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走进左步,时光为此停留(纪实文学)
序:
我的妈妈姓欧,她的老家在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一直深爱着我的妈妈,那是来自骨子里的血脉亲情。妈妈在世的时候,我们还在遥远的黑龙江,听妈妈断断续续说起她的家事。她的爷爷叫欧开祥,当年追随左步同族兄弟欧庚祥一起到了武汉,欧庚祥正是追随孙中山到武汉建造铁路,并成为粤汉铁路总监,他肩挑粤汉铁路建设大梁。
小时候我曾多次问妈妈:您老家在广东中山市左步村,离黑龙江几乎万里之遥,怎么就到了黑龙江这么遥远的地方?我们也都成了东北女儿。妈妈告诉我:当年她在广州纺织厂工作,嫁给了做为南海舰队舰长的军人爸爸。他们成家后第三年即1958年,正赶上国家发起十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爸爸三番五次打报告坚决要去转业前往。就这样,我的妈妈随同爸爸去了东北。我也曾多次随妈妈回过广东探亲,广东冬天的温润以及温润气候下茵茵的绿色,和北方冬天的萧杀荒凉,产生强烈对比。因此喜欢上了妈妈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直到人到中年,工作调转来到中山市西区中学,很快就把自己具有的一半南方血统,迅速融入到妈妈家乡的风土人情里。
2017年底,妈妈家族的长者欧初前辈(前广东省省长)已经去世了。谨以此篇深表纪念。
一、欧家渊源
左步欧氏与土瓜岭、海洲欧氏一脉宗亲。我突然理解了欧氏大宗祠门口的对联“宗开岭海/派衍平阳”里所包含的意思了。
题记
回到中山市的第十五个年头,我受西区教办和宣传办委托,编辑一部全区中小学征文集,区里还安排了几位编委协助此事。我在编委中见到欧苗生的名字。
区领导介绍说:欧苗生老家是中山南朗镇左步村,现在是广州经济报驻中山记者。
听到这里我心里一震,领导再说了什么我全然听不到了。
满脑子都是这两条信息:姓欧,与妈妈同姓、老家南朗左步村……一股亲切之感油然而生。
得知这一情况,区领导当晚便约了欧苗生一起共进晚餐。
初次见到欧苗生,他中等身材,面色白皙,大约六十多岁,头发黑白相间,眼睛不大,看人的时候微微眯着,隐约透着着笑意,声音也温和,是一位和善的老人。
席间,欧苗生先说了他家情况:祖籍左步村,他的爷爷叫欧开泰,当年驰骋五桂山的抗日英雄欧初也是他的欧家同族人,欧初的的父亲叫欧开元。他们是欧家“开”字辈的兄弟。
我听了,马上告诉他,我妈妈的爷爷也就是我的太公名字也有一个“开”字。
“哦?他叫什么?”欧苗生急忙问。
“他叫欧开祥。”
欧苗生便说:“欧开元、欧开泰、欧开祥……应该都是‘开’子辈的同族兄弟。看起来,我们都是一家人哪!”就是那时,欧苗生便让我随大家叫他欧叔叔。(其实,按理我该叫他舅舅)。
欧叔叔还说:左步村的老一辈革命家欧初还健在,现居住广州,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参加了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与创建珠江敌后抗日人民武装和五桂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珠江纵队第一支队队长。其解放后任广州市委书记。祠堂门牌匾上“欧氏大宗祠”几个大字就是欧初长者亲手题写。
听到这里,我连忙说:“是的,我听我小姨说她14岁在左步偷偷跑出来参加五桂山游击队,就是欧初领导的珠江纵队第一支队”。
欧苗生叔叔听了点头说:“对,那时候从左步出去不少追随欧初参加革命、坚持抗日的热血青年。没想到你小姨那时候才14岁,人小志大。她现在可好?”
