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心】陋室忆吃(散文)
题记:居陋室,淡蔬食,唯记忆,慰相思。
我并不是一个饕餮之徒,更不是美食家。对饭菜并不挑剔,只是对自己喜欢得意的吃食总是念念不忘,并盼着与它们再次相遇。
◎灌肠
灌肠并不稀奇,很多地方都有。现在生活好了,人们吃到它的机会很多。灌肠种类很多,我喜欢吃的几种好灌肠,却再也吃不到了。
*古马镇的蒜肠
2013年腊月,我朋友请我吃饭,切了一盘从老家滦县带来的蒜肠。我一吃,感觉很好:蒜香浓郁,劲道弹牙,鲜咸不腻,爱不停口。一盘蒜肠让我一扫而光。朋友见我爱吃,就把剩下的全切了,让我大快朵颐!并许诺,下次回老家,在集上专给我买几斤。我忙推辞,那多不好意思!朋友说,这个蒜肠是素肠,就是淀粉加蒜末和调料灌制而成,也就五六元一斤,送你几斤还送得起!
我不再推辞,静待佳音。
时间不长,我朋友打电话告诉我,蒜肠买回来了,让我去取。我乐呵呵地取回来一尝,却没了上次蒜肠意思,并不好吃。事后朋友问我解馋了没有,我据实相告!朋友抱歉道,我抓空再给你买点,这家的可能做得不好!我连忙推辞,朋友却说,你别管了。他一定要满足我的要求,我也恭敬不如从命了。
大约过了一个多月,朋友又让我去取蒜肠,我拿回家一尝,还不如上次的好。不仅不好吃,而且又粘又软,好像还没熟透,让人失望至极!朋友听我说不行了,也就没有再买。
*稻地镇的香肠
到丰南亲戚家拜年,吃过一次当地的香肠。感觉不错。该肠既有南方腊肠风味,又有北方灌肠特点,南北结合,深得其中之妙。由于商家仅限腊月年前售卖一些,可遇不可求,因此只能等待下次与它的“艳遇”。
*农场家乡的灌肠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家乡的灌肠,挺好的名声,现在却大不如前了,我都很少买来吃了。由于我在县城住,对家乡农场的名吃并不了解,甚至旁人和我说起,我还有点不信。我咋不知道,自己家乡还有这等美食?做鱼是水乡人的强项,不知何时做灌肠也做出了道行。
与它相遇还是在亲戚家做客。那天我一吃桌上的灌肠,就眼前一亮,深感相见恨晚。这灌肠香气浓郁,肉多块大,齿颊留香,回味悠长。真是好肠!然而,近几年来,我渐渐地感到它大不如前了。也许是多家竞争的压力,强调了利润忽视了质量?还是技不如前,越做越退步了?可能各种原因都有吧!反正我只知道,在猪肉狂降到只有五六元一斤的时候,他们没有便宜多少;猪肉狂涨到每斤三十多元的时候,他们却涨到了几十元一斤!吃点灌肠都花百八十的“大洋”,太奢侈了,干脆与它说一声:拜拜了!
*挥之不去的驴套肠
我姑且把它也算为灌肠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曾在一个场镇的小店里,吃了一次。那是我第一次吃它,留下的印象非常好,至今不忘。
那盘驴套肠切得很薄,仅有两个五分硬币厚,肠肠相套,片片不散。琥珀般肉冻镶嵌其中,晶莹剔透,让人不忍下著。咀嚼口间,满口鲜香,不忍下咽。一盘吃完,意犹未尽,再来一盘,尽兴解了馋再说!
从那以后,只要进驴肉店必点驴套肠。但那样的好肠却无缘再见。
◎软烂有型的酱牛肉
我的牙齿在年轻的时候就不好,所以对塞牙的食物总是退避三舍,不免错过了好多美食。
30年前,我去河南开封办事。事了,当地河北老乡请客,到一家粗粮饭店吃饭。席间,上了一盘酱牛肉,主人盛赞其好,让我一定尝尝。我夹了一筷,香酥软烂,无渣无挂,前所未见。细问才知道,这种牛肉做法特殊,需先将牛肉细盐佐料腌制半年以上,使其筋松肉散,然后再用凉水几泡几换,直至肉淡无盐,再入锅调味慢煮方可。听完介绍,感佩师傅用心之诚,制作之繁,才成就如此美味!
