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鹿角山川秀美(散文) ——魅力鹿角之一
我不是鹿角人,但我想夸夸鹿角,不为别的,实在是这地方太不一般了,历史厚重,人也了不起。我想从地域、历史和人文三个方面来谈谈对鹿角的观感。人们夸一个地方的时候,总是爱用“人杰地灵”四个字来形容,我不想用这几个字,但是,当你读完我这篇文章时,你或者就认同用这几个字赞美鹿角了。
一、鹿角
鹿角在哪里?它的地域在岳阳县城之西。
打开岳阳县地图,我们可以看到,鹿角北起新墙河入湖口,也就是破岚口、八马咀一带,南至黄沙街镇的下荷塘湖(俗称费家河)北岸,西边是浩瀚的东洞庭湖,东边止于岳汨路。
这是一块广阔的丘陵地带,一条条冈丘纵横交错,野马一般奔腾着,冈丘之间是一垅垅水田,蛟龙一般静卧着。冈丘上杂生着槠樟杉松和茅柴,冈丘上还开垦出许多旱地,旱地种植着棉花红薯油菜,水田里种植着稻谷。整体来说,这块丘陵地带多为砂质砂砾红土,万石湖水系和费家河水系为溪谷冲积平原,潮砂土堆积较厚,土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呈偏酸性,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从破岚口到下荷塘湖,沿湖一带还分布着众多的湖汊,这些湖汊在古时候都是连接洞庭湖的,直到近七十年,人们在改造河山的运动中,用一条条长堤截断了它们和洞庭湖的联系,使它们变为了内湖。这些湖汊,自北往南有大毛家湖、陶家湖、万石湖、黄茅湖、杨幺湖、白沙湖、铜盘湖等等。
简单地说,岳汨公路以西为新墙河、费家河所夹的这块地域就是鹿角。这是广义上的鹿角,它包含了今天中洲乡一部分土地,东宽西窄,南高北缓,山丘夹湖汊沿湖北走,冲?如叶脉遍地漫流。狭义上的鹿角,仅指鹿角古镇。古镇初成于唐五代,兴盛于明清,历来有“小汉口”之称,更有鱼米之乡美誉,很有点历史沧桑。民清时期,一条5里长狭窄街道贯通其境,从罗家咀至下街头,中有正街、外街、河街。这里的街道由青石板铺路,平整光滑,浩然楼、东岳庵、洞庭庙、洞庭庙、道姑岭、天灯岭等名胜散缀其间,山因水而险,水因山更阔,景物相依,释道并立,秋水长天,融为一色。
我要写的鹿角却是广义上的鹿角地区。
二、地名缘由
“鹿角”这地名缘何而来?
鹿角原名能角港,也叫鹿角港,地处洞庭湖东岸,一山临湖突出,状如鹿角,因此得名。
唐贞元十九年(803年),大文豪韩愈贬官岭南连州阳山令,乘船过洞庭湖,途经此地,远望一山嘴突入湖心,状如公鹿之角,便脱口而出:“此鹿角也。”于是,鹿角便成了这里的地名,代替了过去“能角港”的叫法。
韩愈过洞庭湖,还留下《洞庭湖阻风赠张十一署?时自阳山徙掾江陵》诗一首,诗曰:
十月阴气盛,北风无时休。
苍茫洞庭岸,与子维双舟。
雾雨晦争泄,波涛怒相投。
犬鸡断四听,粮绝谁与谋。
相去不容步,险如碍山丘。
清谈可以饱,梦想接无由。
男女喧左右,饥啼但啾啾。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
能令暂开霁,过是吾无求。
唐代诗人元稹有《鹿角镇》诗:
去年湖水满,此地覆行舟。
万怪吹高浪,千人死乱流。
谁能问帝子,何事宠阳侯。
渐恐鲸鲵大,波涛及九州。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冬,十月,高季昌遣其将倪可福会楚将秦彦晖攻朗州,雷彦恭遣使乞降于淮南,且告急。弘农王遣将泠业将水军屯平江,李饶将步骑屯浏阳以救之,楚王殷遣岳州刺史许德勋将兵拒之。泠业进屯朗口,德勋使善游者五十人,以木枝叶覆其首,持长刀浮江而下,夜犯其营,且举火,业军中惊扰。德以大军进击,大破之,追至鹿角镇,擒业;又破浏阳寨,擒李饶;掠上高、唐年而归。斩业、饶于长沙市。
由此可见,还在唐五代时期,就有了“鹿角”这个地名。
清顾祖禹《方舆纪要》卷77记载:巴陵县鹿角镇“以山为名”。顾祖禹是一位地理学家,其著述极为严谨,他的考证颇为可信。
