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小品三则(散文)
1.静坐
闲暇时,常一个人静坐。我喜欢坐在小区楼下物业管理处的沙发上喝茶,静下心来反思。
沙发的对面是一个小花圃,茂盛的树木花草欣欣向荣,四季常青。绿色的植物,常常能够令我心胸豁达。花圃上有几竿竹子,风一吹,便轻轻地摇摆起来。竹子真美,像窈窕少女的腰肢,又有翩翩君子的风度。因为四周无人,这个小花圃便成为我的私人花园,只供我一个人安静地欣赏。能够享有这般安静的时光,我是应该感到幸福了。
常常省思自己,可以获得灵魂的解脱和自由。
我对安静是情有独钟的,但是,真的一个人独处时,又往往觉得寂寞、孤独。不同的时候,我有着不同的心境,或许,年逾不惑的我,尚未成熟,尚难有静的定力。比如,长期持续地上班或参加社会交往之后,我便会变得肤浅许多,似乎在为别人工作,为别人而活着,找不到自己。而如果我长期练习书法,或者读书,则会有不同的心境。此时,每天的心情都很愉悦,与人交往也很乐观、开朗。浮躁与安静带给我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前者须避之,后者宜修之。
静坐可以回忆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而我则反省当下。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洒落在指间的悲欢离合,都只是暂时的。过去都已过去,未来还在未来。我只需要这一刻,安静,安全,因而安心。尘间的熙熙攘攘在小说家笔下被写得栩栩如生,一个又一个事物或现象,被诗人以上帝的姿态命名,散文则平实地反映、观照世间万物。相对于一个人喝茶,什么也不思考,或什么都思考来说,都属于喧嚣。静坐,须修到一种极端的静,远离一切事物,或者说,看空一切事物。而我只能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够极端地安静,如果是聚会,或上班,我总会戴上面具,惺惺作态,或假笑、或假装毫不在乎。静坐独处时,才能好好地安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2.沉默
人老实,且口才不佳、应变能力不够,因而有时被人调侃,我选择沉默不语。时间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
有一天聚餐,旁边一个人似乎看不起我:“吃,吃啊,东平,多吃些肉”。他为何要这样说我,我不清楚。如今这个社会,不缺吃的,叫人多吃肉,似乎并不太礼貌。况且,我要吃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哪轮到你来说三道四?但我选择沉默不语,他喊了我名字,我还是沉默不语,只管吃自己的饭,当他空气一样。如此,尴尬的就不是我,而是他了。沉默也是有力量的呵,我善于用沉默保持自己内心世界的和谐。
沉默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尘世浮躁,沉默有时可以保持心灵的安静。况且,古人云:“言多必失”。不说话有时比说话好。在一些人际交往的场合,由于我无法游刃有余地与人交往,因而往往选择沉默,或报以微笑,或点头示意,或倾听别人说话。我觉得这样的行为非常容易做到,而经常说话且给人好感,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因而,我倒不如不说,只听或看,只一个人琢磨或避开这纷扰的环境。
人多或热闹的环境,可以选择沉默。但是,如果两个人对坐,对方是客人而你是主人,就不能一直沉默了,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在“等”他离开。所以,必须常常递烟、敬茶,时不时说一两句话调和气氛。而这种客套的社会交往,哪怕是必要的,我也很难应付,因而也选择避开。
我沉默,因而我幸福。
3.读书
说实话,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一件挺烦的事。我不想太耗精力,比较喜欢懒洋洋的日子。什么也不想,就那样,呆呆地坐着,我也能打发一个下午。但是,我需要存在感,需要被认同。因此,我偶尔会读一读古书,写一写古诗词。
这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静下心来读书,是一件和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在碎片化阅读成风的网络时代,能够静下心来读完一整本书,更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我是逼着自己读的,逼久了,便渐渐有了一些兴趣。比如,读《古文观止》,便时常为作者的博学和字句的精彩击掌叫绝。
经常阅读,可以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人和事。近日忽然关注人性,关注仁爱精神。呵,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如今还剩下多少呢?更多人的为了名利、为了欲望变得自私自利,或嫉妒他人的成长,或贬低他人的长处。
有时,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抵不过政客的一句话。但是,读书的目的绝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读书明理,才能学会为人处世。我阅读的书籍太少了,远远不够啊,因此不能练达人情,世事洞明。
从今天开始,认真读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快乐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