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丁香花开】父亲(散文)

精品 【丁香·丁香花开】父亲(散文)


作者:生命如歌 秀才,204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26发表时间:2020-07-12 13:50:06

在许多人眼里,我也算个文人。单位工作数十载多半负责文书工作,大大小小的文稿起草了不少。业余时间舞文弄墨,小有收获,常有文字见诸于报端。然而,我却始终没能用自己手中的笔为父亲写点什么。每每想动笔,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搁浅,就是因为绞尽脑汁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下笔处而作罢。这竟成了萦绕在我心中的一大憾事,也成了我心中隐隐的痛。
   有一次收拾书橱,不经意间从书中掉落出几张老旧照片,有几张正是父母亲的。由于时间存放过久,相纸已经泛黄甚至有些许发霉。特别是有几处由于和书页粘连,相纸已经脱落,导致父母亲照片上的相貌已经有些走样,不得不找人利用电脑软件进行修复。六、七十年代,受生活条件限制,能照张照片,也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仅存的几张照片却又遭遇此窘境。由此想到,照片保存受条件制约因素颇多,只有留下点文字,或许是最可靠最能长久保存的记忆吧。
   既然有了这种想法,就十分操心看有没有什么好的契机,能帮助我了却这一心愿。
   还别说,事有凑巧这句话真不是只能从书本上看到,不经意间,在现实生活中就会成为事实。
   前段时间,因为参与了苏氏族谱的修撰工作,利用回老家的机会,与同族人多了些交流,认识了一些平时很少谋面的族人。其中,有一位衣着整洁、精神矍铄的老人,按辈分论起来我应该叫爷爷,得知曾在市里财政部门工作数十年,现已退休。由于他少小离家,那时我还年幼,所以之前素未谋面,并不相识。可交谈间当别人介绍起我父亲的名字时,老人家话语马上多了起来,与眼前的我似乎竟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
   原来,这都是因为父亲的缘故。这便让我刻意的留意起老人,想从这位老人抑或其他人口里多搜索些父亲的故事,也好丰富我对父亲的了解,为我的写作提供些帮助。原来,尽管论辈分老人应该是父亲叔叔辈,可据老人讲,他在会计方面的功夫多是师承于父亲,并又列举了几个人,说也是父亲一手调教出来的。这些人中,有的名字小时候我也曾听父亲提起过,有些还见过一两面。老人对父亲的为人和学识赞不绝口。他说父亲有两手功夫远近闻名: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打得一手好算盘。
   说到这一点,不禁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经历过的事。大概是70年代初,我才上小学。每逢月底,我放学回家,常常见到家里家外挤满了人。有的坐在炕上(那时农村全是自己用泥土和砖块垒砌的土炕),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站在地上,还有的干脆把裤子一提蹲到墙角,许多时候往往从家里排到了院里。那时候,生产队里实行记工评分、日清月结、年终结算的劳动分配办法,这些或坐、或站、或蹲的男女老少手里都拿着个小本本,记得密密麻麻的,他们是来与担任生产队会计的父亲核对当月的出勤天数和每天的做工情况。到半年和年终时节这种场面更是热闹。每当这时,正在帮着端茶倒水忙的不亦乐乎的母亲,不用我开口,就会主动对我说:“孩儿,你放好书包先出去玩会儿,可别跑远啊”。我立刻高兴地应声而去。以至于后来我竟盼望着月底的这几天快快到来,因为我可以不用自己找任何理由而尽情地享受这额外多出来的玩耍时间。
   在这些人中,也有跟着父亲学习会计的生产队里的年轻人。那时候,打算盘是每个会计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对于初学的年轻人,不论学的快慢、好坏,父亲总是以很大的耐心耳贴耳地说,手把手地教。对那些其他生产队里专门派来请教、问询的,父亲也不分亲疏、一视同仁、悉心指教。每逢年底,大队里的会计忙不过来,请父亲去帮忙,父亲往往毫不犹豫,即使放下手头的活也要先去帮别人。而由此落下的活计,只好夜深人静时在自己家里点着煤油灯去完成。多少次,我半夜醒来时,总会看到父亲戴着眼镜猫着腰在灯下对账的身影。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深刻:“张口容易合口难,谁没点难处,能帮就帮,总是有好处的。”这句话无疑成了我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乐于帮助别人的原始动力。父亲的耳濡目染,我早早将“三下五去二”“四下五去一”等珠算口诀熟记于心,对打算盘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小学珠算课上,我的成绩一直保持优秀,应该说与父亲的言传身教有着莫大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父亲的行为。
