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在废墟上(散文)

精品 【浪花】在废墟上(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23.8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9发表时间:2020-08-16 05:37:17
摘要:一条老街成了一片废墟,在我心中,这片废墟上依然写着精彩。

【浪花】在废墟上(散文)
   曾与我朝夕相伴20年的故乡老街,已不成样子了。确切地说,她在我的眼眸中也就是一座废墟了。
   本就衣履不整的老屋,少了房盖,房草被风撕下乱飞;断壁残垣,显露着老旧的烟火色;老街被雨水划开了很多口子,就像呲着牙咧着嘴;几株老树还在溪沟岸上目睹着浅流缓缓淌过,很不容易碰到一个老街人,我数了数,走老街数十趟,碰到的也就是四五个人,还有外乡临时租住的,老面孔不多了。
   满目废墟。我知道这不是“劫”,是老街分娩中的阵痛。举目看看临水而起的“南桥小区”,摇身一变,魅影绰约,高楼摩天,是否还在俯视这条老街,实在不好说。新居处,择山水胜处,独揽秀气,已经把曾经的沧桑抛弃了。
   曾经是沧桑包裹过我的梦,冯唐诗人说“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这是遗憾的话,我仍牵挂我少年的老街,哪怕短暂的梦回。
   老街一坡,曾经半露一面硕大的碾盘,我们几个孩子曾经俯卧其上,在上面用石笔画了“搁方”(一种儿时游戏),绘了棋谱,上有“楚河汉界”。我想找到蛛丝马迹,不见了,似乎伙伴争赢不服输的声音还在回响。
   刘家大院后墙上一块语录版面,我曾经搬来大石头当脚垫,拿着从学校捡来的粉笔头,伸长胳膊,写下我们的字,找不到字迹了,版面还在,被白灰覆盖了。
   六母门前那个大碾盘也不在了,听人说已经被收藏在乡愁纪念馆里。垫起碾盘的三块大石还在,我们曾经在石头后面藏了溜溜蛋,杂草漫生,找不到了。
   在老街,任何一块石头,哪怕很不起眼的一物,都写着故事。或坐,或走,都可以唤起故事的精彩来。
   我也怕遇见乡邻,知道我在寻找这些,会说我太幼稚。时光里还珍藏着我的年少记忆,足够温暖的了,我比那些老年再回的人什么也不记得了要好多少啊,在我心中,年老就怕记忆断线。
  
   二
   已是废墟,不必再回眸,不必恋旧。我这样想,可眼前所见让我马上推翻了这个想法。
   有人不把这里当废墟,依然躲在茅舍篱居,因为我看到一堵用碎石砌起的断墙,写满了生动,告诉我这里还有一个勤快的人。
   老街最西有一个“小粪场”,周围曾经住七户人家,一条半截的巷,已被垒砌的矮墙遮住,没有人再住了。几间老屋,没有了房盖,只剩下四围的断垣,高低不齐。显出苍老的气色,内墙壁上还刻着烟火的痕迹,黑色的涂抹,斑驳的熏染,不堪入目。
   但在老街的街面南边整齐地砌起一道散石矮墙,五六十米,半人高的样子。那些只有拳头大小的碎石,搬到墙上,居然可以成为阵列,马上有了人烟的味道,原来是学山叔重新垒起的。春天看他用小镢头在墙根刨出窟窿,点上了四季豆、眉豆、芸豆等爬蔓菜蔬,他想用绿色遮住荒凉。他说,看着难受,跟无人的废墟差不多。夏日里我再沿墙走动,已不见石墙,而披了一新的绿装,像给老街镶上了绿围。再遇学山叔,他问我想不想摘一些带回去?我笑笑,接受不了,我不能不劳而获。他说,谁想摘一把就随手弄,吃的时候记得来自老街就好,很多人喜欢老街的味儿。
   其实,学山叔随儿已经迁往城里住了,只是他不习惯,就时常到老住处,总不忍一下子告别。他种植这些绿,不完全为结实,他只想用绿打扮一下。或许,他的记忆里容不下荒凉,生活的底色不应该是荒芜悲怆,没有什么深意,只想给自己的眼睛涂抹靓丽的绿。
