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五谷之趣——稻谷(散文)
稻谷是对大米和小米植物的统称。古时称稻,即为水稻;谷是有芒子实的总称。谷子,旧时称稷、粟,亦称粱,皆五谷之一。故乡蓉城乡下称未成熟的稻谷为秧,成熟的籽为谷,脱皮后称米,蜀中大多如此称谓。
《史记·夏本纪》上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由此可知,中国种水稻的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十七世纪,以至更久。
旧时有“南稻北麦”之说。华夏地大物博,地域气候相差甚远,南方温润多水,故多种水稻;北方干而寒冷,适于小麦生长,故多植小麦。
曾记二十几年前求学,同窗多来自五湖四海。有一北方同学,从未吃过大米,见其白而有光润,一股清香,一顿竟吃两三碗。春节放假,衣物书本一概不带,仅购二十斤大米,喜笑颜开归家,意为家人尝新。然蜀中物产丰富,天府之国,既可生麦,亦能种稻。
旧年朋友从北方寄一小袋大米,谓之“五常”,颇为好奇。后查资料:“五常大米,黑龙江五常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成熟期产区昼夜温差大,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五常大米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于是方知,稻谷南北均产,北方更为珍稀,故自惭见识浅薄,不知其事!
故乡处蓉城之北,山丘相望,河流纵横,四季分明,适宜水稻生长。春分前后,山村溪桥柳细,桃谢李飞,菜花渐盛,农人初忙。于是集市买稻种,菜园理种棚。先取谷种,去空壳,净杂质,再盛清水,置谷种于水中,浸泡一二日。门前菜园向阳处平厢垒土,呈方形状。厢中铺草灰农肥于前,垫细土于后,浇春水二三担,浸透。取浸泡的谷种,均匀布于厢中,再铺细土,上盖薄膜,以防春寒谷粒受冻。
三五日,谷粒破壳吐叶,长约一寸,黄绿似针尖,一日开叶,三日分叉。几日暖阳,秧苗由黄而绿,长至三寸有余,便可移栽。
村口小河边向阳的水田,先去杂草,翻泥土,阳光下晒几日,雨后初晴,掏泥成垄,再筑堤。取厢绳作尺,划整为零,厢宽一米见方,长依水田形状,用扁担抹平淤泥,再均匀施肥,浅水浸泡,如此二三次。待淤泥硬皮,便取秧苗,连根带土,食指与拇指取苗,再轻轻压入泥中。半日或一日,只见秧田绿意点点,疏密均匀,行排有序。
儿时曾听父亲讲过,只要无雨,小秧一日稳根,三日返青。其余便交由日常管理——白日放水,夜间蓄温;晴天除草去虫,雨后垒垄施肥……一月两月,秧苗分蘖,初一二枝,后成绿荫,于是秧田一片青绿。
夏初时节,蜀中地热渐起,万物并莠。最忙唯农人,披星戴月,以天地为画布,锄犁为彩笔。早收如渲染,晚种似工笔,挥汗如泼墨,点染山村,浓淡相宜。
乡下农忙,快乐与汗水相伴,收获与希望同随。
山弯田野,收菜籽,除乱草,筑田埂,清沟渠,引水浇灌。犁初耕,耙细平,于是水田,一碧绿水,当闻布谷啼鸣。
犹记得春末夏初时节,父亲整田,母亲拔苗。插秧时厢绳作界,步幅为尺,左手握苗,右手插秧,疏密全由步幅决定。最喜弟弟,取一秧盆,放入水田,其上满装秧苗,一手推盆,一手分苗。有时调皮,用力过猛,盆翻人倒,满脸满身全是泥土,如泥人之状。半日起身,先拭脸上泥水,再望父母,带笑而泣。父母见状,一边责骂,一面“哈哈”大笑。
及至夕阳西下,山弯炊烟袅袅,水映彩霞,秧苗行排齐整,水田一片青绿。于是伴暮色,闻蛙声,嬉笑归家,晚饭时全家围坐,常听父母讲桑麻之道,盼风调雨顺,以期秋来五谷丰盈。
蜀中旧时乡俗最重插秧,曾读《郫县志·风俗》上载:“时值春深,绿暗红稀,流澌渐活,土膏乍酥,简车竞响,缫声隔林,布谷交啼,子规在树。田畔水鸣,浮浮碧陇,黄花涨天,遥闻袅袅纤歌,发于桤弯柳曲间。味其语意,大都设为男女相赠答之词。其歌必以‘石榴花’叶,盖即此以起兴也。清音婉转,听者怡神。凡插秧者必终日恒饮,方能入水。”故劳动也是一场娱乐,蜀人休闲之情久矣。
夏日炎炎,蝉噪一片,水田秧苗正盛。阳光下,水汽升腾,沿田埂而走,只觉热气逼人,由腿到身,恰似蒸煮一般。犹见水流,“汩汩”如秧苗抽穗之声。
山村夏夜,朗月星稀,山弯虫鸣不息,蛙鼓阵阵,轻风之中,当闻一阵稻花香气。
犹记得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至今羡慕古人——多么惬意的享受!眼有明月;耳有蝉鸣、蛙声;鼻息之间,有五谷之味,即使一人漫步于黄沙道中,便也不会孤独了罢。
几阵秋雨,谷粒渐满,由青而黄,稻穗低垂,谦恭如君子之状。想起儿时爷爷讲稻谷与稗子的区别:“饱满的谷子总是把身子压得很低,中空无籽的稗子却张牙舞爪。”所以入稻田,一眼便可见谁是稻谷,谁是稗子。
收割稻谷,当在白露前后。清晨山村,轻风白雾,禾尖坠露,阳光下晶莹闪烁。母亲割稻子,弯腰躬背,一起一伏,一畦稻子,全倒于地;父亲拌谷子,高举稻把过头,谓之“雪花盖顶”;再绕身半圈,谓之“黄龙盘腰”,但听“啪啪”之声,谷粒脱落,飞奔乱窜。半日时间,只见父母满身稻草,灰头土脸,一畦稻田,便仅剩下残禾土堆。
谷子去壳,便是大米。新磨的大米,圆润光滑,洁白晶莹,如珍珠般。百姓人家一日三餐,哪能舍离?若遇丰年,倘有余粮,母亲便于大锅中煮成米饭,过滤米汤,趁热加入酒曲,再盛装于土坛之中,密封存放。七八日后,开坛一闻,当有一股酒的甜香,故乡人因其味道,取名“甜酒”。记得儿时冬天,天寒地冻之时,母亲烧开水,取甜酒放入其中,再添红糖,煮成甜汤,喝一口,顿感全身暖意直流。
婆婆说,新收谷子,磨成新米,当先祭天地。
于是念及稻谷之德——五谷之首,生于天地,以飨生灵。春种、夏长、秋收,汗水浇灌而成。其青而直,满而曲,胸中自有一片纯净!
2020年7月7日于金犀庭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