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感遇父亲节(散文)
前天是夏至,也是父亲节。对于我来说,夏至具体时间因初中学地理时记得很清楚,而父亲节的具体时间则很是模糊,也就在上周末跟本村几个朋友在一起畅谈时才说起。但前天,我忘了夏至这一节气,父亲节我却记得很清楚。
周日早晨,女儿为我发来了父亲节的红包,我看到了,却没收。没过多久,女儿又打来电话,祝福的同时,问我看没看到为我发的节日红包。我告诉她看到了,她让我赶快收下。我本不想接收,主要是考虑到她刚参加工作,而且一个人远在苏州工作也不容易。而妻子说这是孩子的一片心意,让我收下。无奈,我只好点开了红包——66元,感慨着女儿祝福的同时,也思忖着改天给她追加返还。
一上午没出门,时间也在悄然逝去,仿佛父亲节也便如此。临近中午时分,给父亲打了电话,问他在哪儿,父亲告诉我他在山里干活。我便放下心来,因为前几天告诉他我和妻子周日回家,也没告诉他是中午还是晚上回家,怕他准备了午饭,也怕我因中午陪父亲喝了酒影响下午开车。
下午四时许,我和妻子到市场买菜,准备到父母家为父亲庆祝节日,顺便也打算例行去锅上村看望尿毒症快十年的叔辈五姨。“怎么今天的人不多呀?”“是呀,这一点可以看出父亲不如母亲重要哈。”妻子与经常卖海鲜而熟识的小妹陡然的一句玩笑对话,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看,此时市场上人的确不多。“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我打趣地补充道,但此刻心里也划上了一道痕。
锅上五姨家。五姨在过道里坐着捡花生米,旁边停放着轮椅车,脸色因尿毒症多年透析的原因,很黑,但似乎比以前来看望她的几次白了些,精神也很抖擞。姨父穿着水靴在一边与姨家小妹、外甥女攀谈着,看他一身的装束,估计是刚从地里浇完园回来。看到我们来了,姨父笑着出来迎接我们,嘴里也不住地埋怨:“才来看过了,怎么又来了!”五姨也在一旁边附和着,我知道他们是怕我们花钱。
小坐间,我和妻子在和五姨、姨家小妹叙谈的同时,姨父一脸如菊般不停地从地里为我们准备着各样蔬菜,从他来回的穿梭中,我读出了一位父亲的艰难与乐观。
“姨父,晚上好好喝杯洒歇歇,父亲节快乐哈!”临别,我透过车窗,由衷地表达了我的祝福。
告别了五姨一家人,我们回到了父母家。母亲刚调好了饺子馅,妻子和母亲便开始包饺子,父亲见到我们买菜回来,一阵埋怨絮叨后,也习惯性地忙着做菜了。我在一旁学习强国,在视听学习中,我通过听文化打开了今天的音乐。因今天是父亲节的原因,听音乐的主题是“父爱如山,情深意长”,第一首歌曲便是刘和刚演唱的《父亲》。我将音量调到几乎只有我能听到,怕父亲听到,引起他的感伤。
时间过得很快,不大一会儿,饺子和菜都上桌了,我和妻子,父亲和母亲,坐在院子中间的饭桌旁准备共进晚餐。此时母亲一脸的不舒展,吁叹心中乏力。我因长期熬夜,也有过这种感受,便安慰她闲暇时多做做扩胸运动,增强心肌力量就会好些,同时,我也随即将音乐切换到了“隽永留声,才旦卓玛”,音量调到了差不多最大化。
晚餐开始了,父亲先给我斟了满满一杯四十多度的竹叶清酒,而后把自己的酒杯也斟满了。对于父亲的斟酒,我是非常有意见的,每次回家喝酒,本应由我们兄妹给他斟酒,都是由他以“儿大三分客”为由而强行剥夺代之,时间久了,我们也不和他争了。父亲因近几年患糖尿病,每次喝酒他也只喝小半杯,许是因今天父亲节原因,他竟也斟满了杯。
“爸,父亲节快乐!”我端起酒杯与父亲碰了杯。
“我们都快乐!”父亲也满脸喜悦地举杯与我应和着。
我知道他的“我们都快乐”也包含着对早已为人父的我和今天因忙碌未回归弟弟的祝贺。一口酒下肚,我深深品味到浓浓的酒香和其中的深情。
“你妹妹和弟弟早晨打来祝福电话了,说现在忙,再加上才回来不长时间,等端午节再回来。”父亲若有所思地说道,也许,在他的意识里存在着思念的或缺吧。
“爸,慧姝今天早晨给我发了66元红包。”
“孩子大了,知道感恩了!”
