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画坛怪侠何雷衡(随笔)
第一次欣赏何雷衡先生作画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湘潭电机厂工会俱乐部的文化楼。何雷衡先生蓬头垢面,又不修边幅,还有点像《智取威虎山》中的反派人物小炉匠。我不由得心想:“这个人也能画画?”他铺开一张宣纸,就显示了他的绝活:指墨画。只见他那瘦骨嶙峋的“五爪金龙”宛若游龙戏凤,几勾、几捺、几点,一幅活脱脱的《孤梅傲雪图》便尽收眼底。从那时开始,我才知道画坛多“怪物”,何雷衡先生是其一也,因为他还有一个不俗的雅号“何大侠”,老爱打抱不平。他说,这与他出生贫苦有关。
何雷衡1949年出生于湘潭老城区四面佛的一户贫穷人家,4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他兄弟姐妹四人和没有工作的母亲,生活窘迫。13岁,仅读了四年书的他,只得辍学帮助母亲维持家庭生计。他修过铁路、干过铁匠、当过小工,但无论如何却磨灭不了他热爱生活、热爱绘画的意志。小学四年级,他无师自通的绘画作品竟上了《中国少年报》。辍了学,仍一个响头叩在画家欧阳诚先生脚下。欧阳老师摸着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人无格不立,画无格不美。要先学做人,后学画画。”何雷衡说,除开自己的母亲,欧阳老师的这句话影响了他一辈子。
何雷衡是一个极爱面子而又十分注重自己人格修养的人,刚到江南机器厂工作时,工资收入仅只20.5元,每月要供养母亲5元,留下的钱仅能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但他要学画画,要买笔墨纸砚,在食堂,他常常只买光饭不买菜,边吃饭边走路,人家问他怎么光吃饭不吃菜,他只能掩饰着说:“菜放在宿舍里”,其实,宿舍里也不过有一瓶母亲捎来的剁辣椒和盐辣椒罢了。为此,何雷衡患上了胃病。
刚毅的性格同时也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和作画风格。年轻时,他有过许多次路见不平的经历,一次在公共汽车上,他一拳头打得一个在车上调戏女售票员的混混满面是血。旁观的一个警察不管事反而怪他多管闲事,何说:“你要是这样,我连你都敢打!”那警察自知理亏也没再吱声,“何大侠”也因此出了名。
有人说性格豪爽的人又往往是对事业痴迷的人,何雷衡是一名普通车工,却痴迷于画画,用节衣缩食省出来的钱,游历大江南北,寻师访友,先后得到过李可染、朱屺瞻、唐云和马来西亚艺术院院长钟正山教授等大师的指教。提起这些,何雷衡的确有点“洋洋得意”。他说,他在绘画的道路上碰到的都是好人。
1987年,李序勇,当时的江南机器厂厂长,力排众议,同意他考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在这画坛的最高学府,他师从张立辰、郭怡棕、金鸿钧等名家,并得到了薛永年、梁树年、李可染等大师的悉心指点。1989年,《中国画》第一期推出了他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湘潭小人物,让画坛的泰斗们为之一振。就连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白石弟子陈大羽先生在参观完何雷衡的个人画展后,起初竟不相信会是何的手笔。在确认是何真材实料的创作后,不禁竖起大拇指连声:“好功底,好功力!”
何雷衡出名了,何雷衡成大名人不仅国内响,还响到了国外。中日文化交流收藏了他作品,2000年6月中旬至7月初,马来西亚刮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何雷衡旋风”,当地《中国报》、《南洋商报》等媒介,不惜篇幅赞扬这位才华横溢的大陆画家,称他是“中国芸芸画坛中,其中一位苦学有成的画家”。著名画家钟正山在马来西亚是桃李满园,在国外仅收了两名徒弟,其中之一就是何雷衡。提起1999年的拜师,何雷衡一脸阳光。钟正山到株洲讲学,看到何雷衡的画作十分欣赏,而何雷衡看到钟大师的作品更是一往情深。也许是惺惺相惜,何雷衡坚持拜钟先生为师,钟先生立马收受了这位弟子,这也成了中马画坛交流的一段佳话。
正如钟先生看重的那样,何雷衡以他“执偏”的艺术观而“攻其一点”,在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潜心研究青藤、虚谷、石涛、齐白石和潘天寿的作品,被人誉为“潘天寿第二”。事实上,何雷衡已跳出以上大师的窠臼,独辟蹊径找准了自己的归宿。看过他的画,或目睹过他当场作画的人都有这种感慨;他的画大气,委婉而又雄逸,张扬而又极富个性,就连他用的纸、笔、墨、砚也有诸多讲究。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湘潭市美协副主席,他那幅《清白传家图》给了人们更好的诠释:“儿时孤苦几堪思,半百而今作画师;白菜有根不忍写,心哀慈母嚼咽时。”
画坛怪侠何雷衡因此而出名了。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