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探幽】最后的“苏丹”(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探幽】最后的“苏丹”(散文)


作者:懒懒的雪殿 布衣,23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67发表时间:2020-07-26 06:48:31
摘要:北方白犀牛的“悲歌”

【看点·探幽】最后的“苏丹”(散文) 尚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我的一个教汉语的老师布置给我们一个作业,让我们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张代表文化差异性的图片。我在浩渺的照片“海”里,几乎没有犹豫地选择了这张“苏丹”朴实无华的照片,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张照片表象上展现了世界的差异性,同时在深层次里也展示了世界的普遍现状,同样的,还向我和看到它的人传递了一种名为人类最普遍的遗憾、悲哀情绪。
  
   一、遗憾
   2017年5月3日,摄影师在非洲肯尼亚纳纽基附近的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拍摄了这张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的照片。拍摄的时候,这只名为“苏丹”的白犀牛是一头早已老得斑驳,老得沧桑的白犀牛,也是世上已知最后一只雄性北方白犀牛。
   因为它的独特,太多人不远万里飞到非洲去看他,中国的姚明、江一燕、中国的电视节目江苏卫视以及世界上其他不同地方的千千万万更普通的人,跨越大海,只为了看这一只一生奔波不定,老了孑然一身的最后的“苏丹”。
   确实,“苏丹”对于太多人来说都是独特的,独属于那片非洲大草原,独属于那个特殊的国度。它本身就是一种表象上的差异性体现,独特的外形与气质,本身便隔绝了世上多数的动物,你甚至会以为它似乎有着情感,有着让你触动共鸣的属于人类的记忆点。
   它的经历是独特的,它一生颠沛流离,尚还是孩童时,跟着妈妈奔跑于大草原时候,便被突来的捕猎者带离肯尼亚大草原,自此,苏丹开始了它在捷克杜尔•克拉洛韦动物园里的生活,这一待,就是34年。而苏丹的伙伴却并未能有此好运,在战争中,盗猎队伍猎捕下,一只一只逝去,直到野生北方白犀牛完全在2008年去世。很难说,苏丹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幸运的是犀角全无而幸存,不幸的是因为长期的圈养生活早已使它丧失了太多能力,其中也包括生殖能力,纵使于2009年再次回到肯尼亚的大草原上,苏丹再也不能恢复。随着2014年另一头白犀牛“苏尼”的去世,苏丹成了最后的北部白犀牛“苏丹”,也成了独属于世界的苏丹。而后的四十个护林员的日夜看护,十几位救护人员顶尖专家的呵护,更让他与众不同,他的确是最后的独特的“苏丹”!
   美国《国家地理》曾经有一期专门拍摄和讲述了“苏丹”的故事,其中摄影师艾米•维塔莱(AmiVitale)拍摄的照片,便是“苏丹”爆红后濒死的情景,有十几名警卫全天守候“苏丹”,有它的饲养员穆泰和它的合照,有保护者约瑟夫为爬倒的它轻抚耳朵解痛,有它日常的站立……你或许会因守护“苏丹”的那众多警卫而震惊,或许会为饲养员和它的亲昵但却沧桑共风霜感慨,或许会因约瑟夫虔诚与它亲密和它的姿态感伤,或许会因为它日常的站立而欣喜……每一张照片都弥漫着不同的氛围,可每一张照片又都有着同样一位“残烛”暮年的“苏丹”,故而又都有着同一种感伤,因为你知道,这是死神来临之前的最后时刻,它已然时日无多了。
   最后的“苏丹”由于病痛而不得不让守护它的人为它选择了安乐死。饲养员们为它举办了追悼纪念会,有的人哭得稀里哗啦,精心照顾的“孩子”最终还是离他们而去了,有的人肃穆地为它朗诵一首属于它的小诗。此外,最初的肯尼亚国歌和最末的一分钟默哀似乎已全然为它做了最全的追悼。
   这一刻,最后的一头北方白犀牛真正的俯世而去,留有的白犀牛的遗憾,或许会随着科学家的努力研究消失,可,我们又真切的知道,纯正的北方白犀牛早已没有了血脉留存的可能,遗憾从来便是遗憾。
  