“好,好,她在佛山。我现在就联系她。”
我即刻拨通了小姨电话。
接通电话,我告诉她:“小姨,我和一位左步村欧家同族长辈一起晚餐。他知道很多欧家故事。请您和他通电话。”
于是,小姨和欧苗生叔叔通了很长时间电话,我听着长者和我小姨说着家乡土话,有一些似懂非懂,但我在欧叔叔的眼里看到激动。
我也听到电话里面传出小姨的声音也充满激动。他们也说起了欧初老人,欧叔叔答应找时间带小姨去广州看望欧初老人。
放下电话,欧叔叔说:“原来你小姨是珠江纵队‘天文台’的。说起来,欧初是你小姨参加革命的领路人呢。”
“是的,这个我姨也说起过。‘天文台’就是珠江纵队的机要处。”我说。
我们边吃边聊,苗生叔叔把他了解到了欧家历史毫不保留地讲给了我:
民主革命时期,祖籍也是左步村的孙中山先生认为“故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基于这个思想,孙中山先生回乡省亲祭祖之后,从家乡带走一批乡邻去建设铁路。
不久,左步村的欧庚祥就担任粤汉铁路总监,他也带动亲朋戚友投身中国的铁路事业。当时欧庚祥派人回乡招聘村民修铁路,左步村的欧氏、孙氏族人及崖口陆氏、谭氏族人参与最多,带动了附近各村的亲朋戚友陆续投身中国的铁路事业。大致培训阶段为:最先离开家乡聚集在广州铁路南站——黄沙,1917年转至唐山,在唐山经过两年培训后,于1919年前往武汉,揭开了粤汉铁路建设的序幕。
苗生叔叔说他们家就是1917年转到唐山的那一批欧家人。直到改革开放后他们才举家迁回广东中山老家。
我告诉苗生叔叔:
听我妈妈和小姨说她们的的爷爷欧开祥也是那时候去武汉的,后来不知为什么又到了汉阳兵工厂。不久,妈妈的爷爷欧开祥就成了汉阳兵工厂的总监。当时厂里上下都叫他“欧伯温。”
“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需要枪支,于是从铁路抽调一批人去汉阳兵工厂制造武器。你的太公一定就是那时候被抽调去的。”
苗生叔叔继续介绍说:
离开老家左步村的欧家族人们那一阶段就生活在湖北三镇——武汉、汉口、汉阳。直到后来日本对华展开全面进攻,炮轰武汉三镇。
是啊,记得听妈妈和小姨也说起过那一段悲惨历史:当时所有在武汉三镇的欧姓人家都匆匆收拾行囊,混在逃难人群里,准备打道返回广东。结果,沿途,欧家人被日本炮弹炸得四分五裂,我的妈妈也和所有亲人都分开了,一个人跟着人流逃回广州,而我的小姨一直和外婆在一起,她们母女二人辗转韶关南雄回到中山老家左步村,在这里和三姨团聚。后来她们几经辗转找到了妈妈和大姨。这样,他们原本一大家最后在左步团聚的时候,才发现,妈妈的爷爷欧开祥和奶奶,还有我的外公欧庆诗、我的舅舅欧国良都不见了。在左步老家,外婆看着围在她身边的四个女儿,欲哭无泪,整个人呆呆的,从此剩下半颗心。那失去的半颗心给了给了失散的亲人。
如果不是抗日战争爆发,欧家大族在武汉三镇早已成为一支繁盛的人脉了。
那一晚,和苗生叔叔谈起欧家历史,令我非常感动。很多详实而生动的史实,弥补了我从妈妈和小姨那里听来的不足。
之后,欧叔叔将他珍藏的欧氏家谱借给了我,捧着那本厚厚欧家族谱,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份量。
回到家来,我在灯下慢慢翻阅欧氏族谱,我才知道,原来欧姓,区姓,欧阳姓,同是一个祖上。
上古时代欧姓源出于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而成为一代霸主。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希望再次称霸中原。齐王游说无疆去攻打楚国,结果无疆被楚威王击败。无疆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各占一方,其二儿子占据了乌程欧余山(浙江吴兴县)的南面,山的南面叫“阳”,因而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欧阳”为姓,称欧阳氏或简称欧氏。
战国铸剑专家欧冶子,东汉孝子欧宝,宋代永春知县欧庆,元代起义军将领欧普祥,明代广西总兵欧信等,是历史上的知名人士。
后来分支:
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欧姓另一分支位于湖南省宁远县的新车村,据家谱记载是于300多年前迁至此地。
原来,欧家分支如此,一部分依然居住平阳,而来到岭南这支则是三百年前由湖南宁远县新车村迁徙此地的。
具体到中山左步村欧氏的溯源及来历,版本也是相当多。如今欧氏宗祠的门前赫然印有“宗开嶺海,派衍平阳”几个大字,也是宗族里公认的左步欧氏宗族的来历。“嶺”指土瓜岭,“海”指古镇海洲,左步村欧氏宗族实际上是由土瓜岭区氏与古镇海洲欧先后迁徙而来,开村先祖为欧官清,是一名陶瓷商人,也是他出资召集乡邻建造了欧氏大宗祠。