   说起父亲的毛笔字,很值得一提。父亲的毛笔字是如何练就的,父亲没有过多提起过,当年我也就没有多问。但那时候,说父亲的毛笔字差不多村里人家家都有,确实不夸张。每年的春联书写自不必说,我家不大的窑洞变成了不用花钱交易的春联集市。父亲的毛笔字,大楷、小楷皆能拿得出手,所以,一个近三千口人的不算小的村子里,无论那户人家,无论是地契、房证,也无论是买卖合同、调解协议,还是红白事记账、匾额题词等等,大多都要请父亲出面,父亲也总是不推不辞照单全收。时间一长,‘账房先生’成了村里人对父亲的别称。好些时候,不光写字费时费力不说,往往还要贴上墨水(那时多是用手工研墨)和纸张,我也常常充当起了一名义务研墨工。当时,我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算好,即便如此,父亲总是毫无怨言的去帮助村里的人。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与我而言,有着别样的体会。70年代的农村,生活还比较艰苦,在别人家,十二、三岁的孩子都已经成了家里家外的好帮手,担水、扫地、碾米、磨面的家务活全能干。而我记得到了十五岁时,到水井边挑一次水,父亲也非要亲自陪着,而且从深井里往上提水的事全由父亲包办。对别人的小声议论和投来的异样目光,我虽感到有点难为情,但我知道,这一切都因为我是家里的独苗的缘故,父亲宁愿自己多吃苦受累也不容我有丝毫闪失,我怎能不知父亲的良苦用心。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那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背影》一直被人们所称颂,也一直在感染着许许多多的人。其实,从朱自清笔下的父亲身上,我常常能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那还是在师范上学的时候,每隔半月二十天,父亲总要步行十几里路给我送一次干粮。那时候的干粮无非就是乡下常吃的酸菜窝头、葱花玉米面饼外加几小瓶自己腌制的萝卜咸菜。可我吃在嘴里却觉得格外香甜,格外惬意。因为,那都是父母亲从每月并不宽裕的口粮中省吃俭用硬抠出来的。时间一长,宿舍的同学和父亲也就混的熟了,时不时的也能尝尝父母亲的手艺。这事在同学间一时传为佳话。都说我摊上了一位好父亲。有一次,我送父亲到操场边,正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看着父亲一晃一晃,消瘦的身影慢慢消失在天地衔接处,我的心突然掠过了一丝不安。想起了刚刚学过的《背影》,就觉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和眼前自己的父亲何等的相似。
   父亲一生待人随和,乐于帮人,这也是父亲的主要性格。所以在生产队里,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和父亲靠近,有什么话都愿意和父亲说,让父亲帮着出个主意,想个办法。农村人喜欢饭时串门,于是,常常有人会端着饭碗来家里和父亲唠嗑拉家常。街坊邻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少不了拉父亲去帮忙,父亲总是有求必应。而我最佩服父亲的还是他的与人为善,遇事不计较,更别说记仇。这一点,从文革中发生的一件事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那是以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年代,各种乱象较多。有一次,时任生产小队长授意,让在队里担任会计兼保管的父亲将3斤芝麻私下拿给一个社员。尽管3斤芝麻在当时确实够得上一笔可观的集体财产,可在当时环境下,别小看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长,他把握着全队人的生杀大权,他的话可谓一言九鼎。向来随和不愿惹事的父亲也只能按照队长的意思去办。好在知晓的人并不多,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也就淡忘了。可后来突然有一天,有工作组找父亲调查了解此事,原来是有人将这件事情捅到了上边。那是凡事都要上纲上线的特殊时期,这事自然非同小可。最让人想不到的是,当时的生产队长为了明哲保身,竟然把责任全部推到了父亲身上。一时间,父亲成了始作俑者。面对工作组的询问,一向与世无争的父亲只好把委屈深深埋在心底,以虔诚的态度全力配合。于是小会说,大会讲,谈了现象谈本质,写了检查写保证,遭受了极不公正的待遇。母亲知道此事,气的直哭。即使如此,在后来的日常生活中,在家人面前,父亲也从未流露出半点悲苦和沮丧之情。