   二、悲哀
   “苏丹”的抱憾一生,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这个世界当下的现状,濒危动物愈来愈濒危,随着时间推移,不濒危的动物也渐渐因为人类各种行为而进入濒危的行列。“苏丹”的种族,存活于世五千万年,这是如何一个巨大而漫长的数字啊,但是,随着“苏丹”的老死亡,只留两头雌性白犀牛的这个种族,必然在很近的将来画上终止符号。
   同样的例子还有太多,《动物世界》里播过无数,博物馆的生物馆里也大剌剌地展示着许多,小学中学课本里书写的,甚至网络上随处可查:仅存10只左右的加湾鼠海豚、野外已灭绝的华南虎、远东鲍、白鳍豚,极危的黄胸鹀……
   2014年美国杜克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因为人类活动,动物灭绝的速度加剧了近千倍!野生动物非法贸易、人类对天然栖息地的侵占、环境污染、传播外来入侵物种……都是导致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原因之一。犀牛的灭绝,只是因为多了一群人因为犀牛角,因为所谓的健康之药,所谓的强壮的权威地位引来的灭绝。大抵,一切的死亡,不过是因为人类的私欲人类的贪婪,世界各国的野生动物的濒危,这是普遍的现状,悲哀的现状。
   2020年有一场全球疫情,起初,谁都不知道它来的如此迅猛,如此夸张,可疫情凶猛得摧落了一汪又一汪的泪,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时候,所有人都恐惧了。但随着一家家野生动物的贩卖停止的时候,随着一桩桩盗猎之人锒铛入狱的时候,随着所有的国民都痛恨吃盗野生动物的人的时候,我竟然有些觉得这一场迟来的悟,我竟然有一瞬想着这是人类破坏环境的报应,一如中世纪那场欧洲的鼠疫“黑死病”一般。可我啊,竟然又如此清楚地知道,一切并非如此啊!事实上,后来所有的迹象,病毒学的研究报道都可得而知,这并非是我国吃野生动物引起的一场灾病,而是美国或者某些其他国家害起的一场疫情啊!可我又千真万确感谢这场疫情带来的醒悟,虽然是迟来的惨痛的悲哀的醒悟。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多年以前,在生物馆看动物标本的时候。那是一个濒临灭亡和已灭绝动物展示区,每看一个介绍,内心都是一种煎熬,每做一次心理建设,都觉得太多生命充满了无尽悲哀。法国纪录片《海洋》也有类似的一幕,导演牵着孩子参观博物馆,孩子对着生物标本说“消失了,消失了……”
  
   三、最后的“苏丹”
   我真的不希望,我们接手的缤纷多彩的世界,再在我们手上虚耗几多年,而后交到子辈孙辈手里的时候,世界的斑斓生机已然成了没有多样性、没有真实多元活力的世界,我真不愿如此。
   我真不愿,苏丹是最后的“苏丹”。
   幸而,我们在行动,不管是《苏丹的犀角》亦或是《折纸犀牛》的巡游展览,它们都是一种纪念与推行,名为环保的力量在缓慢增长,环保的步伐正在一步步稳健地向前行进。
   然而,目前的力量仍然不能制止濒危生物的灭绝。故而,我希望,大人们会带着孩子们读着《苏丹的犀角》,为苏丹伤悲之时一同成长,会带着孩子看着《折纸犀牛》的展览和保护动物的纪录片时一同成长,会带着孩子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一同呵护美好的地球家园。
   如此,“苏丹”才不会是最后的“苏丹”。
   后话:当提出选择一张照片来讲文化的差异性的时候,我是没料到我会选择这张照片,因为再怎么都需要选一张看起来冲击力更大,文化差异性更明显的一张照片。然而,偶然地,我就看到了这张照片,然后,想起从小到大这么些年来看的许多纪录片,还有得知的动物灭亡的消息不尽传来,我就觉得,我应该选这样一张照片。这样一张来自肯尼亚的满面风霜的北部白犀牛“苏丹”的照片。它代表了既是濒危的一小类,又代表了更多的濒危大类。故而,它既是共性又是个性。
   新语:这篇文字内容大致都是2019年年初写定的,于今日2020年7月25日修订删改,加上了些言片语的东西,希望这部分不会与时事相违,其实也并未有什么相违的。另,描述的图片上传不好看,替换为摄影师艾米的图片局部。
   (编者注:百度检索为原创首发)

共 29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只有对这个世界乃至动物和生物世界怀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会写出这篇《最后的苏丹》,请允许编者为作者点一个大大的赞。文章从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每位学生都选择一张代表文化差异性的图片写起,写到作者选择了一张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的照片,并以此解说了此物的多样性对世界的贡献,鞭挞了人类对动物物种的侵害。可以说这是一篇充满感情而又非常理性的文章,值得一读,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20-07-26 07:08:15
  关注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家园。欣赏了,问候懒懒的雪殿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懒懒的雪殿        2020-07-26 17:08:29
  多谢武戈老师的精彩点评!遥祝!问安!
2 楼        文友:陶桃        2020-07-28 19:49:15
  每看一个介绍,内心都是一种煎熬,每做一次心理建设,都觉得太多生命充满了无尽悲哀。很有同感,而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的惩罚。欣赏老师佳作,祝老师文丰夏安!
回复2 楼        文友:懒懒的雪殿        2020-07-29 10:14:10
  感谢老师留评!问好!祝夏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