站在鹿角西望,往右是浩浩汤汤的东洞庭湖,往左是连接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的盲肠??湘江,湘江对岸就是团湖洲,冬春两季,湖底尽裸,青草铺地,但见湘江蜿蜒北走;夏秋两季,湖水平岸,黄汤滔天,遥看洞庭湖雄阔无边。可见,从水道意义上说,鹿角就是咽喉要道了。
明成化年间,皇朝在鹿角设巡检司及驿站。清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曾由巴陵县派主簿常驻鹿角,史籍有“巴陵分县”之说。清咸丰六年(1856年)在此设厘金分局以加强税费征管。近年出土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所立“鹿角分县示禁”石碑,此碑石为岳阳市境发现的最早古代市场管理实物资料。
民国十八年,设鹿角镇,民国二十七年鹿角镇改为忠信乡。
三、忠信
大家知道,鹿角地区有个村名叫忠信村,忠信这个地名是什么时候开始叫响的呢?它的意思是什么呢?现在,人们只知道有个忠信村,还曾有个忠信高等小学,对于它的由来,知之者甚少。
通过研读鹿角人吴敏树文集,我们发现“忠信”这个名词来源于“忠信团”。原来,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穷人跟着太平军造反,杀官员,劫财富,地方大乱,政府要求地方绅士组织自救,鹿角地区的绅士便组织了一个“忠信团”,设局在洞天观。
“忠信”的意思是忠诚信实。《易?乾》:君子进德?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1855年,吴敏树写下《示忠信团诸友人(序)》,序文曰:壬子冬,贼陷郡,近里有晏姓者聚众应之,旋以败散,而匪党自此滋矣。甲寅春,贼复自下路上犯,则数十辈持械行劫,遍于县中。其冬,贼退。官令乡士各立团保,余不得避,乃与同里十余人设局洞天道观,稍清理二三两都之为匪者。先后录二十人,付官行法,余皆惩责教戒而释之。今年正月,武汉复被贼闯陷,分据崇阳通城郡。警日至,余遂欲里人户操御贼,而人犹疑之。作诗二章示同事诸君,乙卯二月初五日。
吴敏树态度很明确,他是痛恨太平军造反祸乱地方的。序文里说的“贼”即指太平军,“匪党”即指跟着太平军造反的穷人,“晏姓者”即指八仙桥晏家大屋的晏仲武,他当时是太平军在岳阳的内应,起兵造反后战死。
洞天观即洞天道观,吴敏树和十几个鹿角绅士在洞天观设局忠信团,负责组织民众防御太平军对地方的骚乱,为此,他写下《握图扼其吭》和《粤寇入我境》二首诗给诸位同仁,鼓励乡民组织起来,共同组织忠信团,抵御太平军的骚乱。
由此,洞天观就有了另一个名词??忠信。
洞天观是什么时候变成学校的呢?有人考证,该观办校始于1912年。当时,西学东渐,开创了新学取代私塾教育时代。进步人士何云槎联合地方绅士,发起组织新学教育。没有校舍,就把洞天观里的尼姑道士通通赶走,占观办校,1914年正式开学,开设国文、数学、生物、体育、美术等全新课程。洞天观学校正式取名忠信高等小学,是岳阳县第二个新式学校,尔后又叫鹿角中心小学。洞天观毁于文革,2001年,鹿角镇决定重建洞天观小学,2002年,新建的洞天观小学正式开学,取名“洞天观校”。
忠信高等小学自创办之日起,培养了一大批民国精英人士,如黄埔三杰之一的贺衷寒,国军少将张南洲、贺醒汉,中华书局编辑、国立商学院和济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兼《中央日报》社长刘丙藜先生,著名医学家、微生物学家潘光廷先生,经济学教授李颖吾,高级农学专家曾继贤,地质专家何友三,红军军长刘士奇,中共烈士潘光第、潘光闾、李权之,香港知名电影摄影张绍裘等人,都是该校早期毕业生。创办之初,洞天观校教员有胥敬轩、周士铨、李剑初等,早期学员不足百人。
现在,“忠信”成为了一个地名,洞天观所在的村叫做忠信村,鹿角曾叫过忠信乡。
四、凌云塔
从鹿角古镇沿湖往南走十几里的样子,就可以看见凌云塔。
