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永不消逝的“小站”(书评) ——彭楠散文《小站》赏析
点开彭楠散文《小站》,顿觉一股淡雅清香扑面而来,步入字里行间,方尝到其中五味杂陈。
彭楠这篇散文,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有去姐姐家走亲串门的回忆,又有对社会现实的深思,浓浓的乡情缠绵萦绕无处不在。虽然文字视角并非面面俱到,但是作者久积的沧桑字字入眼,“小站”两字让我忽然间泪眼朦胧。
俗话说“文品即人品”,一个人性格、修养和才情是经他笔下的文字自然地流露出来。通过几个月对彭楠人品文品的解读,我发自内心称赞,现在品头论足评说《小站》,也是顺理成章的友情吧?
读彭楠的《小站》,仿佛看见他回乡时笑容可掬的样子;看见他十年前在敏思激扬文字的英姿。想当初,彭楠在敏思这个群体中意气风发,却从不与人争名,也不擅用华丽的言语装饰人际关系,只认真地做人,踏实地写书。因此他给我的印象是质朴而美好。今天我们在新建的江山敏思家园里畅所欲言的交流,我对他的人品更是刮目相看。当然,他的组织管理才能也绝佳。
在眼下这个世俗平庸的年代,富有诗意情怀的文人已经凤毛麟角。当钢厂人热衷于升官发财,媚权溜须时,彭楠也想把文学忘之于世,却又总在山穷水尽处悄然相见,说来也是一种不舍。他因此绝然坚守初心,坚守着文学梦,实在难能可贵!
浮世如倒影,岁月像撕书人,把故事章节揿入每一行字句中。在迎来送往的人生里,《小站》作为传统生活的意象,散发着一股温暖的泥土气息。正是这意象一下让人的思绪回到那如火如荼的年代。看似“落后”的小站或与现代文明要求相距甚远,却极大激发了我的想象力。读完《小站》后,分明感觉到彭楠对浮华的现代文明的批判。
所谓深情即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乡村诗意的家园荡然无存。小站已经逐渐冷落,逐渐萧条,终于被替代,渐变成一曲时代的挽歌。因此《小站》深层次的意义不仅是怀旧,更重要的是托物咏怀。小站承载着彭楠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寄托了他儿时的欢乐和梦想。彭楠正是由此起步,走向外面世界,走向自己个人的天地~~~毫无置疑,小站作为精神家园象征存在于文字中,彭楠旨在借此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
彭楠对那座小站情有独钟可以做多种解读:儿时童年,小站里的灯光以及对外公映的电影,给了他欢乐,也给他骄傲,使他能得意的在姐姐村里的小朋友们面前显摆,这是一;小站里那些穿戴洋气说普通话的外地人,开阔了他的视界,激发了他的梦想,这是二;三则富有象征意义,那就是在今天,大多数国人理想无存,信仰迷茫,这个小站曾载着彭楠去远向,让他明确人生的目标,坚定了个人信念。魂牵梦绕的小站,给了他希望、力量和信心。
彭楠著述多篇,笔触涉及生活的多方面,哪怕是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事物,他都会十分用心地去观察、体会、摹写,以散文、小说等形式的文体,尽情尽兴地张扬和表现出来。
若说《小站》中的感慨是文化失落环境逼出来的,那感慨所含的批判就是彭楠长期理性观察和思考的结晶。面对一些社会现实问题,他在表面上保持沉默,而暗里却借助笔端发声。这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原来和霭笑容常挂脸上的彭楠胸中也有一股有浩然正气。是男人就得有血性。我从他许多的文字中嗅到了他潜藏的锐气和正气,那些平淡语句中深刻的意味,如果不细读并作深入思考,怕是不谙其意。别以为《小站》这篇文字看似朴素平实,其实道深着呢!
彭楠从童年的梦想出发,直至成年后为人夫,为人父的生活点滴在他的行文中都留有痕迹。虽然谈不不上是他的“自传”,但我基本上从中读出其很多的人生经历,包括其亲友往来及个人爱好等。
纸短情长,就此打住。用一段歌词结束拙作:
多少城里的月光
暗淡在无眠的晚上
多少奔放的车厢
载不完沉重过往
故事的变迁
总要通过时间来收场
结局的篇章
能否写出当初的柔肠~~~
我俩是通过“敏思”这个平台认识的文友。前几天我们还很陌生,这两天竟然打的火热。为什么呢?主要原因一是爱敏思,二是喜欢彭楠,他用一根看不见的细绳拴住了我们流浪的灵魂。还有就是什么呢?让我想想,你是个天才加邪才,旁门左道不少,总挖坑骗我跳,而且我还很乐意。我喜欢打诨插科,你就将计就计听我瞎喷找灵感。当然,我不是真的喷子。我说你是损友,其实我也好不到哪去。损就损吧,不打不相识。不管怎么说,损了,喷了,只要都开心,这就是好朋友。让我俩互相伤害,各取所需吧(我一阵阵暗暗坏笑)。
敏思让我认识了你,很荣幸,很高兴,好像也很侥幸。花花,????,握手
夜深,敬颂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