   德仁哥在我原先的老屋西边住,他也随儿子到了镇上,有了小别墅,但在天气不冷时,总喜欢回到老屋住些日子。尤其是夏夜,他还是习惯点燃一堆蒿草驱蚊,喜欢闻那个艾蒿香味。他说起跟老邻居点艾熏蚊讲笑话的往事,就像找回了曾经。说着,皱纹也放松开了,下垂的嘴角突然上挑。他还带了外孙晚上陪他们夫妻,说外孙喜欢看斜斜的烟火冲上朦胧的月牙的样子,而且老家的月儿和城里的不一样,喜欢爬树。德仁哥开心啊,夸小崽子在破旧的老家找到了诗意。
   他说,老街成废墟了,白天看不舒服,晚上一堆熏烟,才有了烟火人家的意思。这是德仁哥的诗意,他不忍老街这样悄无声息地老去啊。我相信,艺术和诗意最接近的不是什么艺术家文学家,而是民间的老百姓。
  
   三
   年近八旬的桂荣婶,从停在老街西首的一辆汽车上缓缓下来,打开后备箱拿出盛满衣物的铁盆子,向我走来。她还是那个样子,我一眼就认出,扭着肥臀,亟亟地向东河走去,只是步态已经显出艰难。她告诉我,儿媳送她来洗衣,说住在楼上用自来水洗衣洗不干净,还花钱。
   老街没有几个人关注她了,她也不想表演啊,走秀啊,只是喜欢走从前的老街,踏着青石板铺就的路,脚步声可以打破这片废墟的沉寂,她想用脚步敲响老街,没有声音的老街,她也有些害怕。她说,从前的邻居谁从青石板踏过,一听到脚步声就准能知道是谁家的老婆去洗衣。
   她有些伤感地说,走到我家门前,总喜欢吆喝“义嫂”(称呼我母亲)一声,可现在老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她还想用脚步声唤醒队上的妇女队长谱子媳妇,她一直固守在老屋,就是不想上楼。儿子每天要送饭,谱子媳妇说在老屋里吃着香。
   果然,谱子媳妇听到说话声便摇晃着走出老屋的门,见了我端详了好一阵子,我说“妇队好”,她似乎找到了当年的感觉,笑声惊起了老榆树上的家雀。
   桂荣婶和谱子媳妇曾经是老街上的一道最美风景,如今老了,老街还属于她们那个时代,她们还在用温情抚摸着老街啊。
   下过几场透山雨,老街的路面已经龇牙咧嘴了。田叔正持一张铁锨,从沟底挖泥填路。
   我依然认得他,曾经和我们小孩子玩得来。我说,田叔,也没有小推车从老街推过,平不平,打紧么?田叔说,现在可没有孩子肯来老街堵水了,调皮才可爱。我知道田叔还没有忘记我们,我在他眼中还是少年。
   填平了被冲毁的泥路,谁见了还知道这里还有人住。田叔说,有一个人在老街,也不能凑合。
   其实,不能凑合的是对老街的感情,容不得半点残破。老街的消失是早晚的事,但不能在田叔的眼眸里失去烟火色。他能够做的是,告诉人们废墟上还有一个人随老街废墟一起老去的人,一位不离不弃的老人。他这样做的意义到底有多大?没人看重他的劳作,但在他心中,不能让废墟就这样突然像闪崩一样来一个断崖式的毁灭。曾经无法找回,但可以修补。或许,他的维护是毫无意义的,但他的心底有一条不容冲毁的坦途。在即将毁灭的东西面前,总有人还在努力保持其完好,其中有着让我们不能不思考的东西。在废墟里,可以找到一些人依然不能放弃的美。
   和田叔一起在坚守的还有他养的一只老猫。田叔说,儿子将老猫弄到新楼上,老猫就是待不住,晚上就逃回来。谁说“新奇害死猫”,猫也恋旧。老猫自顾自地玩着,从一堵断墙窜到门楼子,好像这里的废墟不是它关心的事,在它眼中,这里依然是它的乐园,与废墟无关。
   我猜测猫儿除了恋着它的旧主老屋外,还喜欢熟悉的树木,见了我就喜欢爬树表演。几株从三年自然灾害走来的老榆树,依然焕发着新绿,也许有一天这些榆树也会轰然倒下,但还在努力把守着老街,是为了纪念,还是喜欢这片土壤?是恋旧,还是想和老街一起变老?我相信绿树的存在可以遮住荒凉,它不允许时光就这样衰老。德仁哥说,守住自己的一辈子就是这些榆树,人活不过一棵树。《诗经》里有“彼黍离离”句,说的是家国残破,在宗庙公室之地长着茂盛的农作物。诗人眼中的“离离”“彼黍”竟然是不堪目睹的。而农人眼中的葱绿却懂得时光的渐老。两种境界啊,有些东西,我们不可用所谓的经典来解读,真正的生动,属于现实。用葱茏掩饰苍老?不是,人们宁愿选择生动来感受生活,而不是无奈地承受。
  
