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碗(散文)

精品 【浪花】碗(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47.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16发表时间:2020-08-02 05:16:05
摘要:一只碗,或许让我想得太多,但碗里有文章,有生活,怀才抱器解读一只碗,想表达出一种敬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调。

【浪花】碗(散文)
   父亲去世40年了,隐约记得父亲临终的话就是嘱咐我“端好自己的饭碗”,吐字含混,手努力做着捧饭碗的样子。那年我刚刚师范毕业。
   或许这之前我不太安分吧?曾经砸过工作的饭碗,换过饭碗。正值青春,换换饭碗,可能是很多年轻人的特点,但毕竟让父亲担心了。
   父亲还是可以安心地走了,因为儿有了自己的新饭碗。人老时都有放不下的心思,即使父亲自己没有端好自己的饭碗,或者说,他无力端好自己和家庭的饭碗,也要后辈端好,似乎一切都不重要,只有饭碗才是最要紧最庄重。这是最深刻的父子情结,每每想起,我不敢再怠慢甚至亵渎自己的饭碗。
   碗,这个字的读音很美,我认这个字与那些与之同音的字有关。“婉约”、“婉丽”,是飘忽的感觉;“琬琰”、“琬圭”,是美玉的质感。尽管是“石”边,却透着朴素的美,一切碗都由它而生:金碗、银碗、铜碗、铁碗、瓷碗、泥碗,不一而足。我想,石器时代,原始人首先打制的应该就是石碗了,从这个形声字的形旁就可以看出。碗,是我们的祖先告别茹毛饮血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物。以食为天,食由碗盛,令人不能不对一只碗而生敬。
   我甚至认为,碗,农人最崇拜的图腾。
   记得我爷爷去世时,父亲是用一只碗摆在供奉食品的案上的,里面放一捧沙子,插上几支香,燃着,包括我见过的乡邻家中有老人死去也都是这样安排祭奠仪式的。我曾经问父亲,为何不用精致的小香炉?其实,古人早就有“碗足以焚香”的话。父亲说,人到了那世,也要过烟火汤水日子,香炉不能盛稀饭,碗可以。生死都离不开碗啊。碗,是最生动的送行道具,所以,在我的世界观里,碗比起悲凉的唢呐,比起披麻戴孝,更具温暖,更能够慰藉那些离开人世的亲人的灵魂。记得,父亲还杜撰出“魂魄说”。活着,魂魄在身上;死去,魂魄无着,就留在碗里。
   小时候家贫,用的是粗糙的瓷碗。泥碗,我见过,但庆幸我们家不用,那是极度贫穷的标志,不忍看。我们家用的是几分钱一个的瓷碗,沿边两道蓝色的线,很朴素的,也有一色的白碗。这些碗都不是正品,碗口也不怎么圆,妈妈说,也不是吃的碗,不在乎圆不圆,不要跟一只碗计较。记得妈妈还很胆怯地说过,糙碗盛肥肉也香。但一直没有享受那个滋味。有碗饭吃,就是幸福,这是度过灾荒的人心底的声音,默默的,弱弱的,可也是最强音。
  
   二
   人生懂事与碗息息相关。小时候没少因碗而接受父亲的严厉教育。等上桌的好饭,例如蘑菇炖小鸡,我用筷子敲着碗的沿儿,父亲拿过筷子抽我的手背,父亲说这是乞丐的做派,后来想,其中有着禁忌的同时,也有着对儿将来日子的希冀。我曾经跟父亲腆着脸说,你会扼杀一个歌唱家。父亲给我白眼,说我没谱。饭未上桌,曾经把碗扣过来,也挨了父亲的训斥。原来只有人死不能用碗了才扣着碗,多么令人惊悚啊,我眼前生出一个恐怖的画面,那碗真像一丘小小的坟堆,也知道很不吉利,便吐出长长的舌头,表示对自己口不择言的羞愧。
   曾经在北京的大栅栏附近一家饭店吃过“扣肉”。肥嘟嘟的肉在两个碗相抱之中,香飘飘的味儿从碗的微隙透出,丝丝缕缕,诱人得很。我并不发急吃这碗美食,呆呆地看着。一碗盛肉,一碗倒扣其上,最大限度地囚禁了肉的香,浓厚,是这样“扣”住的。两只碗抱着才蒸香一团肉,让我在展望和憧憬入嘴的情境滋味时,突然想到用这个例子反驳父亲的说法,父亲一定会理屈词穷的,得意之后,马上觉得自己无知了,父亲去世多年了。北京的扣肉,与老家的扣碗,无法联系啊,且享受那扣肉稠稠的油水吧。
