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探幽】敬畏农民(随笔)
近日,《陕西农村报》搞了个“我给农民伯伯(朋友)写封信”征文活动,我就随手写了一篇《伟大的农民——写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投给了征文举办方。但是那个征文对字数有着一定的限制性要求,必须是1200字以内,致使我有很多想说跟农民朋友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也就是有点言犹未尽的遗憾吧。
也许因为我也是农民缘故,故而对农民这个称谓有着很多的感慨。很多看不起农民的城镇人,总喜欢在农民这个称谓之外还要冠以“乡下人”、“泥腿子”、“乡巴佬”“农民工”之类带有贬意的称谓,以此来区别他们与农民的不同。好像只要这么一叫,他们就会比农民和农民工尊贵了许多,也优越了许多一样。
可是我并不这么看,农民是这个世界上最稳定最伟大最尊贵的一项职业,全世界农村人口32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46.3%;他们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全世界1/5的人口,你我桌上的每一餐饭,都有他们的付出。仅就中国来说,中国有将近九亿的农民,他们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生产出来的粮棉油,养活着将近六亿的城镇人口。中国农民不光是生产出粮棉油这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还积极参与到城镇建设之中。据201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一项数据表明: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其中,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721元,比上年增长6.8%。城镇中那些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都是来自各地农村的农民工建设起来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些农民,城镇人将会成为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居无定所的一类人。假如没有农民生产出来的棉花,纺织工人拿什么来纺纱织布?假如没有农民生产的花生芝麻和油菜籽,食用油工厂拿什么来生产食用油,粮食就更不用说了,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铁的事实。
可是我们很多城镇人却从骨子里看不起农民和农民工,私底下给农民和农民工冠以“乡下人”“乡巴佬”“泥腿子”“农民工”等等带有明显贬意的称谓,甚至于某些餐饮店还冠以“乡巴佬熟食”“乡巴佬快餐”之类的店名,以此来吸引顾客的眼球。在这些贬低农民的城镇人中,有很多人都是后来迁进城来的农民,这些半土半洋的农民一旦从乡下迁进城里,便立马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个农民,他们因事回到乡下老家时,便假五假六地把自己当成了城里人,立马变得饭也吃不惯,床也睡不惯了,甚至连乡下老家人说话的声音和语气也听不惯了。
曾经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说:“这些乡下人都在干啥呢?”另一个说:“他们生成的‘鸡刨命’,还不是在‘土里刨食’?”一位听不惯这种对话的农民大叔当即反驳两个年轻人:“没有农民‘土里刨食’,你们城里人吃啥穿啥?”那两位年轻人立马反驳农民大叔:“现在只要有钱,粮店里有的是大米白面,商店里有着各色各样的衣服,而这些东西可是在土里刨不出来的。”说罢还得意地摇晃着染成红黄绿三色头发的脑袋,朝着农民大叔做着鬼脸。
这两个年轻人说的可能有理。是啊,现在这年头只要有钱,什么都可以买到。但是假如我们农民生产出来的粮棉油不卖给城里人,看你还能买到大米白面和好看的衣服吗?答案是不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两个年轻人有点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了,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眼前一片巴掌大的天空,看不到井口之外的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将近40年来,我国全面推进城市改革,城市发展成效显著,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并凸显了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就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并提出全面、系统和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及路径。
这两个年轻的城里人显然是没有看到这个伟大的契机,冗自认为城里人就是比乡下的农民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冗自为自己的城里人的身份陶醉着。俱不知农民早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主体,也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也早已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结构,没有了乡下和城里人的区别,就连居民身份证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城里人也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一类人群,比乡下农民也高贵不了多少。他们无非是享受着就医、就学和就业的方便,但是他们享受不了青山绿水和新鲜的空气,还有就是国家对“三农”倾斜的各种优惠政策,也是城里人享受不到的。
可能是因为在十年前就耕种着两亩薄脊的坡地和两亩多水田,曾经也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缘故吧,一直以来我都对农民心存敬畏,他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来的粮棉油,不仅养活了他们自己,还养活着那些看不起农民的城里人。
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是有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小农经济意识,但那是环境使然,并不是农民的思想和行为跟不上形势跟不上潮流。如今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了,城里人该有的东西,农村也有了;城里人曾经享受的通讯设备,农村的农民也有了,什么手机电脑摩托轿车,在农村的农民家里也成了常用常见的物资,没什么可稀罕的了。而且乡下的医疗条件和就学、就业渠道并不比城里差,很多有眼光的城里有钱人,也看中了农村广袤的山林土地资源,纷纷到乡下农村投资创业,有的还在农村买地建房建别墅,为的是享受农村的山青水秀的优美环境和新鲜空气。
相对而言,我比较喜欢人民军队把自己视为“人民子弟兵”这一称呼。我最喜欢唱的歌是:“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革命战争考验了我/立场更坚定……”这说明我们的人民军队历来都把自己的位子摆得很正,人民军队中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他们都是人民的子弟,都是来自老百姓中的一员。他们不仅要为祖国站好岗,也时刻为人民保卫着和平。
(经百度检索,本文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