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古盐道 呆井 关庙(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古盐道 呆井 关庙(随笔)


作者:黄金山 进士,8536.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31发表时间:2020-07-13 10:16:50

食盐是百姓生活的命脉。远古时的川东、云阳、利川建南一带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分布着天然盐井。生活在利川市一带的百姓,历来喜欢云阳盐,称阳盐。由于交通不便,路程遥远,盐的生产与贩运催生了与盐有关的道路。这些古道由盛产井盐的巴蜀地区出发,抵达湘鄂云贵的诸多城镇村落。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的川蜀山道上,成年累月的行走着肩挑食盐的“挑二”。
   由于利川团堡边境地势“深邃歧杂,人烟稀少,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之“深奥之区”(《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第一辑)。清朝中叶以来,不少农民靠到云阳奉节一带挑盐谋生,其中也有人从事贩卖“私盐”生意。他们从四川云阳一带用肩膀把盐挑到湖北利川境内各地进行交易,换取简单的衣食。他们所走的路逐渐形成一条沟通川东鄂西的商道,如今称为古盐道。
   具体在团堡镇境内,古盐道主要有两条:一是从经过柏阳坝、地堡滩到云阳;一条是翻越石板岭下施南(恩施)。挑盐的挑夫们一次都可以挑80---100斤食盐。力气最大的可以挑到120斤150斤,每天行走50----80里山路。每挑一次盐来回至少7天,有时出现意外耽误,还要10天以上。挑盐是当时最艰苦的事,但是人们为了吃盐,也只好在蜀道上拼命挣扎。但是那些挑食盐的“挑夫”们却非常活泼乐观,他们挑起百十斤担子,行走在山路上还唱响心中的期盼的山歌:“砍根桑木做扁担,挑担阳盐进利川,扁担扛起百家味,换个幺妹共枕眠。”从清道光年到民国三十年,我们团堡的挑盐挑夫中,最出名的人有张大毛、刘汉堂、冉真桃、唐鑫霸等,他们每次都能挑150斤大步行走半月不停。
   团堡的人们期盼何年何月不再挑盐,但是身边哪里有出盐的矿井呢?其实在团堡还是出现过有盐的矿井的。相传在嘉庆五年(1800年),大坝村的人在插秧时,突然发现一块田里的水带有浓厚的盐味,就报告给村保正,保正报告给乡长。经过官府考察,就开出一口大盐井,盐的质量高于云阳盐,人们大喜,认为从此人们呆在屋里就有好盐吃,于是把盐井取名为“呆井”。盐井划给保正管理,按最低价格卖给村里人。开始每斤盐只收1个铜毫子。“呆井出了盐,云阳断了钱。”呆井出好盐的消息传开,方圆百十里的人都来这里争买,几个盐商也来大量订购。于是价格也不断提高,开始从一个铜毫子一斤逐渐上升到一个银元一斤。村里人无力承担,就开始用各种手段争夺、偷抢,时常发生打架纠纷。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利川土桥的盐商熊某来到大坝呆井,开口就要用高价订购1万担盐,团堡的盐商不答应,大坝村民也极力反对,提出呆井的盐“不外流”的要求。双方争执达到白热化,就开始动用拳头,大坝的民众团结起来,将熊盐商打走。
   熊盐商吃了亏。当夜组织了100多人,手执梭镖和马刀,闯入大坝村,随意砍杀民众。大坝民众被迫用木棒、菜刀奋起反抗。团堡的盐商闻信,急忙也组织100多人操起火枪长矛来增援。从清晨打斗到中午,直搅得天昏地暗。双方均有较大伤亡,最后熊某力不能支,败退回去。以后的岁月里,依然不断在呆井边发生为吃盐的纠纷,挥拳动脚是经常的事情。人们开始埋怨:“老天不该生出这口盐井,惹得一方不安!”
