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穿过我生命的河流(散文)
一
人类诞生之初,总是依河而居,所以我们对河流或多或少都有依恋,有人把这称作“恋河”情结。我的“恋河”情结源于村东沟底的那条小河。那是条无名河,发源于北山,往南流入泾河,属于泾河支流里不起眼的那一个。
那些年,农村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还蜷缩在摇篮中,老家人的生活处于半原始状态。村里没有机井,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无法保证,土地浇灌无从谈起。天不下雨的日子,水窖枯萎,小河就成了村里人的饮水之源。闲暇时间,家家都去沟里取水。我家主要靠父亲挑,我和妹妹偶尔也抬水。
下沟上塬,花个把小时运回的水很金贵。贵如油的说法有点夸张,使用时万万不能浪费却是大家都懂的规矩。直到今天,不管在哪里拧水龙头时我依旧会小心,不会一下子把水量放到最大,因为我们的人生第一课就是从珍惜用水开始的,节约用水的习惯渗透到骨子里了。
有时,也跟着妈妈去小河边洗衣服。再脏的衣服,经过河水浸泡后,揉搓、捶打,就干净如新了。看着一件件衣服在河水中清洗干净,我也很高兴。自然地,喜欢上了这清凌凌的河水。喜欢它涤荡尘垢、去脏换新的能力,喜欢它清澈透亮凉爽无比的样子,喜欢它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地的样子,喜欢它慢悠悠地唱着歌儿自娱自乐的样子……
跟着母亲去小河,我们多是帮大人劳动,和小伙伴去那里才真是玩。
放羊也行,薅猪草也罢,只要到了沟里,我们成了天不收地不管的疯孩子:抓子、跳房,河里捞水芹菜,石缝间逮螃蟹,拽拉菜园里的黄瓜韭菜,踅摸东坡上的桃杏核桃,甚至有些胆子大的男孩子还会偷偷下去扑腾着游泳,不会游泳的下河走走也快乐无比……
常常想起那一幕:夏天的傍晚,一群小家伙,挽着裤腿,光着脚丫在水里走来走去,像探宝一样,乐趣无穷啊!
小河边只待了十几年,但是,它是我生命里的第一条河。星散云飘,时移世异,小河边的童年往事与无忧时光都会存留在生命深处,永不褪色。
二
冶峪河也是泾河的支流之一,和村东的小河同发源于北山,流入泾河。它穿县城而过,算是县域内河流界的明星,受关注程度自然很高,这不是静卧在村东的无名小河能比得上的。
可是,我和冶峪河的交情比较浅,共处时间仅有两三年。
以前了解它,是因为外出上学时路过它。那时,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其中一段叫黑松林水库。黑松林水库,是冶峪河上最荣耀的一段,就像母亲养育的最有出息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光环中。
这名字的来源不得而知,来往过程中也没有发现松树的影子,只见一片宽阔的水域夹在两山间。传说中黑松林有七十二景,如今故事中的美景全都封锁在古人的文字里,眼前能看到的就只有那一片明珠般的水域。在干旱苦雨的渭北褶皱带里,常见的河流细细窄窄,像这样大片水域,很少见到。置身于此,真有江南水乡的感觉,那种惬意,外地人很难体会。
亲临冶峪河是在县城中学工作以后。我们学校位于县城北部,东门门前有几十个下行台阶,沿级而下,穿过公路就到了冶峪河边。
那时候孩子还小,每逢周末,经常带孩子到冶峪河畔跑步。七八岁的孩子本就可爱,活动之后,白皙的小脸红扑扑的,格外惹人怜爱。老公喜滋滋地看着粉嘟嘟的儿子,忍不住在小脸上捏了一把。谁知当爹的手劲没把握好,把小家伙捏疼了,他一疼就哇哇大哭。这一哭,窘迫的老公不知如何是好,求救的目光投向我……
三人投影河水,立刻止住了孩子的哭声,因为孩子也知道河水不喜欢一个哭鼻涕的孩子。我这样一说,真见效。
儿子的哭声好像还在耳畔回响;一转眼,他已成婚两年,身旁不再只有爹娘,也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生伴侣。
日子真不禁过,稍一个回头,二十多年过去了。可是,我固执地认为:作为见证者,冶峪河一定会记得我外出求学时的青春模样,也一定会记得我们一家三口在它旁边来来往往的快乐时刻。