凌云塔修建在费家河与洞庭湖交汇的那只山咀上,以至那只山咀如今改叫宝塔咀了。现在,凌云塔在中洲乡境内,但是,严格地说,它在鹿角地域内。
说到凌云塔,就不得不说何锦云,因为这座塔就是何锦云和吴敏树倡修的,他们也是主要捐资人。
何锦云何许人也?何锦云不是鹿角人,而是黄沙街镇上荷塘湖坪桥河人氏,和鹿角地区晚清吴敏树是同时代人,而且,吴敏树就是何锦云的妹夫。
何锦云是坪桥河巨富,他在47岁的时候,外出做官10年,先后做过长沙县训导,福建省候补通判,顺昌、福鼎两县知县,石码、兴粮两县通判。为官10年,把一个清官做到了家。
何锦云判案不在衙门,他把办公地点搬到榕树下,老百姓围圈站着,极其透明和阳光!他在福建做官时,外患日亟,他积极训练义军抵御洋鬼子。他为官清廉,生活俭朴,经常深入农村了解民情,治官事如家事。在顺昌担任知县时,老百姓家门都悬挂写有“官清民乐”的灯笼为他庆生,以示敬意。他在福建为官10年,地方士民建生祠祭祀,联名绣赠“万民伞”以示眷念。
58岁那年,何锦云两袖清风回到老家坪桥河,将巨额家产捐出来办理公益事业,修建坪桥河石板路,设义仓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设义学公田千亩,以帮助贫苦子弟入学。重修坪桥庙,纪念死守睢阳的唐代名将。修建几处茶亭,添置茶亭田产,提供行人休息和茶水方便。做官前与鹿角人吴士迈在鹿角创办敦善堂,捐资二千两银子,打造救生船二十六只,解救遇难船民。在?山、月山、石城山、舵杆洲等处设立灯塔。
凌云塔是道光4年(1824)修建的。凌云塔七级八角中空,高32.4米,占地52平方米,是湖南最大仿木结构楼阁式石塔之一。台基高1.56米,须弥座式。塔身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每层飞檐起翘,翘首多饰卷云、凤鸟、瑞头兽,层层各异,每层檐角原挂有铜质风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
沿凌云塔正南石阶而上,有一拱卷形石门,进深达1.65米,外圆内方。入室,约有5米见方开间,素雅平整,石气森森。过去,许多渔民常在这里把盏喜酌,烧酒烹鱼。塔内每层有10级石梯,可盘旋而上。塔愈高,空间愈小,塔壁也愈薄。
七楼北壁内嵌一神龛,龛长0.56米,宽0.32米,龛内为一浮雕石像,其左手平托一元宝于胸前,右手高擎着一支朱笔,笔尖正对着龛楣上一刻有“文光射斗”四字扇形石匾,足踏腾龙,不知为何许人物。内顶中心处,绘有道教“太极图”。
何锦云为什么要修建凌云塔?一是作为洞庭湖上过往船只航标,二是登临揽胜,把酒临风。民间还有传说,说它有镇湖妖、平风息浪之功能。
现在,凌云塔已经成为湖南省重点保护的文物。
五、传统地名
打开鹿角地区卫星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屋场名,如吴伏一、曾美二、彭福四、刘仲七、贺耕九、徐文昌、杨宗太、李应宗、黄锡年、张文伯、张明世等等。这些屋场名字其实就是他们始迁祖人名,历史上,在明初朱洪武时代,曾经有过“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说法。读现在的族谱,我们发现,不但是鹿角地区,就是我们岳阳县,百分之九十的人,其先祖都是从江西迁过来的,其始迁祖名字往往就成为了屋场名。
你现在如果开车到鹿角跑几圈,就会发现这里具有浓郁的宗祠文化气息,牛皋岭上,就有具备国际建筑水准的罗氏宗祠,它建筑规模庞大,雕梁画栋,典雅古朴,端庄方正,庭训谆谆,联语意深。东庄村福四文化广场,临水而建,杨柳青青,功能全备,一垛长墙载着古诗遗韵,彰显了这个屋场的文化底蕴。贺耕九文化广场建在贺耕九龟山之上,一幢庞大的四水归池四合院建在广场之北,有宗祠祭祀,有公益活动,还有一代闻人贺衷寒生平陈列馆。再来到吴敏树文化小镇吴伏一,我们可以看到吴敏树大道、吴敏树墓以及听雨楼遗址和南屏禅院遗址。穿越百年,仿佛看到吴敏树在溪边垂钓,去楼上听雨,卧书塾酌酒,坐禅院读书;仿佛看到吴敏树在和僧人戏语,看老农刈稻,与西垣狂癫,听?运倾诉。