   我希望眼前的肉香冲淡那时贫瘠日子的寡淡,但无法忘记生活里应该有禁忌。
   是啊,有禁忌才有敬畏。妈妈说,穷日子忌讳打碎碗,她从不在“碗”的前面加一个“饭”字,她不喜欢“反”这个读音。敬畏饭碗,就是敬畏生命,这个说法并不别扭,果腹是主要的,不能果腹,一切都是空谈。每当母亲不慎打碎了碗,自己便原谅自己,念着“碎碎(岁岁)平安”。母亲说,一年不打碎一只碗,也就没有了唠叨,就少了“碎碎念”,日子是念叨好的?不懂得,我只能存疑。
   年夜晚吃饺子,饺子里一定要包着钱币和大枣。母亲说图个吉利。总是拿出一只新碗,将吃出来的钱币和大枣放进碗里,然后放到厨间的桌子上,母亲说,告诉祖先,我们家添了新碗,有钱花了,有甜食吃了。那么点钱币,那么点甜枣,可不是象征性的,是只能拿出这些啊。但生活的希冀从来没有失去,尽管是寄托,母亲相信这样的表达是可以得到祖先佑护的。
   碗,还是生命相许的信物,这个信物并不珍藏在箱底,而是要摔碎。结拜时,兄弟一口喝下碗里的酒,然后碎碗,其声清脆,如怒吼,表达绝无反悔之意。碎了,未必都是不祥。歃血为盟,必须有一只碗接住兄弟和结盟人的指血,血血相融,一碗盛住了誓言与友情。所以,我很理解为何朋友之交首先选一个地方坐下,端着碗吃饭,形同一家,酒醉饭饱,因为碗表达了庄重的仪式。
  
   三
   能够捧起公家的饭碗,是一份值得自豪的荣耀。这是我很小时候就记得的。老家老街的洪水叔在供销社做饭,是公家的人。那日下着大雨,他赶着自行车往八里地外的供销社赶,父亲和我在树下避雨,父亲喊,这么大的雨还赶路啊!洪水叔停下,郑重地说,“搒(bang)着”(方言,捧着)公家的饭碗,吃公家的饭,不容易啊,就得敬神一样,风雨无阻。雨水从蓑衣上流,他抖落身上的雨珠,抹一把脸上的雨水,笑了笑,走进雨幕中。父亲自语道,自己不能打碎自己的饭碗。敬畏,应该盛在饭碗里,吃的不仅仅是公家的饭,还有一颗守住饭碗完好的心。
   父亲说,人一辈子有两个窝,一个是老屋,可以安身;一个是饭碗,可以糊口。这是多么形象清晰地表达人生本质的话啊!
   在一些场合,看到碗,我会莫名地关注。那年我去游梁山,在半山腰的山沟边遇到一个敲碗卖唱的女子。我信口说“敲碗”,她马上回我“碗乐”,也许她也知道不能敲碗的民俗吧。
   大大小小的白瓷碗儿七只,一溜儿放在条凳上,代表了七个高低不同的音阶。她抿嘴一笑,随意点击几下,算是试音。我惊叹那碗儿发出金声玉音,并不关注女子的动作表情,可能有些慢待了她,所以她只是敲而不唱。
   再简单的道具,一张帕,一条巾,一股钗,一把扇,一朵花,一柄剑,一只碗,一旦付之匠心和创作,就会演绎出生动,我看着眼前的碗儿,仿佛就是一魔术道场,变幻出神奇与斑斓,哲学上有“简而不凡,华而不繁”的说法,一只碗可以诠释出来。
   对,我想起了村民老三的魔术,他总是手中拿三枚杏核,眼前放两只碗,在我们小孩子面前耍“藏眼”(魔术的意思),杏核在两只碗里跑来跑去,我们就是数不清哪只碗到底几粒杏核。拿起他的碗儿看,并未有什么奇特。原来碗儿可以深藏乾坤,简单与复杂,静止与变化,就是这样存在着。
   碗,也属于美学的。我的一个文友十分喜欢舞蹈,她给自己设计的“舞者”形象就是“碗上好”,一只花瓷碗,碗边儿是不同的仕女舞者,她端坐在倒扣的碗的碗底,她是压倒众多舞者的鹤立者,是技压群芳的领舞者。艺术被分为所谓“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我对这样的分界感到了模糊。艺术的道具,并不能因为简单通俗而影响高雅,是要看创造艺术的情怀是纯粹还是俗套。
   其实,我宁愿这样解读这个设计图案:日子好了才有一颗热爱舞蹈的心。舞蹈是生活的一部分,若连饭碗都不能保证,哪有舞蹈啊!