   嘉庆二十五年夏天的一个中午,闷热到极点,天空浓云密布,顿时风起,闪电如鞭。突然一个轰天炸雷劈下,将盐井封闭无存。人们正惊慌失措间,又见到云雾间亮出一副彩色标语,写着:“为吃盐而不和气,马上关井收去!”从此呆井在不出盐,连水井也淡淡无味。人们又只好靠到远方挑盐来维持生计。
   经过呆井事件的变故,人们认识到加强各行业道德的重要。于是团堡的大商家和有识之士,都提出修建关帝庙,用义气来团结众人,化解矛盾纠纷。这个提议得到众人拥护,于是就开始筹办运行。关帝就是指三国时代的关羽。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为曹操在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走麦城被杀。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三国演义》尊其为蜀国“五虎上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早在此之前,大约是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年,团堡境内的黄泥坡乡场也就修有关庙。此关庙占地80亩,木石结构,一个大殿,供奉关公和周仓关平等像。此关帝庙设立戏楼,每逢五月十三(关公单刀赴会日)和六月二十三(关公生日),戏楼唱大戏,为关公祝贺,求保平安。
   清道光二年(1822年)秋,团堡集镇大商冉氏、覃氏和李氏捐资银子贰万两,其他姓氏捐资5000两,请福建来的圆通大师主持修庙,石匠木匠工匠均是从四川请来的高手。附近三十里的民众自愿出劳力。经过两年零1月的修建,一座占地180亩的堂皇巍峨的关帝庙建成。四周全是青色条石和耐火青砖堪成,内部木质粗大坚固,全属台梁式木架结构。有正殿、前后殿、东西配殿及山门,外面四角搬鳌头,雕梁画栋,翘角飞檐,极为壮观。面阔三大间,进深六层,总深长150米,宽25米。石柱立在形状如鼓的石墩上,大门也是光滑的大理石质料,上阴刻对联:“赤面赤心扶赤帝;青灯青史映青天。”进山门就看到高大的赤兔马昂首奋蹄,接住就是戏楼,高4米,宽8米。戏楼台下用青石板铺地,可容3000多人观看演出。
   正殿竖立关公神像,左右是周仓和关平。姿态威武,神采奕奕。内殿供立观音佛像,后殿为老君殿,供奉道教创始人老子。还有普陀风景。右边立十八罗汉,左边立刘备诸葛张飞的雕像和四大金刚。天井四个,内养乌龟,金鱼等。庭内种植花草,景色优美静谧。正殿廊柱上雕刻哼哈二将大像,怒目圆睁,面孔狰狞。其他壁上刻渔樵耕读图案。此关庙成为团堡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每月都有戏班子,评书艺人,和流动演出队表演。自从关庙修成,庙门前的水巷子也成了闹市,卖米的,卖茶叶的,卖香烟的,卖小菜的每天络绎不绝。从湖南迁移来的烧腊匠蓝氏还在巷子里开设了烧腊铺,卖米酒醪糟等,生意很是红火。
   关庙主要交寺庙长老管理,集市还成立护庙巡查队,每天巡逻。关庙建成,人心和顺,大小商客均以义气相待,有力的促进了集镇的发展和繁荣。有个年轻人偶然犯了一次扒窃,事后自觉到关帝神像前请罪,表示痛改前非,要兢兢业业干事,堂堂正正做人。看来关公的义气的确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共 272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黄老师的随笔《古盐道•呆井•关庙》是一篇很好的杂文。杂文突出了因利而殴斗产生纠纷,以“义气”为纲领团结众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题。通过故事表达了挑盐工的苦难和以此为养家糊口谋生的手段为铺垫,推出“呆井”主角上场。然后围绕呆井展开一系列的争斗,最后以传奇的手法“天”收回呆井的盐。但是,民心并没有因此而平静。因此,又引出有识之士建议修“关帝庙”来镇守一方,用“文化”统领“行为,”以“文明”启迪愚昧。于是,出现了人心和顺、商人以义气相待,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不仅如此,小偷小摸也因此自觉到关帝跟前自首,痛改前非,表示今后要“兢兢业业干事,堂堂正正做人。”达到了建关帝庙的目的。该杂文立意高,故事性强,时间的起因、发展、结果交代完整,行文如行云流水,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难以达到的。赞赏,推荐欣赏。【编辑:水墨砚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水墨砚儒        2020-07-13 10:21:12
  黄老师五十年笔耕不辍,耕文化、播种文明,是誉满全国的著名诗人。这篇杂文以朴实的语言、动人的故事,讲了一个遵守仁义道德的故事。问候作者,敬茶。
回复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13 12:23:46
  谢谢水墨先生!问好您勤奋务实的专家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13 12:23:10
  咱们是草根,不是诗人!是农人!谢谢水墨先生!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13 12:26:33
  呆井!在我镇大坝村,真实的故事!谢谢水墨先生!
活到老学到老
4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0-07-13 21:08:01
  老师满腹学问,我愧之不及,向老师学习了!好文佳作,期待精彩继续!问候老师!开心创作!
峥嵘岁月
回复4 楼        文友:黄金山        2020-07-14 07:18:52
  谢谢鼓励!问好您!开心就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