   四
   一个村落变成废墟,必然有新的蝶变。就像我老家南桥头村,三百年前是在黄泥窝子水库边,两百年前迁移至现在的旧址。老街历经三百年,又要奔向下一个新址,废墟的意义可能就是为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吧。
   新生活的光芒早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曙光了,老街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年轻人外出务工了,居于喧嚣的城镇,身份也改变了,老街只剩下几个老者,还不想告别,即使离开一段日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可以安放多年情感的所在吧,他们有时候回到老街住一段,再上子女为他们安排的楼上打发着清静的休闲时光,这样来来往往,总是不舍得告别老街,也成了他们的生活常态。我想,这应该是他们深情吻别过去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我应该去读懂他们。
   我想到一个经济学的术语“生产要素”,包括各种社会资源。在那些留恋老街的人心中,旧时光应该是他们的“生活要素”,他们的情感体系里,老街是不可替代的载体,即使成了废墟,也还是无法离开的精神家园。
   我是一个可以见证老街消失、老人告别的人,我并不觉得这里是一片废墟,每当我踏响老街的青石板路,我依然觉得老街懂得我,那些回响震着老街两边的屋舍,我还希望,听到我的脚步声的人,可以判断出是40几年前的我,想到一个风风火火的少年。
   老街,老人,构成了废墟上的影像,对老街还有着不可割断情感的老人们,自知他们已经被崭新的世界边缘化了,别人可能读不懂他们的世界,但他们并未觉得自己的世界是破烂不堪的,依然从中寻觅着生活温度。我爱这些还走在老街的人,只有这里还载着我一串串唯美的记忆。
   老街是最深邃的一幅画,不是阳光明媚,却有比阳光还温暖的底色。前几天德仁哥说来了一帮子画家,我没有遇到,我很赞赏他们把色彩给了老街。
   “废”是“老”的结局,但渐老的过程里有多少值得我们挽留的东西啊;沧桑是“老”的惨败相,但也是一种最暖色的沉淀,扎实,可靠。
   在废墟上,还有暖心的余温。
   有一些人终成这片废墟上的最后一抹红尘,他们还在捡起飘落于老街的老秋花瓣,笑着走过只属于他们的老街,红尘依然不会褪色。
  
   2020年8月1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87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本作品《在废墟上》作者饱蘸情感之墨深情地书写了在家乡老街废墟之上的所见所闻与所感。深刻体现了作者对老家那份挚爱与眷恋之情!与“我”朝夕相伴的故乡老街已不成样子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没有房盖的老屋,烟火色的断壁残垣,呲着牙咧着的老街,走了数十趟也就碰上四五个人,显示出故乡老街满目苍凉废败之象。“我”知道这不是“劫”,是“分娩”中的阵痛。临水而起的“南桥小区”独揽秀气,已经把曾经沧桑抛弃。但“我”仍想“我”少年的老街,哪怕短暂的梦回。在老街的任何一块石头都写着故事,珍藏着“我”年少的记忆。老街一坡的大碾盘上“画搁方”,刘家大院语录版面写字,六母门前的大碾盘的石头后面藏了溜溜蛋,“我”还想找找,是否能看到。字里行间充满童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作者睹物思过往,无不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向往与对故乡的依恋之情。