“她还不应该吗?都参加工作了。”
父亲和母亲微笑地赞叹着,妻子也在一旁解释道。
晚餐在手机熟悉的旋律和我们谈笑风生的愉悦氛围中进行着。当《在北京的金山上》旋律传来时,母亲似乎精神了许多,虽是藏语演唱,她竟用汉语跟着哼唱起来。而后,我也因母亲叙说当年唱这首歌的年代背景,谈论到我小时候六七岁时跟随父亲到邻里乡村看电影的感受和印记,特别是当我谈到当年看过的《刘三姐》、《尤二姐》以及卓别林的《城市之光》时,父亲还补充说当时还有卓别林的《发工资的日子》,并夸我记性很好。其实,我所谈论和表述的只是追忆跟随父亲去看电影的过程与感受,至于电影内容,记住的却是微乎其微。
晚餐结束后,我和妻子随父母在院子中小坐了一会儿,便辞别踏上了离父母家只有几百米的路程。路上,巧遇村中有电影文化下乡放电影的,“好多年没看电影了!”我有种看电影的冲动,同时,我也打电话给父亲,让他和母亲出去看看电影,他在应答的同时还不忘叮嘱我不要开车出去。
和妻子回家,还未进家门,我便带着一杯酒后的微醉,折返来到村里放电影场地。此时,天色已黑,场地上观众大约有二十左右人,年岁大抵都在五六十岁以上,没有五十岁以下的。带着儿时观看电影画地占场的回忆,感叹着观众规模与年龄的差距,我也坐到了放电影工作人员准备的马扎上,同时也深感现在看电影的待遇了。
因观看电影时间已晚,第一个影片《七日县令》已经上演了一大半了,播放的什么内容我也接不上衔,直到影片结束时我也不知道演了些什么,只记得影片背景是军阀时期。我坐下不久,母亲提着马扎来了,看了一会便走了,我猜想她一定也是因接不上衔而离开了,此后又有人离开了,到影片结束时,原本二十左右人只剩下一半了,由此,我也便开始怀疑这影片对于农村观众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了。
“大家都别走,第一个影片再有二十分钟就结束了。”
“大家都坚持一下,第一个影片再有十分钟就结束了。”
“我到你们村放过电影,你们村很富裕!”
……
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时传来身边放电影工作人员的劝说声和与观众交谈的声音,我也对这素昧平生的工作人员倍加关注了。
“师傅,这电影演了些什么,怎么我一点也找不到感觉?”
“师傅,现在不是当年放电影换片子时代了,能不能快进一下啊?”
我带着疑问与工作人员攀谈了起来。在攀谈中我了解到他姓孙,今年五十七岁,比我大六岁。
“《七日县令》都以为是古装戏,其实是民国时期,主人公无意中捡到县长委任状,阴差阳错地当了县长,又用自己的正义和智慧与坏人斗争的故事。”
“兄弟,现在工作难啊,上面要求不能快进呀,没看到投影机旁有监控吗?”
孙大哥回答了我的疑问。
“孙大哥,送文化下乡,应该提前做一下调研,让老百姓从所有影片中选择喜欢看的投放。”
“你说的很对,但这是上面要求的,今天是父亲节,我们今晚二十二台放映机全部下乡放电影了,放的也都是统一的内容。”
……
在煎熬和交谈中,第一个影片终于结束了,第二个影片《借娘》片头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孙大哥递给了我一支烟,自己又去拍照去了。
“《借娘》?很有意思的题目,什么都有借的,怎么还有借娘的?究竟是什么内容?”在一连串的疑问中,我开始认真观看起来,孙大哥拍完照后也坐到了我身边的马扎上,充当起观众来了。我数了数,此时连他共有九个观众。
影片开篇是魏小栓的娘因催儿子找女朋友,今天终于是儿子带女朋友上门的日子。她嫌弃自己的婆婆,怕婆婆的形象影响到儿子的女朋友,不让婆婆出现在儿子女朋友面前。我感觉开头挺有吸引力,可一会儿竟出现山东吕剧唱腔了。
“又是戏曲!”我失望地感叹到。
从小我就不爱看戏曲影片,特别是京剧、吕剧之类的,犹如鲁迅笔下的《社戏》中不喜欢听老旦“咿咿呀呀”唱一般反感,倒是黄梅戏《天仙配》、《郑小娇》、《女驸马》还有点意思,我也认真看过。
但接下来,我感觉这吕剧还不错,唱腔不多,情节很是感人,特别是“自己的娘是娘,放在热炕上,别人的妈不是妈,住在冷板房”、“从小跟着娘去乞讨,娘却不幸被狗咬”等唱腔,以及小栓娘被小栓女同学白腊梅假扮女朋友上门教育,最终小栓娘改过自新,假扮的一对有情人弄假成真的感人故事情节,有如影片《喜盈门》般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深深刺疼着我,也吸引了我的眼球。
晚上十点,影片上演到一半多了。此时,夜色更浓,寒意凄凄,许是快要下雨了。我与老孙哥看着电影也不觉互递了五六支烟了,有一两个岁数大的老人可能是坚持不住了,开始步履蹒跚默默离开了。
“今晚挺凉,大家不冷吗?冷的话我这儿有衣服。”老孙哥关切地问到。
“大家再坚持一下,这影片很有教育意义,再有一会监控就要拍照了,如果观众低于五人,那今晚我的工作就白做了!”孙大哥几乎带着哀求说到。
至此,我又深深感受到了一个父亲,一个影视工作的父亲,连同此时正在他乡做着影视的其他父亲,以及更多与他们一样,有着崇高的职业和内心的所有父亲工作的艰辛与伟大,心中油然而生“也祝你们父亲节快乐!”的敬意!
电影结束了,观众超过了五人!告别了老孙哥,我急急回家,打开了微信朋友圈,想验证一下下午卖海鲜小妹那句“父亲不如母亲重要”带有玩笑的我留下的那道划痕。结果,父亲节当天和头天的朋友圈中,除了两三个祝福父亲节日快乐的,再就是四五个好友发送了父亲劳动的图片,在心灵手巧、勤劳检朴、倔强、“闺女节”等的文字称谓中,也流露出对父亲深深的敬意、爱意,再就是其他的了。其祝贺与祝福的氛围,也确实没有母亲节浓烈。
或许,我的朋友圈不够大,或许,我的朋友圈,包括我,都是只会做不善表达的,更或许父爱如山只是陡然的感觉和认识吧。我不敢断言父亲和母亲谁重要,我却从很多人对孩童嬉戏性“爸爸妈妈谁好?”的发问和聪明孩童的“爸爸妈妈都好”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