   后来也有不少人知道了内情,劝父亲向上面反映反映实际情况,还原事实真相。父亲却说:“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人受点委屈,有什么大不了的,生活总会好起来的。”是的,生活总会好起来的。父亲总是一贯地用他积极向上、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鼓舞着家里人,也影响着周边的人。这事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才得到了纠正,终于还事实真相于大白。记得接到通知的那一天,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这笑容中,我读出了父亲本来还是很看重自己的政治声誉的。
   父亲一生务农。父亲也有过短暂的工人经历。年轻的时候,凭着一手好算盘和扎实的会计基础,曾考取到了外地一家公司上班。可当时烽火连天、战事不断,为了自身安全,更为了照顾战乱中的父母(我的爷爷奶奶)生活,毅然返回到农村,做了一辈子农民。父亲是家庭观念极强的人,所以,尽管家里生活比较拮据,父母亲宁愿省吃俭用,勒紧裤带也要供我上学并时常鼓励我争取学业有成。这鼓励,对我的人生道路一直产生着影响。我知道,我今天能在学业和工作上小有所成,那成功之路无不是用父母亲的心血和汗水铺就而成的。
   父亲虽一生辛苦劳作、勤俭持家,终究也没给我留下什么丰厚的物质财富,仅有的也就是两间能遮风蔽日的窑洞。如今在乡下老家独自伫立,任凭风吹日晒,雨淋霜打。对此,我不仅毫无怨言,却心存感激。我感激父亲由此断了我不思进取,消沉堕落的念想,更绝了我养尊处优,坐享其成的后路。
   父亲留下的东西又很多很多。他的勤劳节俭、他的朴实谦逊、他的待人真诚、他的与人为善等等,都是留给我的一生取之不竭、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财富黄金钻石所不换!
   如果父亲在天有灵,我可以自豪的告慰父亲,托共产党的福,托社会主义优越制度的福,托美好新时代的福,父亲生前所期望的富足生活正在一步步实现。儿虽没有大富大贵,却也安逸祥和,虽没有高官厚禄,却也心安理得。
   愿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原创纯首发。)

共 39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父亲”是一个熟悉的字眼,是一个温暖的字眼。尘世中爱有很多种:亲情之爱、友谊之爱,还有爱情之爱。但谈到最伟大的,莫过于父爱和母爱。《父亲》这篇散文通过回忆儿时对父亲的记忆:父亲有两手绝活写的一手好毛笔字,打的一手好盘。待人随和,乐于帮人,勤俭持家,辛勤劳动,朴实谦逊、待人真诚、他的与人为善等等的描写和叙述,给我们树立了父亲普通又真实的形象。父亲的言行举止又影响了我的一生,是我取之不竭、受用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财富黄金钻石所不换。父爱和母爱,永远是我们做为社会个体感受到的最平凡最直接又最伟大的爱。父母亲健在的,希望我们每个人尽最大可能多关爱父母的健康,尽可能的去陪伴。好多时候,子欲养而亲不待。在老一辈父母亲身上,也有许多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我们得拾起来,传承发扬广大。很棒的一篇散文。结构严谨,人物形象描写细腻,情感真实。问好作者,祝文祺夏安。欢迎继续投稿支持。【丁香编辑:天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0072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天山        2020-07-12 13:53:15
  父爱如山,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父爱又是平凡而又真实的,是最纯洁最真挚的。文章结构严谨,情感真挚,描写细腻。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2 楼        文友:天山        2020-07-12 13:57:36
  岁月如歌老师写作文笔好,文字功底深厚。天诚恳邀请老师入驻丁香社团,和我们一起在丁香树下饮酒赏花共同进步。遥握敬酒问夏安。
幸福生活在不断奔跑中获得。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0-07-12 18:56:22
  父爱如山,默默付出。父辈的品行影响子孙后代,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谢谢老师赐稿丁香。感谢天上老师不辞辛苦,辛勤编辑,辛苦了!敬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 楼        文友:孙巨才        2020-07-12 22:48:59
  父爱如山,永远缅怀。
5 楼        文友:赵淑敏        2020-07-13 22:15:45
  老师您好,感谢赐稿丁香社团。作品略有改动,请您加我微信截屏您看。我微信号:13687637973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