“土瓜岭区氏一族人口不多,约只有六七个人,但大家是一脉宗亲,他们每年都会来欧氏宗祠供奉祭祀。”欧桂说道,旧时左步村位于原丰阜湖畔,可直通太平洋,当时村民海陆交通之便,多出洋谋生,留在村里的族人愈少,且以务农为生,许是为了让族人不再失散飘零,凝聚人心,阖族团结就成了欧氏宗祠的祖训之一。
左步欧氏与土瓜岭、海洲欧氏一脉宗亲。
我突然理解了欧氏大宗祠门口的对联“宗开岭海/派衍平阳”里所包含的意思了。
二、左步逢亲
向祠堂周围看去,发现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坐着聊天的、打牌的、躺在躺椅上晒太阳的。好一幅安居乐业的美丽图景。和平时期,再也没有战乱。他们不用向欧家前辈们那样,躲避战争,四处逃难,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改革开放又使他们脱贫致富。看如今,他们丰衣足食,尽享安逸。
题记
几天后,在三八节那天,接受欧苗生叔叔的邀请,表弟伟风开车带着他的妈妈——我小姨,从佛山到中山,与我和苗生叔叔汇合,于是便有了我们的左步村之行。
经过南朗镇政府,在一个路口拐进去不足两公里,就到了左步村了。我们在村口下车车,看到立在村口的不足一人高的灰色石牌,上面写着左步:临左步。
苗生叔叔介绍说:左步村在南朗镇东部,东边是涌口村,南面是龙穴村,西面是田边村,北面隔着丰阜湖与濠涌村相望。
“苗生叔叔果然好向导。这个村是哪一年建的呢?”我的和好奇心被激发了。
苗生叔叔说:“这个村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
“为什么叫左步呢?”我早就对这个名字感到好奇了。
“因为左步村位置处于丰阜湖古涌南岸码头,过去人习惯叫码头为‘埠头’,这个村在埠头的左侧,所以,在清代便得名左埠头,后又写左埗头,清道光七年(1827年),始称左步村。到今天已经有着600多年历史了。”
苗生叔叔一一道来。看着他,我实在佩服他对左步村历史的详实了解。
驱车进到村里,直接到了欧氏大宗祠门口,苗生叔叔说:这就是我们欧家祠堂。小姨满眼崇敬,我也默默打量着这座古朴的祠堂:这是一座二开间二进建筑布局,里头是青砖墙,门廊处有石檐柱、花鸟木雕,它们和山水诗词壁画相应成趣,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苗生叔叔说:这里曾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宣扬革命的场所,曾经成为五桂山游击队组织宣传抗日救国活动的基地。
“对,当年我偷偷从家里溜出来就是在这里集中之后一起去五桂山的。”小姨说。
“可是,年代久远,再叫上经历各项运动,它已经近于破败。后来,于1999年重修,2004年11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单位。”
苗生叔叔打电话找村主任欧结善,告诉他我们前来的目的。
欧主任答应马上过来。
片刻闲暇,我便环视四周,随处可见碉楼住宅、祠堂、村庙、古旧街巷,木雕、砖雕、灰塑、石雕、墙绘等构成了岭南建筑特色,反映清末岭南地区建筑匠人高超的技术与多姿多彩的工艺美术。我还看到稀疏的锅耳房,这是典型的广府风格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透过民房看着村外大片农田,村落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和谐统一。这时我脑海里涌现了三个词:
秀丽、恬静、古朴。
我转身面对小姨由衷赞叹:“你们的家乡可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啊!”
小姨笑了。我看到小姨的笑容里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向祠堂周围看去,发现看到三五成群的村民坐着聊天的、打牌的、躺在躺椅上晒太阳的。好一幅安居乐业的美丽图景。
和平时期,再也没有战乱。他们不用向欧家前辈们那样,躲避战争,四处逃难,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改革开放又使他们脱贫致富。看如今,他们丰衣足食,尽享安逸。
一会,村主任欧结善过来了。这是一个干练的男人,中等身材,大约四十岁左右,黑红脸膛,头发偏分,两眼深邃,他走过来,苗生叔叔指着我小姨对欧主任说:
“这位以前也是左步村的,十四岁在这里参加的珠江纵队。你看看村里有没有人同她年纪相当的人,也许小时候认识。”
欧主任立刻过来和小姨握手,说:“阿姨看年纪也有七十多岁吧?”
小姨笑着点头。
他便说:“走,带你们去我家。阿姨和我妈妈年纪相仿,应该是认识的。”
小姨很高兴。我们一行便随同欧主任向他家走去。不多远就到了一处古宅门前,听欧主任用南朗方言喊:“妈妈,在不在屋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