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五谷之趣——豆子(散文)
花园里的葡萄架下,前段时间丢下的几粒豆种,盛夏之际,竟然枝叶繁茂,几挂豆荚,毛茸茸,绿油油,相拥成趣。
有一句谚语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言语中带着几分对耕种的期盼,又有一丝对生命力的赞美——瓜豆之物,草木之属,然对生命的要求却可以如此地随意?!
记得曾教过孩子读《诗经》里的句子:“蓺之荏菽,荏菽旆旆。”——《诗经·生民》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诗经·采菽》
旧时的豆,在五谷之中称“菽”。司马迁在《史记·卷二十七》中写道:“铺至下铺,为菽。”由此可见轩辕黄帝时已种菽,至今逾五千年之久。
豆类在我国,种类繁多,四季盛产。如大豆、红豆、黑豆、绿豆、雪豆、豌豆、胡豆……大江南北,均有种植。豆是中国本土之物,算原著民。
故乡产一种大豆,成熟前连皮带豆一起炒吃,是下饭的上品。其春天下种,藤条修长,沿田埂土坎蔓生,附草叶树丛攀援,花微紫,豆生毛。秋来豆荚肥厚饱满,长约三寸有余,几根凑成一串,形似龙爪,故乡人因其形,取名“龙爪豆”。
白露节后,摘下来,用沸水煮过,再去皮,清水泡一两日,捞起滤去水分。斜刀切细,配嫩椒或泡椒,加两三片老姜,一起混炒,酸辣豆香,就着一碗稀饭,能让人吃出满头大汗来。
二三十年前最思红豆。儿时不知红豆是何物,因少年读过“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恐是那时略懂人世,想着能获几粒红豆,送给心中的“林妹妹”,一定会展蹙眉、动芳心。于是对于相思一词就颇有些在意了,所以便念念不忘红豆之物。
几年前孩子的外公在小区后面的绿化带开辟了一块荒地,春来种下一些小豆,叶灰绿,形杏圆。初秋摘来,剥青皮后见红润光亮的外衣,中间一条白线,晶莹剔透,形如绿豆。晒干后,豆皮由淡红转深红,质坚硬,可贮藏一二年。于是手抓一把红豆,再细观其形,除皮红外,却不见有何异样。于是展手开来,见豆从指缝中滑去,犹如流水之于光阴,再回味过去年少滋味,那相思与期盼却烟消云散了。
只是遗憾,此生至今还未见过黑豆的种植,不知其叶、其茎是何色,何形。只记得看过潘长江与黄宏演的抗战电影《举起手来》,那头毛驴吃过主人给的黑豆后,臭屁连连,“卟卟”几声,居然能把一日本士兵给熏翻过去。每每看到此处,总是大笑不止,甚至泪奔。
一直不明白吃了豆子,为何总爱放屁。后来读一本书上讲,豆子含一种不饱和的糖类,进入消化道可产生浊气,于是便排泄出来,形成屁。记得儿时一同学取笑众人,便问:“一颗豆子一个屁,五颗豆子几个屁?十颗豆子几个屁?十五颗豆子几个屁……一直计算下去,直到一百。”好一阵,大家计算出来,于是那同学指众人大笑:“跟屁虫,数屁虫,哈哈哈!”众人一脸懵然,方知上当。
然故乡多种黄豆,春末种,夏生长,秋冬收。黄豆,又名大豆,华夏自古便有种大豆的详细记载。《齐民要术》上载:“崔寔曰:‘正月可种豍豆。二月可种大豆。’又曰:‘三月,昏,参夕,杏花盛,桑椹赤,可种大豆,谓之上时。四月,时雨降,可种大、小豆。美田欲稀,薄田欲稠。’”
曾记儿时春末,山川葱郁,麦秋黍绿,雨后土地溽湿,婆婆便带铁锹,携豆种,沿田埂荒坡而走,寻空地或庄稼空隙的角落,铁锹掏窝,丢下三五粒豆种,不几日,当见几根青苗。其初两片豆瓣,再一二叶,上附绒毛;茎笔直,黄白如玉,三五日,由黄而青。
夏来黄豆猛长,主茎一根,上分枝,枝上缀叶,呈大树状。夏初始花,四片花瓣,外白内紫,含笑似童颜。花落结豆荚,形扁平,似缺月,毛茸茸,一串串,如小猴攀树,作嬉戏之乐。及至豆荚饱满,摘下来,加盐与辣椒,混清水一起煮,待豆软时取出,滤水,装盘。蓉城之夏,盛行“夜啤酒”、“冷淡杯”,三五好友,几盘煮毛豆,半箱啤酒,天南地北,海阔天空,能“吹”出不一样的风景来。
黄豆成熟,当在秋末冬初。霜降前后,山村稻收麦种,苇花渐红。去土地角落,田埂沟边,连根带茎拔出豆苗,担于房檐之下。趁某日暖阳抚地,取豆苗平铺于院坝中,用木棍或连枷敲打,但听“啪啪”声响,一粒粒如黄珠宝玉的豆子,纷纷滚出地面。
成熟的黄豆,金黄浑圆,落地蹦跳滚动,如小孩子调皮的活泼之状。旧时故乡人骂调皮的小孩,多以“豆子鬼”称呼。曾读家乡作家李正熟老师的《资水河幽梦》,有一段写得特形象而精彩——
“趁守花生的小女子不敢回头,抢入地里拔蔸花生跳将入水速回。待软土细石落水,已是我辈上岸时,娇声叱骂‘豆子鬼,豆子鬼’。怎奈何我‘豆子鬼’虽小却颗数多,且还嘻闹。”一时间便把人拉入童年的美好回忆中。
收获黄豆,当思一种美食。黄豆磨成豆浆,煮沸,点上酸水或碱水,可成豆腐。旧时春节,最喜欢看婆婆爷爷点的那一箱豆腐,洁白如雪,清香诱人。而对年味的向往,也在豆腐的香气中渐渐走近。
母亲喜欢把豆腐切成块,在油锅中烙成金黄的两面。再切葱段、蒜苗或芹菜,加自家酿的豆瓣,混炒均匀,再加水焖一小会,起锅时勾水欠,于是一阵浓香扑鼻。捻一块送入嘴里,趁热吃,焦香绵软,入口顺滑,当可算年味里最炽热的美食。
豆腐味美,食知其源——美食都是在汗水之中生长出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故做人当思之。
(2020年7月15日于金犀庭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