除开这些真实的地名,鹿角还有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地名,与杨幺遗迹的相关地名全属于这类,除此,还有道姑岭、洞庭庙、绣墩岭、九马咀等等。
下面,我们就来转述相关这四个地名的传说故事。
道姑岭在鹿角古镇中间,原名道观岭,建在山岭陡坡上。从道姑岭下湖边码头,每逢天雨,道路泥泞,行走困难。传说在清嘉庆年间,一道姑以慈悲之心,决意改造这段鹿角古镇要道,修一溜石级台阶,方便世人。于是,道姑披蓑戴笠,趿芒鞋,持破钵,四面叫化。经过几十年努力,道姑终于募到白银千两,建成72级丈余宽的石砌台阶,两旁凿有排水沟,两端入口雕立石狮。女道死时72岁,与台阶数对应,后人遂将道观岭名改为“道姑岭”,以纪念这位籍籍无名道姑。道姑岭从此声名遐迩,成为鹿角古镇标志性建筑之一。可惜的是这一溜石级毁于50年前,代替它的是一段毫无感情的水泥路。
洞庭庙供奉的神明为书生柳毅。
传说柳毅系苏州书生,赴京赶考,回程中遇到洞庭君三公主牧羊,一番交谈,得知龙女三公主受尽夫君欺凌,他代龙女传书洞庭君有功,三公主被救出后,龙王将女儿许配给柳毅,并令其镇守八百里洞庭。
鹿角人为祈求风调雨顺,庇佑湖岸苍生,特在鹿角建庙供奉洞庭王爷,故名洞庭庙。历史上多次重建洞庭庙,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同治六年的重建。
洞庭庙庙址在今6901仓库码头东侧,建筑面积达一万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座殿,中有天井三千平方米,廊宽丈余,并建有戏台一座。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壮观。
日军侵华时,洞庭庙被日机炸毁。1945年日本投降后,鹿角民众合力重建,历时两年峻工。修复后的洞庭庙繁华如初,四季香火不断。1950年,县政府下令拆除洞庭庙。
绣墩岭位于岳武嘴绣花墩屋,这里因长年累月经受洞庭湖水冲涮,形成9个大小不等的土墩。传说清朝年间,当地一叶姓员外养有一女名文英,长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且从小天姿聪慧,特别擅长刺绣。阳春三月,洞庭湖草长莺啼,文英小姐常坐土墩上穿针引线,自成一景。同村李家少年,英俊潇洒,腹有诗书,自小与文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年深日久,男女生情,文英慕李郎,李郎爱文英。叶员外得知此番儿女情长,瞧不起李家门楣清寒,遂自作主张将文英许配数十里外一大户人家为媳。文英得知此事,痛不欲生,囿于礼教之禁锢,惧于家父之堂威,决意以死明志。就在出阁前夜,文英独自来到绣花土墩,一番默念李郎后,泪如泉涌,割腕自尽。李公子闻此噩耗,肝肠寸断,万念俱灭,即自尽于本家菜圃,追寻文英香魂而去。此后,当地人感念二人情深意重,遂将文英殉情处命名为绣墩岭。
九马矶又名九马咀,位于滨湖村西部,万石湖出口之北,一片突兀的山峦雄峙在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绵延逶迤的山嘴向水而立。传说南宋初年,钟相、杨幺在洞庭湖举旗造反,义军打到东洞庭湖来,岳飞奉旨镇压钟相义军,双方交战于万石湖口,奈何寡不敌众,钟相全军覆没,激战中钟相座骑中箭,摔下马来,一代豪雄死于乱箭。当此际,钟相的扈从八人跨马冲杀,座下八骏见主公遇难,一声长啸,齐齐跃下西岸山崖以殉难。后人感其忠烈,纪其悲壮,即以九马咀命名此地。
传说往往是牵强附会的,这里洞庭庙和九马咀更是虚妄,但是,传说往往寄托民间的一种集体思维,那就是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