多年后两游开封,这种酱牛肉无缘再见,很是遗憾。
有朋友听我夸赞东京开封酱牛肉好,并不声张,某年春节,从西京西安托人给我捎来老字号酱牛肉让我品尝,以了却我的碎碎念念。真是走心的好朋友,让我何以回报?!
西安的酱牛肉,不愧是名店制作,酱香浓郁,软烂化渣,足与开封酱牛肉相媲美!然而,路途遥远,想吃并不方便,只能谗涎下咽。
也许是偶然中的必然,一次在我们曹妃甸的一个场镇吃饭,随便点了一个酱牛肉,没想有什么特色,但吃后颇感惊艳。忙问店家,是自己做的还是买的成品?店家说是自己做的。我并不相信,大厨说可以现场制作免费教我。后又去吃了两次,质量如前,我才始信。
再后来,由于生牛肉价高,做酱牛肉耗时费工,利润不高,店家弃之不做,甚是可惜了手艺!
◎再也吃不到的牛肉饼
牛肉饼吃过很多,但原唐山新华道农贸市场的大块牛肉饼,却再也吃不到了。
早在20多年前,在市场临街小铺专卖刀切大张牛肉饼,配以鲜香羊杂汤,在那个油水还不丰富的年代,真是馋人的最爱!
别人店的肉饼都是小块的,肉馅不多;他家的饼是大块的,足有半米平锅那么大。别人的小肉饼是烙制的,他的饼严格说用大量的油煎熟的。别人的饼都很薄,他的饼足有一寸来厚。肉饼出锅,两面焦黄滴油。肉饼切开,皮薄馅厚,肉香四溢。由于馅料只放牛肉和洋葱头,所以切开只见肉坨。那年代我一般只舍得买5元钱的一角,再来一碗3元的羊汤,多加香菜末,再来点韭菜花,㨤点辣椒油,哎——那叫一个香,那叫一个过瘾,那叫一个舒坦……
后来随着城市的拆迁改造,小铺已经不复存在。我打听过,很多人都有印象,但都不知道他们搬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在经营。经好吃客推荐,我曾去过开平的某名店吃过那里的牛肉饼,价格贵贱不说,全然吃不出那个大气豪放的感觉。看来,对它的思念只存香气在心间了!
我有一个想法,每种美食只要深入人心,那么它就是一个地方的香味地标,总会让人寻味而至,或者念念不忘,进而爱上一座城,爱上一城人!平常食物做出不同平常之味儿来,足见大厨的厚道与用心。食客看似只是吃的饭菜,其实品的是世道人心!一种吃食的存在与消亡,足以说明世态炎凉之变!
◎“荤蛋”只是一道菜
这个荤蛋不是骂人的混蛋,而是好吃的鸡蛋。在一般人的眼里,鸡蛋的做法不外乎是煮、炒和蒸,并没有啥其他花样。然而,在一个乡野小镇却让我脑洞大开,见识了农家厨师的创造力!
那是在一次拜会的招待上,主人特意点了他们当地的名菜——荤蛋让我们品尝。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只认为除了菜名奇葩以外,一个乡镇小馆子还能有什么“花样”?孰不知,品尝过后,大呼好吃,确实好吃!究其做法并不奇特,就是先将鸡蛋煮熟,在中间一分为二,把蛋黄剖出另做它用,而用调好味儿的猪肉馅将其填满,用牙签将其复原固定。然后,将酿满肉馅的鸡蛋挂芡下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取小碗盛炸好的鸡蛋,另调料汁浇入,上笼屉旺火蒸30分钟,翻扣盘中上桌!
这道菜,虽然原料常见,做法普通,但却用工费时,劳心费力。不经煮炸蒸的历练,很难成就不一般的味道!