故乡虽然一片苍老,不堪入目之象,但有人不把这里当废墟。已随往城里住的学山叔在老街街面南边整齐砌起一道散石短墙,种了托蔓菜蔬;德仁哥总喜欢回老屋住上些日子,点一堆蒿草驱蚊;桂荣婶恋恋不忘家乡水,还要回来洗衣服,用脚步敲响了巷子,唤出了一直固守在老屋的谱子媳妇;田叔持铁锨从沟底挖泥填路……作者用一双饱含深情的眼睛和一颗细致的心捕捉了每一个感动之处。通过对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摹,令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妙感。而这些细腻的描摹,使一幅乡风淳朴,人情厚重的农村生活图景跃然纸上,画面感极强。也深刻体现了乡村人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都魂牵梦绕,对故土家园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厚重情感。这些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老家废墟上最后的一抹红尘,是最温暖的底色,也是废墟上最暖心的余温。一个村落变成废墟,必然有新的蝶变,废墟的意义可能就是为了一个崭新的开始。文章字里行间除了流溢着作者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之情之外,也隐隐感觉到了作者思想的开阔,面对沧桑巨变,能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文章字句中蕴含着冷静、智慧与哲理。作者用特有的敏锐和眼光,以深厚的文字功底,用感悟和故事相结合的描写,且感情真挚,情意浓浓,似香醇美酒,令人不饮而醉。倾情推介赏读,问候作者谨祝一切安好!【浪花诗语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818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8-16 05:47:45
  文章饱含深情,令每一位游子“望月”思故乡!感谢怀才老师带着手疾,不忘为我们献上一篇篇精彩之作,受苦了,抱抱!谨祝早日康复,精彩不断!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07:31:45
  谢谢湘莉老师编辑小文,辛苦了。编按,具体而提要,充满情感,挖掘也深刻,很喜欢。老屋老街里安放着我们的乡愁,曾经相伴我们的,我们无法舍弃,尽管那些没有了实在的物质意义,但有着连贯过去与现在的精神作用,不忍断线,串起来,我视为珍珠,有温度,唯在故乡。遥握,问候湘莉老师金秋安好。臂疾时犯,恼人。谢谢您在关注啊,感激。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08-16 08:25:32
  进步的代价就是要把一些老的东西毁掉,在废墟上,我们可以看见希望,在废墟上,前程似锦的未来,指日可待。不去怀念那些陈旧,是不可能的,在废墟上,谁都怀有淡淡的伤感,老街的前面,有共同瞩目的风景,正在向我们走来。一篇耐读的好文,让人觉得痛的时候,却又有满心的期待。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08:31:05
  谢谢孤独老师非常有深度的点评。的确,一个时代的印记总是要打在那些不堪重负的美上的,我们与其喟叹,不如接受,留不住曾经,那就面向未来。老街,在一代人心中不老,情感的抚摸,只有在这个时代才有意义。谢谢孤独老师雅评。期待你的佳作。遥握,问安!
