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探幽】回龙湾(散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题记。
回龙湾座落在安岳县境内。扼渝蓉高速之要津,积江河之水而成湖。距我家仅一公里之遥,龙庙村因此而得名。
这里四季风光秀美,每到春天,从山下到山上花儿次第盛开。桃李争艳,杨柳垂水,燕剪风云。鱼儿溯流而上,在水草里擦出爱情的火花。无论你是来喧肺或静心,写生或赏景,都可寻几分如意,几分清欢。如是初春,行于道中,“柳眼梅腮,正觉春心动”就是写照!
而到夏天,湖水生烟,山抹微云,你可在当地半山的村居中走走,看一池荷花的静放,听几声蛙鸣蝉鸣坠地的余声,任湖上清风拂面,再好不过。不知你是想起爱莲的周敦颐?还是忘了咏蝉的骆宾王、虞世南?也许,这些都无关紧要,浮生偷得半日闲,岂不快哉?
秋天,遍山都是黄金。金色的玉米,金色的柠檬,金色的稻谷,金色的夕阳;如果你愿意,都可以搬走。当然,在一只飞起的飞筝中,也可追寻你金色的童年和过往。
关于回龙湾,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蜀地多雾,群山傍湖而立,山势蜿蜒曲折百里,状如游龙回首。而平湖氤氤氲氲,时聚时散,散之若清风迎面,聚之若白云当空。百姓认为此处有龙脉之象,乃风水宝地也,才会人才辈出。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北宋理学家陈抟,韩国皇后许怀玉皆是普州人氏,普州无处不是他们的足迹和相思。诗人贾岛也到此吟诗赏景,最后卒于我的故乡普州。故,在第一湾道处,取名“回龙湾”。
第二种传说是:在清道光年间,蜀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湖水干涸,沿湖的村落均水井见底,无可饮之水,人畜面临生存的危机。唯回龙湾有一水塘,却有泉涌,取之不尽,水质清洌甘甜。一传十,十传百,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此取水,渡过了当年的一劫。坊间认为,此处必有潜龙在渊,得上天的庇佑,才有如此的福泽。“回龙湾”因此而功成名就。
某年有高僧游历至此,见大雾之日,一道七彩浮光从回龙湾穿湖而过回环群山之首,鸟语花香,松柏翁郁,高僧诧异:“我寻找的修行之地难道在此?”
后来,高僧通过八方募捐,从回龙湾筑石梯数十级至山顶,在山顶建回龙寺,仰俯日月之精光,感受天地之灵气。请能工巧匠雕塑菩萨和诸佛几百尊,安心在此修行,青灯相伴,普渡众生。附近的善男信女居多,常来此祈福。偶尔也有倦客骚人到访,香火鼎盛,寺内最多时有僧人七八个,打理得井井有条。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而回龙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几经历劫,最后一次修缮在解放前,是本地有名的大地主“张大善人”(张兴文)出资修缮的。
解放时,张兴文因是大地主,拥有良田千顷,用于放租,佣人家丁上百,被政府判处枪决,而方圆几十里,百姓却对张兴文感恩戴德。张兴文虽然是地主,却乐善好施,每逢灾年,必减租,开仓放粮,逢年过节,免费宴请百姓吃喝。本地人都受过他家的恩惠。
当判处张兴文死刑的布告贴在毛店子(现为朝阳镇)时,百姓哗然,数万百姓联名上书递交县政府力保“张大善人”。而张兴文的枪决公判大会在高峰寺坡下执行,当宣布完罪行后,马上押赴刑场执行枪决。而“枪下留人”的快马公文还是迟了一步,枪响了……次日,为张大善人送葬的队伍排到几里开外,都是当地的百姓。这些,老一辈的人都爱提及,这就像他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
解放后,因为各种原因,回龙寺被定为“封建迷信聚众的场所”。很快被强拆了,而回龙寺的木材用于建龙庙村小学。而从龙庙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已有数十位,不知是沾了回龙湾的灵气;还是得到上天的庇佑?还是地域风骨、周公吐哺,才有了这里的人杰地灵?
站在昔日的回龙湾山顶,只见少数没入泥中的残瓦砾石,取而代之的是遍山的柠檬花开,这花开一山连着一山,无边无际,开在一百六十万普州人的山头,它是中国的名片——“中国柠檬之都”。渝蓉高速、资安潼高速、内遂高速更像“中国佛雕之都”诸佛菩萨的几根飘带,无论你是归人,还是游子,亦或迁客,佛菩萨的那一眼,千里就是咫尺。柠檬花开的那一身淡香,就是清梦。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