◎不见荷花的芙蓉鱼
鲤鱼为河鲜,在我的家乡北方水乡——曹妃甸很常见。因其土腥味重,我们并不喜欢做它,因为比它好吃的鱼还很多。但是,结婚做酒席它却不可或缺。但一般做法,给人印象不深刻!唯有一次吃过之后,念念不忘。
那是在30多年前,我的同事结婚,在农村家里头办喜事,我们前去贺喜喝酒。席间上了一道蒸鲤鱼。初看没什么特色,但吃后大家一致称好!它的做法就是将鱼杀好洗净,将调味猪肉馅塞满鱼肚,挂粉芡油炸,再上笼屉蒸一个多小时,直至骨酥肉烂,才上桌惊艳。鱼鲜酿肉,这种做法我也是头一次见到吃到,经细问询才知,唯此地一处别无他家,名曰:“芙蓉鱼”。自此之后,再没吃过这种做法的鱼,问当地人为啥?他们一致回答,这是婚宴菜,饭店平时不做,再者,此菜油大不健康,在追求“本味”的今天,自然被人舍弃了!也许哪一天,它会“冒出来”,以解饕客之思吧!
◎软货硬吃炸闷子
用淀粉转化的食物不少,但常见的也就是粉条、饹馇、凉粉、粉皮、粉坨等等。因其软弹易碎,吃法一般就是炖煮和凉拌居多,很少有人煎炒,只在丹东看见一种叫做煎闷子的街头小吃很火,感觉不错。仔细研究,其实就是我们家乡炒粉坨的变种,无非佐料有所增加,由圆锅变平锅罢了。
有一次出差到汉沽农场,中午上了一道当地特色菜,因做法特殊吃法独特,印象深刻,那就是炸焖子。从菜型上推测,这个菜的大概做法就是,先做好粉坨,将其改成二厘米半左右的方块,下油锅把外皮炸至金黄焦脆,与提前调好的蒜蓉麻酱同时上桌,趁热沾食,外酥里嫩鲜香喜人,顿有一种软货硬吃的感觉!
◎吓人的美食腊头鱼冻
河豚在唐山沿海地区叫腊头鱼。因剧毒和美味共存,故有冒死吃河豚之说。几年前,国家还禁止在市场上销售河豚鱼。但由于我们这里渤海盛产河豚鱼,沿海人有吃河豚鱼的传统又掌握做河豚的方法,很多人吃它也绝少有中毒现象发生,所以每到腊月近年,集市上便很多卖腌制的河豚鱼出售。市场管理者也并不深管,嘴上说不让卖了不让卖了,但事后商家还继续卖。
说到鱼冻大家就知道是北方菜,因为自然的寒冷,让含胶原蛋白高的肉皮呀,各种鱼呀,在吃不完时候肯定会自然凝结。由于冻体劲道软弹,滋味儿悠长,是佐餐下酒的美味!
与其他很多地方用一般常见的鱼肉做鱼冻不同,而我们这里却是用河豚鱼做鱼冻。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我们深爱它的美味!
河豚鱼平时很少有卖的,一是有剧毒,不会做的会吃死人;二是过去用它做冻便宜好吃,是春节期间待客稀罕吃食,大家喜欢,所以只有腊月才好买到。
没有吃过河豚鱼的有两种说法,一是人间至味,所以冒死吃河豚,古今中外好此物者不乏其人,古有苏东坡,今有日韩人;二是剧毒食品,拒而远之。小时候看大人做它的时候,又是扒皮又是发泡,觉得它很费事。吃它的时候就觉得它的肉不像是鱼肉倒象是驴肉,吃到嘴里才体会到弹性十足,滋味儿浓厚,非同一般!
到后来,吃到养殖的鲜活的河豚鱼,品尝了刺身,红烧,清炖,浓汤之后,才真正品到了河豚的真味,深感过去的吃法真是糟蹋好东西了!
不管怎样,腊头鱼冻的妙处还让我常常想起。
以上这些吃食,有些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粗笨食物,却是平常百姓的喜爱之食。我之回忆,不是了慰难解之馋,就是想留个念想。
我常想,如果我们每天都不思过往,那日子还不像清汤寡水一样,岂不没了回味,没了意思?!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中国人干事情应该说是保守型的,唯有在吃上既尊重传统又充满了创新精神。从古至今无不如此。就连我们的孔圣人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食材空前地丰富,以至于民间“高人”更是变着法的“瞎鼓捣”,换着花样的“瞎吃”,从而也产生了很多奇葩的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