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生命的感悟(随笔四篇)

编辑推荐 【丁香】生命的感悟(随笔四篇)


作者:听雨斋 白丁,4.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30发表时间:2020-06-29 14:40:24
摘要: 1.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了吗?;2.佛陀的身教;3.敬畏自然;4.菩提本无树

【丁香】生命的感悟(随笔四篇) 1.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了吗?
   看不见的,并非就是不存在。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弟子无论怎么瞪大眼睛,仍然一无所获,便说:“我看不见。”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佛祖说:“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了吗?”
   看不见,通常指无法被直接观察到。比如暗能量,暗物质。科学观察发现暗能量是宇宙空间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种排斥力。宇宙不断膨胀并制造出更多空间,并拥有更多的暗能量。科学家们推断,所有的暗能量占据了宇宙70%的空间,但没有人知道如何寻找暗能量。暗物质也是无法被直接观察到的。宇宙中大约84%的物质既不吸收光也不释放光。科学家们通过其对可见物质的引力效应、辐射和宇宙结构来推测暗物质的存在和属性。但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也没有探测到其踪迹。
   老子的道也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名之曰“夷”、“希”、“微”。道在器中,只能由器窥道。
   知也无涯。人类已知的世界不过是冰山一角。看不见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灵魂,经络,转世,等等。信仰、理性、悟性,便是破除黑暗的智慧之光。尽管宗教的,科学的,人文的灯炬,有其各自的发射光谱。
  
   2.佛陀的身教
   ——读《金刚经》第一品
   在汉译历代大藏经中,《大般若经》为群经之首。《金刚经》是其中的第九会(总有十六会),为释迦牟尼与弟子须菩提等的对话纪录。《金刚经》是中国佛教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为广泛的两部经之一(另一部为《坛经》),禅宗五祖以下皆以其为传心法的正本。
   《金刚经》首章为《法会因由分》,全文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由“如是我闻”到“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是此次法会一般情况的介绍。由“尔时”到“敷座而坐”,是佛陀说法之前的一段生活记录: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光着脚进入舍卫城中乞食。他按顺序挨家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这段经文似乎与法会无关,实则是佛陀的身教,于无言中显露大乘妙慧精蕴。
   佛陀的身教,体现了一种平等与普度的精神。佛陀建立乞食制度,不仅要求弟子们依法修行,托钵而食,自己更是做出表率,身体力行,拒绝任何特权。他很注重一个乞士的威仪,并“次第乞”,即按顺序挨家挨户乞食(为被乞食者种福),不择贫富。这种众生平等、慈悲普度的精神,正是大乘佛教的基本教义。一个真正的佛陀,其修行必然显现出平等无相的道德光辉。
   佛陀的身教,还体现了一种重视日用与实践的精神。《金刚经》主要讲真空胜义,谓一切事物当体即空,如梦、幻、泡、影。但是,“空”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指“众因缘生法”,即缘起——这是佛学的根本原理。从认识层次上说,从世俗的标准,一切法是有;从胜义的标准,一切法是空。实现从“有”到“空”的认识飞跃的中介是日用和实践。因此,般若妙慧是不应该与日常生活实践分开的。
   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彝伦。《论语》中的《乡党篇》,是孔子日常生活的记录,也是孔子的身教。在注重实践,重视身教作用这一点上,佛陀与孔子的教法是相通的。在生活趣味上,孔子所注重的则是尊仁从礼和生活的审美情调。
  
   3.敬畏自然
   《感应篇》云: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新冠肆虐,宅家自保。在惊怖于疫情的严峻和生命的脆弱时,不免会沉思浮想。更多想到的,则是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发表的警世恒言:
   “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它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这种告诫的真理性,已为人与自然交往的历史所反复证明。
   来自大自然的每一次“报复”,也是大自然促进人类进化的形式。它以一种负面的、灾难的方式,提醒人类任何时候都不能放纵欲望,对大自然要长怀敬畏之心、谦卑之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历史,是现代健全人格基本的素质和特征。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但向福向好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比如我们在经历劫难和苦痛之后,确确实实长了记性。
  
   4.菩提本无树
   佛经中的唱词称作“偈”。
   禅宗六祖慧能有《菩提偈》多首,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三》)一首最为著名,流传最广。
   菩提,在佛教教义里,指觉悟的境界。菩提树,常绿乔木,原产印度。相传释迦牟尼坐菩提树下顿悟佛理,所以菩提树被佛教称为圣树。明镜台,指僧人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二句,表达了慧能对冥思悟道、执着禅坐的怀疑和否定。在他看来,心外无物,物由心造。一切的知和道都在我的心中。“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其四》)佛性(人性)“常清净”(《其一》),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证觉或修行的不二法门,只能是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我人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坛经•坐禅品第五》)。而彻见心性本源、直入如来最根本的途径,是从生活上去实践,将禅道渗透在日常生活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坛经•般若品第二》)“北渐”与“南顿”,在根本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慧能指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坛经•顿渐品第八》),故有顿渐之分。
   怀让是慧能的嗣法弟子,后弘法于南岳福严寺。其弟子马祖道一曾终日禅坐,怀让上前询问:“大德坐禅,图甚么?”道一回答:“图作佛。”禅师便就地取了一块砖,在大石上不断地磨着。道一问道:”磨砖要作什么?”禅师道:“我要把砖磨成镜子。”又问:“砖头怎能磨成镜子?”禅师道:“磨砖既无法成镜,难道坐禅就能成佛吗?”其旨归不外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道一因此顿然开悟,明白了执着禅坐之相,不能通达佛法究竟的道理。
   慧能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先验自律的伦理思想。人性本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亦即一切众生皆有通过修养砥砺而顿悟成佛的可能性或内在性。
   当今社会,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人们的心理底线。道德崩溃意味着人性沦丧和善恶标准的扭曲。但是,我们社会的自我救赎能力并未衰竭,并将最终归结为个体内在生命力量的自觉自悟。
  

共 27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在看待世间万物万象,甚至宇宙间的各种奇异现象,从单一的角度去观察和解读,难免会陷入形而上学之迷雾中不得解脱。所以我们在探讨宇宙,自然现象,儒家思想,佛学经典等等时,应避免以点概全的理论去评判。应从多角度,多思维,科学辩证的去解读和理解。这四篇短文从佛教,儒家道教,科学与自然规律给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悟生命的意义,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敬畏自然,崇尚科学,净化心灵的自觉自悟。欣赏学习了。问好作者。推荐阅读共悟。【丁香编辑:天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山        2020-06-29 14:47:26
  感谢听雨斋老师投稿支持丁香社团,文章题目因老师没书写,天山做主取了个,不妥当了联系修改。天山奉茶敬上。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2 楼        文友:听雨斋        2020-06-29 18:05:50
  谢谢天山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