   诗人张绍民说,碗儿,一翻身,一倒扣,就成了坟墓。我觉得只说出一个方面,还有千变万化的艺术。眼光这东西,永远都是偏狭的,无法责备,只能多看。
   说来很有意思,我曾经干过供销社,在杂品摊卖过碗。买碗是以“绳”论,粗糙的稻草绳捆着相叠的碗,一绳碗12只,我没有拿住,摔碎了。经理说没事,允许1%的破损率。我第一次懂得了接受原谅是多么温暖,也明白了接受原谅是因为自己的过错,于心总是不安。干这一行都讲“日清月结”,我掏出1.20元,平了账目。这样做,不是付出代价,而是给自己一个记性。我不想干了三个月就打了饭碗。我可以拿残损做理由,但不能拿饭碗做儿戏。
   不管是用来吃饭的碗,还是工作的饭碗,我们始终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待。
  
   四
   挨饿的年代,那碗太深,总是空着的。记得母亲把碗端上饭桌儿总是道歉地说,稀汤寡水的,将就一顿吧。是啊,太多的无奈,母亲似乎觉得吃不好饭是她的责任,甚至是罪过。母亲曾经告诉我挨饿那年,碗里放着地瓜蔓儿粉碎成的“面粉”,倒进水搅拌,可那“面粉”总是浮在水面,怎么也浸不透水。粘在碗边的,母亲还拿舌头舔干净。似乎碗在那个年代就不曾盛过什么好吃的。如今日子好了,我们可以好好吃饭,无忧无虑。似乎对碗的情感淡漠了,真的是委屈了那只碗啊。
   也许妻子是为了报复那段岁月对我和她的不公,吃饭时,总是端来一碗满满的米饭,饭遮住了碗沿儿,她有理由:盛水不满,盛饭要满。不是看着有五谷丰登的感觉么!这是她从小接受的家庭文化。她说,吃不完就剩着,年年有余嘛!我没有理由反驳,遇到了好时代,当念“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要感恩时代的丰裕,我默默地接受了她的“满”,建议她使用一个容量稍小的碗。
   我把饭碗恭恭敬敬地捧到了现在,退休了,政府给我饭碗里放满了养老的钱,唯有感恩,不存杂念。
   民俗里有“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话,我不相信这是对贪得无厌的讽刺,而是一种难以饱腹的担心,是贫穷下的心态。
   我常常想起母亲那时用碗,即使碗儿有了裂纹,也不舍得扔掉,她说盛汤水不能了,还可以盛干饭。裂与碎,在她的心目中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概念。物尽其用,不舍一碗。固然是贫穷下养成的俭朴,但更多的是给了我怎样生活的教育。
   李白是《客中行》有句云,“玉碗盛来琥珀光”,我宁愿相信不是盛的葡萄美酒,而是盛着满满的敬重与赞美。
  
   2020年8月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94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用父亲临终的话突出“碗”的重要性,告诫人们珍惜拥有,不可随意怠慢亵渎。民以食为天,食由碗盛。人去世,用碗盛沙插香,碗是最生动的送行道具。小时候家穷,用的是粗糙的碗,娘说不要跟一只碗计较,有碗饭吃就是幸福。人生懂事与碗息息相关,小时候不懂事,上桌等好饭敲碗,饭未上桌,曾经把碗扣过来,都得到父亲严厉教育。让我们知道生活中应有所禁忌,对生活要有敬畏之心。午夜饭吃饺子,妈妈总要拿个新碗将吃出的钱币和大枣盛好,告诉祖先家里添了新碗,不失追求美好的心。如打碎了碗,要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碗,还是生命相许的信物,朋友结拜,喝酒摔碗。能捧起公家的饭碗,是一份值得自豪的荣耀。洪水叔冒雨也要上班,就怕怠慢,丢了饭碗。从敲碗卖唱女中听出碗可放出金声玉音,从魔术的小把戏中得出碗可藏乾坤,简单与复杂,静止与变化就是这样存在着。碗也属于美学,只有“饭饱”才有心思讲舞蹈。我干过供销社,在杂品摊卖过碗,没拿好,摔碎了碗,月结时,掏钱平了数,给自己长了记性,不能拿饭碗做儿戏。不管是用来吃饭的碗,还是工作的饭碗,我们始终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以待。小编读到妻子盛饭时,总喜欢满满盛一大碗……忍不住扑哧一笑。笑后令人思考:这个跟小时候成长环境是有关联的。就好比我小时侯总听到大人讲“看菜吃饭”。意思是说桌上菜不多了,少夹点。所以我现在总是喜欢多炒一把菜,搞得我丈夫老说我白长了几十岁,不懂一碗菜要多少料,不懂当家。一不小心说了题外话,但意思是一样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好好捧好手中饭碗,珍惜拥有的幸福吧!