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8-16 08:59:05
  老街情,老街梦,情梦伴一生。老街故事长。欣赏。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09:44:55
  谢谢天马老师精彩留墨。是啊,老街,曾经的时光载体,怀念之。遥握,问候金秋安好,期待你的佳作。
4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8-16 10:24:21
  老街变成废墟了,这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但废墟表象的衰败,不能掩盖曾经的葱茏,曾经的欢笑与温暖。那些与老街相关的人、故事,都踩着青石板纷至沓来,和着旧时光的韵律,浅唱低吟,一些温婉明媚的过往,便如三月落花飘满衣襟,闻一闻,暗香浮动,陈酿般醇厚甘甜,回味悠长!作者回到老街,低眉抬首间,仍遇见故人,虽沧桑覆面,依稀能辨少年痕迹。此文情感深沉,无限怀旧,爱故乡,爱老街,老街老友亲,岁月横流,心境停在风华正茂时。一片瓦、一撮土、些许鸟鸣、一弯爬树的新月,都能勾起诗意的遐想,心灵深处的回响!好文,醉赏。问候怀才老师星期天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10:41:16
  谢谢罗老师诗情画意的赞美之词。是的,老街,对时代而言,不再用她承载村民的生活了,应该有崭新的居所,但老街上的人和物,在我,在那些还不想离开的乡邻心中,依然活着,请允许他们面对老街做最后的抒情。谢谢点评,期待罗老师的佳作,遥握,问候秋安。
5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08-16 10:31:26
  怀才老师的文字,总是透着温暖的底色,哪怕在一片废墟之上,都能满眼生花,春意盎然!令人找到情感的碰撞,得到温暖的触摸。再次拜读佳作,为佳作点赞!祝好!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10:43:14
  人生,在这个时代,才有温暖触摸乡愁的机会。我们不能忘记曾经,因为时光里的温暖,总是会持续地暖着很多人,所以我们必须把这样的情感表达出来。谢谢湘莉老师美评,遥握,奉茶一盏!
6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08-16 10:51:33
  怀才老师的底蕴深厚令人叹服;无限柔软的内心,折射出融融的暖意和荡涤灵魂的光芒!每每徜徉于老师的文字间,总有心被融化的感觉!真好,愿光阴不老,让我们时时贴近你的文字,听感人的故事,嗅时光深处的陈香。愿老师四季康泰,笔锋与星辰共闪耀!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11:23:05
  感谢罗老师的祝愿。日子里不能没有温暖,读了您的美评,心中燃起一团火,在物质充裕之后,精神的索求应该是无度的。你我都是,把美捧在手心,唯恐失落。期待罗老师的美文。遥握,感谢美评,奉茶一盏。
7 楼        文友:只留阳光        2020-08-16 12:57:44
  有很多事物,是在短时间内面目全非的,还有一些,是在渗透和不知不觉中变了模样,惊回首,过去不曾留下半点痕迹,凭吊也只能藏在心里。能有一个废墟,其实也是一种幸福。既有旧日,又有新生。欣赏美文,借以感慨,问好怀才老师。
温暖向上,以心相交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6 14:12:35
  谢谢阳光社长到访留墨,谢谢雅评,很赞您的观点。能够和废墟打个照面,一生是难遇的,最好不是遇到战争留下的创伤,因图新而放弃旧居,这是叫喜事。谢谢阳光社长拨冗磨目。遥握,问候金秋安好!
8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0-08-17 09:59:39
  回不去的时光,忘不了的故乡情,那些快乐在当时可能很随意,但在今日是弥补珍贵的美好回忆。如今就是一篇长长的日记,那些快乐的故事永远承载着一个时代,一段岁月,文章写得真棒,赞,遥祝问候,夏日顺安!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7 10:19:08
  谢谢蓝色蓝色鼓励。时光是我们应该珍惜的财富,时光里的故事,时光里的感动,需要我们去寻寻觅觅。这就是生活。谢谢您精彩的点评。遥握,期待您的佳作。问好。
9 楼        文友:雨中太阳        2020-08-19 19:16:18
  已成废墟的老街,安放深深的乡情乡思,纵使时光久远,忆起仍醇厚香甜。欣赏怀才老师力作,愿老师浅秋安好!
女人不仅要丽质更要励志!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19 19:59:35
  谢谢太阳老师拨冗留墨鼓励。在群里看到久违的你,很高兴。我们从乡愁里总能找到温暖,虽是小农式的,但曾经是小农的我,还是不舍那份情怀。期待太阳老师的佳作,问候秋安。
10 楼        文友:小小莲儿        2020-08-26 15:36:51
  纵然是废墟,还有暖心的余温。老师用独到的视角,挖掘生活中那些被忽视或已遗忘的过去。镌刻于岁月,温暖且安宁。赞佳作,祝老师安好。
小小莲儿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08-26 15:49:12
  是啊,不舍那一抹余温。对年轻人可能是若有若无,对曾经的少年,太有深度。谢谢莲儿老师美评。问候秋祺。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