三
人生就像河里的水,没有人能够原地停留,都是昼夜不息,一直往前。千禧之初,我们也随着时代潮流脱离体制,来到小城,寻求别样人生。
小城是大秦故都,它旁边有一条中国北方特别有名的河——渭河。在渭河旁,我是异乡的客。可是,我前半生几乎一半时光都在它旁边度过,也就把它和自己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这二十多年里,我由三十出头走到五十开外,完成了中年到老年的渐变,唯一没变的就是一旦有闲暇我都会到渭河边去转转。
站在东边横桥上,站在二号桥上,站在上林桥上,站在一号桥上,站在新修的风雨长廊上,看渭河上的人来车往,看过渭河里的水涨水退,看渭河上的日出日落,那一幕幕尘世喧嚣场面都真真切切地留在生命长河里,填充了空虚,丰盈了内容。
初秋的一个黄昏,因为朋友圈的一组照片,突然想去找找古渡遗址。穿过风雨长廊,到了咸阳湖南河堤。往东走了一段,没有发现古渡遗址的影子,想放弃。扭头一看,距离廊桥已经远了。若再返回,不如一直往东,说不定沿途还能碰见古渡遗址。
走着走着,眼前出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节一节残败的木桩裸露在淤泥滩,参差不齐,在夕阳的余晖里略显沧桑,与周围的现代化设施形成反差。看着这些直立向上的残破木桩,我周身血液沸腾,一时兴奋不已。
这个遗址一定要拍照存留。为了拍出它的风姿,我走下斜坡,站在那些有着故事的木桩前,左端详右端详:木桥雄风不再,只有像竖立的剑一样的木桩残骸。而那一节节残骸里,分明裹着倔强,透着硬朗。透过那些饱经沧桑的木桩残骸,仿佛看到了昔日古渡头的喧闹场面,看到那些来来往往运送物资的船只,看到那些肩扛纤绳的面目黧黑的船夫……
拍完之后,站在那里,我想:千百年前,全靠人工,他们如何在湍急的水面上搭起一座桥?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什么眉目,带着感慨离开了。
感谢命运,把我降生在天堑变通衢的时代,不受河流的限制却享受着河流带来的福利。
后来,我多次去看渭河古渡遗址,每去一次都会有不同感慨。古渡遗址告诉我,什么叫光阴,什么叫岁月,什么是沧桑,什么是永恒。看它,成了我最钟情的闲暇时光。
四
在我的人生里,还有一条河,它没有流水,没有河床,但它却真真切切地滋养过我,它的名字叫做书。这是一条指引我、泅渡我的暗河。
我的求学时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各行各业还在初创阶段,百姓手头也不宽裕,难得有富余的钱买书。而我,但凡看到文字性的东西都会有兴趣:墙上糊的报纸,母亲夹鞋样的《农业知识手册》,父亲收集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手册》和《毛泽东选集》我都看,同学中传阅的书籍基本上是一本不落。现在想来那时对书有股贪婪劲,就像葛朗台看到金子一样。
《平凡的世界》是那个时代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和同时期的年轻人一样,孙少安孙少平的人生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道路,他们的精神追求就是我的精神追求。
第一次接触《平凡的世界》没有书籍看,是听来的。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个小说联播节目,每天中午都有,借着它,听完了这本书。据说,当时小说第三部还没有出版,演播者拿着手稿录制的。而我,多次想给小说联播后给的地址写信邮购该书前两部,思虑再三,一直没行动,因为囊中羞涩,所以反复回味,反复阅读听书笔记。
路遥在书里塑造的积极追求上进的农村青年的故事始终激励着我,演播者李野墨声情并茂的声音再创作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总觉得,对这部小说感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小说本身的魅力,一方面来自于李野墨的声音再创造。到现在,小说里少平买饭,少安拉砖、烧砖,兰花去后山干活,小霞被洪水卷走,兰香星夜遐想,王满银旅店照镜自省等等情节一直都在记忆里,而李野墨声情并茂的声音依然在耳畔回响。