文章结尾干净利索,收束有力,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此篇散文像是故事大集锦,组材行文灵活自由,新颖别致,文章内容丰富多彩,看似亳无关联的素料,作者做到彼此勾连,丝丝相扣,亳无斧凿之痕,围绕中心,不偏不散,内容典型且深刻,富有哲理,给人启迪!力荐文友品读再三!问候作者祝安!【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803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0-08-02 17:00:32
  泥饭碗里的肉也香,金饭碗里的沙子照样不能果腹。没有不好的碗,只有不好的饭。我想,只变换饭碗,不改善伙食,永远找不到生活的幸福感。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捧住一支碗,端好、擦亮,丰富碗里的内容才是生活的真谛。梅骨寻寻觅觅,饭碗长换,可不,又到了一个新的岗,始终稳定不下来,心也静不下来。还有三年零八个月,就可以彻底离岗了。渴盼能端好文字的茶碗,享受生活的诗意,我愿足矣!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02 17:41:20
  梅骨老师的感触很深,是的,有时候换换饭碗也是人生的选择,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这个道理。人生的状态很多,也不必在不喜欢的岗位上,换换可能就会好,总会找到适合字的。真心祝愿梅骨老师的饭碗成色越来越好啊。很多有能力的人是不满足过去的饭碗的,梅骨老师就是这样,支持,端起好饭碗,努力工作,创造美好的人生。
1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0-08-05 21:31:57
  一只看似普普通通的碗,在怀才抱器老师笔下富有灵性和美感,有敬畏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饶有趣味,让人深受启发。碗小乾坤大,碗之学问源远流长。好文章,欣赏学习了,祝老师笔丰快乐!夏日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05 22:02:37
  谢谢云彩老师关注怀才抱器小文,给与这么美的赞词,谢谢。读云彩老师的美文,总是惊叹,易安来了,我这样看。遥握。
13 楼        文友:黄金珊瑚        2020-08-07 15:31:54
  文章中的碗既是吃饭的饭碗,又是工作谋生的饭碗。旧时吃饭的碗很金贵,打碎了要请人来补。以前工作谋生的饭碗很珍惜,捧上了一般不会轻易放下。如今的饭碗很漂亮,打碎了再买。现在的谋生饭碗也无关紧要,跳槽就像串门一样方便。好文章,珊瑚欣赏学习了。问好老师,遥祝秋安。
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 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怀。 ——杨绛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07 15:42:18
  是啊,谋生的饭碗,一旦捧上了,就不肯轻易放下,完美这一代人就是这样。生活在变,但虔诚地等待饭碗的态度不能变,即使重新捧穷另一只碗,也要一种敬重的态度。谢谢珊瑚老师留墨。喜欢读你的文章,就像你最近的“六月黄”,苏州人吃得很花花啊,我可没有听说。我慢慢相信,吃在南国了。遥握,谨祝金秋安好!
14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0-08-09 08:39:02
  佩服老师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构建,那是属于文人的一种精神。一只碗,吃饭之跟本。碗里有烟火亲情,但老师此文却别有深意,如何端好这碗,这才是本文真正的主题。欣赏佳作,学习祝老师一切都好。
小小莲儿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09 11:16:33
  很喜欢莲儿老师的美评,只是不忍耽误莲儿老师的工夫,磨目了,每得鼓励,就更加用心了。谢谢莲儿老师留墨。读过的天平山还是不忘,佳句哲理都不少,很欣赏。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