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真正了解作者,深深吃透作品。特别是对作者的描述,寥寥数笔,栩栩如生:“邵魁先生淡泊名利,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爽直豁达,乐天知命”。“细读大作,豪气扑面。作者历经坎坷,但豪放乐天的他,能紧紧扼住命运的喉咙而却不向它屈服”。这就是我的表哥,六十年,三千里,他这一路走来,岂止是从弱冠到花甲,从乡村到城市,而是灵魂的涅槃和重生。
走过生离死别——在《血脉相承》的单元里,一一浮现,娓娓道来的都是我们的亲人,“人要能管住自己”——我的爷爷他的姥爷如是说;“人不能没有信仰,起码不能缺德”——我的父亲他的舅舅如是说;“多想想别人,多想想别人的好处”——我的姑姑他的母亲如是说;“我没有能力让老人们过上好生活,但我不能为了自己不管他们”——我的姑父他的父亲如是说;“学做真正的人”——我的母亲她的舅妈如是说。还有“倔爷们”“犟丫头”——我的表弟、表妹,在艰难困苦中从不服输。还有“资深美女”——我的表嫂,结婚三十五年才如愿拍上婚纱照。现在,我的爷爷、奶奶、父亲、姑姑重逢于天堂,却与我们阴阳相隔,唯有清明的祭奠和静夜的思念,这种别离之苦写进了《又是清明》,写进了《魂兮,归兮》,写进了《耸立着——永远的骄傲》,写进了《念起天堂里的亲人》,对逝者永远的怀念,正是对生活永远的规范。
走过青葱岁月——在《同学少年》的单元里,作者为我们讲述的大都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故事,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是一群毛头毛脚的少男,那是一群如花似玉的少女,那些孩子是全县只招80人优秀儿女,那个精英荟萃的集体叫“延寿中学高十四班”,那个班的“老疙瘩”(作者本人)如今已经年过花甲,那个班的“老班长”如今已是秃顶光头,那个班的“班花”如今已经做了太奶,那个班的老师如今已经驾鹤西去......于是让我想起儿时看的电影《年青一代》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特别想把这个单元里的故事改编成电影或者电视剧,名字叫做《四十年前的高十四班》。其中,有两篇文章可以大书特书,那就是《电话里的笑声》和《遥远的电话》,其中那种少年钟情,少女怀春,情窦初开,欲说还休的朦胧和甜蜜以及至今仍在深夜里敲打心扉的电话铃声,有戏。更有戏的是那天我和表哥聊起他在“巢”里发表的《遥远的电话》,却被厨房里做饭的表嫂听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