这部书给我最大的影响是如何认识苦难。苦难很苦,毋庸置疑,可是苦难中我们如果能像孙氏兄弟那样,不屈服不妥协,迎难而上,那么苦难也许会化为力量,推着你前行。几十年的人生路上,遇到不少困难,却都没有击倒我,《平凡的世界》功不可没。可以说,书中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已经化成了我生命里的钙质,激励着我越过一道道人生之坎。
后来,读书方便多了,买书也不难了,我坚持每天读书,一本一本地读了不少。徜徉于书籍之河是最大的幸福,泛舟于书海是平生所好。一本本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扇大门。在那里,看人赏景,听人弹琴,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流……
久而久之,生命的河流越来越辽阔,宽广,深邃,悠远。于是,在我眼前,世界不再是平面的、静寂的,无生机的,而是立体的、热闹的,充满色彩的。
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这条长流不断的暗河。
五
在每个人的生命之河上,都有一个难以忘却的人,她就是母亲。母亲,她给了我们生命,又悉心养育我们,用心教育我们,是我们生命之河的源头。
我总觉得,和母亲相比,我做母亲有些功利。就像孩子经常吐槽我的话:他表现好的时候我笑脸相对,他稍微不如我意,我就给脸色。尽管我不断告诫自己,不断修正自己,最终还是无法像母亲那样纯粹地、不带感情色彩地与孩子相处。
母亲养育了四个孩子,四个孩子四种秉性,四种人生道路,可是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是宝,只要他们健康快乐,其他都无所谓。包括对孩子的另一半,她都能做到一视同仁。我们四个成家后,母亲打算给所有人(她的女儿女婿儿子媳妇,还有下一辈)做一双棉鞋,以结束她的针线活生涯。别的都好说,脚码正常,我家老公是四十三码的脚,给他做鞋底太费事,我劝她不要做了了。理由是没有现成鞋样,水泥地也不适合穿布鞋。她才不会听我的,把皮鞋放到纸上,笔一划,拿起剪刀左拐右拐鞋样就出来了。
看到新棉鞋,老公很激动。他家兄弟姐妹多,婆婆忙里又忙外,很多年都没给他们做过布鞋。他说,这双棉鞋给了他母亲般的温暖。
母亲上了年纪之后,能给我们的就是一顿家常饭。和她在一起,每一顿她都要想方设法做可口,她看见人家出去吃饭,常常会说,他妈妈在就一定会给娃做饭吃的。在她看来,外面吃饭贵又不可口。我知道,这是她的真心话,也是说给我听的,暗示我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我总认为,做她的儿女,是我们的福气。就连她经手喂养的鸡猪牛羊也是有福气的。小时候,她在院子一出现,小猪小鸡就扑过来哼哼唧唧要吃的,她边走边安抚那些牲畜,口气温和,气得我们姊妹几个抬起脚就踢,每每这时,她眼睛一瞪,对我们说:“那也是一条命,也知道饥饱啊!”在她心里,那些长毛的也是孩子,需要照顾。
家里果园收拾得最干净,地面总是虚虚的,树上的枝条总是清清爽爽的,疏花疏果总是及时。她说:“开花结果最耗费树的营养,早疏花疏果,树的负担轻。”看,她的母爱之光又投射到树上了。
人们总是喜欢把大江大河比作母亲,今天,我要把母亲比作一条河。我的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用满腔的爱为我们构筑了暖意浓浓的河床。母亲河的水不大,都是涓涓细流,却饱含着慈爱,敦厚,和善,体恤,宽容,理解,大度等,缓缓地流淌到内心深处,化为一种力量,推动我的生命之舟,伴着我乘风破浪。
初稿2020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