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团堡街道与民居的建筑特色(随笔)
一、团堡的老街道
团堡的街道建筑基本遵从传统的民族风格,讲究依山傍水,讲究交通顺畅。根据史志记载,团堡主要是商业贸易的集场,位于重要的交通要道上---利川至恩施的石板路。370多里的道路如一条金线,一头拴着黄泥坡、利川、联通万州;一头拴着长庆、罗针田、连通恩施。所以团堡集市,从明初开始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建筑上背面环绕石龙山,南面背靠团堡河,商店、集市、民居皆沿两边而建,中间留出宽三到四米的街道。一些较宽空处就作为公共交易市场,如牲猪牛羊的交易等。所有民居几乎全部重叠,相互错落。以石木结构,以吊脚楼、踩楼、转角楼等硬山式建筑为主,正屋店面大多设计有简易柜台,向外突出高约半人,店面上的窗户在营业时可以拆卸或开关,增加空间。为安全计,还有简易的防火防盗装置,大都设于屋的隐蔽处。楼房最多三层,不很高,大约2丈左右。街道用青石板铺成,作拱背型便于排水。由于团堡天气变化快,雨量充足,因此集场两边屋檐出挑较深,在中间形成雨盖,这样雨雪天气也可正常营业,此亦特色建筑,显示普通百姓智慧结晶。
在清末和民国初年,团堡街道全长不到3华里,靠北面的石龙山大约200户人家,重叠为两条主要街道,分前后街和正街,交叉处分梁子街。幺店子街。南面的房屋都是背靠团堡河的,大约120户人家。形成三条巷子街。这样的靠山傍水格局,构成地灵人杰,形成繁荣的集镇。集镇上不断从四川、江西、湖南等地来此落户的杨、陈、张、唐、汤、何、盛、谭、李、黄、刘、袁等姓氏的客商,兴旺起染布、理发、打铁、丝绸、洋布、小吃等生意。五行八作在清末就形成逢二、五、八的场期,吸引周边数百里商客,团堡从明代中期就很繁荣。
团堡河发源于金字山,清澈奔流,河里富有各类鱼群,甲鱼、鲤鱼、草鱼、黄角、顶鱼,还有乌龟、螃蟹、虾米。金色的门板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再好看不过了。河道弯弯曲曲,形成好几个太极头,状如“S”,形成好几个“玉带缠腰”的好地。团堡那时不缺饮用水,共有四口深水井,东靠小学水井,西有肖家院子的上下两水井,南有水码头大型水井,井水很卫生,滋养着团堡居民和客商。
按通俗的说法是:团堡老街坐北朝南,巍峨的金字山是灌气悠长的太祖山,团堡山和马鬃岭山脉呈左青龙右白虎之势相护,而清团堡河之水从西而东,贯穿了整个集镇,大道亦是如此,因此团堡山水路都是得天独厚的。生活和创业在这样环境里,真是令人振奋。
二、团堡的民居院落
团堡传统民居院落产生较早。明代以前,团堡就有聚族而居的院落,主要是从外地迁移来的一族人或一起来的人,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来到鄂西利川团堡等地后,就选定一个地址,大家把房子建筑在一起,居住在一起,主要原因:一是互相照应方便,二是外观雄伟美观,显得大气有声势。在团堡民居和院落除普通民居外,还有公共建筑,如宗祠、寺庙等。光绪《利川县志》称明代利川一带聚落较多,但亦以军事和土司司治为主,加上而明清之交的战乱,使明代的建筑受到重大破坏。造成我们对明代利川一带的民居建筑形态,知之甚少,也无从考证。
根据查找的资料看到:从清代乾隆时期起利川一带,包括忠路、团堡、谋道都亭等地的民居院落,如山中野花在境内处处绽放,其规模也远超前代,就其单体建筑亦日趋于精微精巧,就是在今天看来,也令人啧啧称奇。具体而言,我们团堡的民居院落与其他各地大致一样,一般都讲究和具备具以下三大特点:
1、注重风水的配合,讲究环境的和谐
著名建筑学家刘致平先生论西川建筑时曾谓:“在这美丽殷庶的环境里很容易有优美的建筑出现。”这卓越的见解不仅是适合于西川,也适合于我们鄂西和利川的许多地方优美的古代建筑和传统聚落。如宣恩的彭家寨,柏杨的大水井,古镇的冉作霖院落等,以后若有时间,将写文章对这些民居院落做典型的分析和详细介绍。
也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教授张良皋先生在利川考察时所说:“高明的风水家对武陵山区建筑环境的影响是良性的。风水知识在武陵山区相当普及,土家建筑与环境的结合,有时甚至富于幻想,想法奇特。”古镇境内山势起伏绵延,河流沟渠密布,林木风光优美,适于人居。所以传统民居和院落的择地,大抵遵从风水之术,讲究藏风闭气,通风向阳,形成一个个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根据我的亲历观察和了解,凡是团堡境内的较大民居院落都讲究靠山和面水。水旺财源,山主人丁。讲究环境雅致,交通便宜。了解到这个简单的风水道理后,我们就发现团堡的好院落大都建筑都,坐落在最好的风水位置上。
2、设计匠心独运,构造搭配合理。
团堡的民居院落的传统建筑,虽然看似简朴,实际很有内涵,一是立足于传统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匠心独运,既重视审美需求,又满足实用功能。传统民居村落的建筑以木房吊脚楼为主,也有砖墙和石墙的结构,形式多样,即使是吊脚楼,也有或作单吊式,或作双吊式,或为四合水式。但是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大型院落的吊脚楼,依山就势,层层相叠,不拘一格,巍然壮观。富裕人家的房屋多有朝门,门前植桂花树或常青树;柱础、窗户雕刻,常见的有“寿桃”,寓意长寿;“宝瓶”谐音平安;“莲花”象征高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比较富贵的人家,为了躲避和防御盗窃和匪患,很多院落还建有防卫性建筑。如围墙,碉楼之类。
3、遵守礼制家规,凝聚兴旺族人
据我考查了解到,在团堡只要是稍微大型一点的民居院落,都具有聚族而居,遵守礼制的内涵。即使是商贸集场,也有“聚贾而居”明显表象,如集镇上都以冉、曾、张、谭、杨、李等大姓氏为主。其他的都以姓氏为院落名字,如“肖家院子”,“冉家沟”,“李家槽,”“谭家湾,”“黄家蹁”“贺家坪”,“朱家垭口”“甘家窝坑”等。同时这些传统院落也都有共同的宗教、文化背景,并相应地建有公共建筑,如宗祠,家庙等,目的是监督族人遵礼制,守家规,讲团结,旺家族繁荣兴。
要说明的是,古代商贸集场主要为商业经济中心,集场成员组成与原始的聚族而居的村落有显著的不同,院落内虽然仍有强宗大姓,并建有祠堂、牌坊,但此类公共建筑不是商贸集场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建筑,取而代之的是关帝庙、义学、书院、会馆之类。
总之,在团堡,一个院落就是一方风水,就是一篇人文,都有丰富的内涵,很值得品味和挖掘!好希望有高人来这里挖掘整理,那将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