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家乡方言(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家乡方言(随笔)


作者:庐陵竹 秀才,1430.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9发表时间:2020-09-04 13:16:20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省中部,隶属江西省吉安市,吉泰盆地东沿,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美誉。北宋至和元年建县,九百多年来,其秀丽的山水和纯朴的民风,孕育了"唐宋八大家"之首欧阳修,北宋天文学家曾民瞻,状元董德元,元朝文学家刘鹗,明朝状元曾棨、罗伦,兵部尚书聂豹,清朝状元刘绎,解放军上将郭林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贤人志士。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全红县,第一次反围剿主战场;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官网介绍历来正统正面,突出简略得当,看起来自然高大了许多,近于完美。谁不说家乡美,我自不例外。可是客观地说,家乡处于丘陵山区,老区,属于深度贫困区,山美水美空气清新倒是百分百真实,但经济发展受地域影响,相比沿海地区差距巨大,历来是劳务输出大县。经济发展是经济学家和地方政府的事,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是特殊地理环境造就的特殊的地理人文、方言和地域文化。
   江西本就是“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多语言多文化省份。永丰县位于江西中部,是一个哑铃型带状地型,南北长达200多公里,县城去最偏远的乡镇比去省城还要远。整个县域带状长型处于赣语言与客家语言犬牙交错区域,其中穿插若干片区小语言,造就了永丰一县三种截然不同的三种方言,又演绎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文化。
   县域北部是县城所在地,旧时龙云乡、迁莺乡、兴平乡一带,大约是现在恩江镇等11个乡镇的范围,以县城恩江镇方言为代表。这是典型的庐陵文化区,庐陵文化发源地,庐陵文化集萃区,方言与邻县吉水相近,文化习俗完全相同。明朝状元曾棨,清朝状元刘绎都来自这个区域,是构成“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三千进士冠华夏”庐陵文化主要构成区和重要贡献区。县城区代表点附近乡镇口音差别不大,老县城土著居民口音更软更绵,听起来更像吴侬软语。最近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来自县里中部、南部各乡的大量移民,口音混杂,已经将县城语言异化。中部乡镇方言强势,口音更改困难,所以这部分人开口就表明来自中部乡镇无疑,他们又喜欢聚集居住,常常形成县城内特色鲜明的中部移民居住小区,口音如旧,习俗如旧。县城周边乡镇受邻近县域影响,口音虽然有所变异,但总体还在赣语言吉茶小片区,庐陵文化深度区。
   我原本中原居民,民国初年因战乱逃荒至现在居住地繁衍生息四代,我是本地生本地长,应该算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因为当年逃荒人多,到现居住地群居,形成了部落式的中原居民村落,口音保持原口音。记得小时候农村封闭落后,少有与本地人来往,只有到了外面读书,与同学交往才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是中原话,与本地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语系。因外出求学,后又娶本地人为妻,大概自己是较早与本人接触并融合进去的人,也是第一个走出山村的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交往的增多,娶进嫁出,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至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说当地话娴熟,虽然村内,家里仍然说老家中原话,出去就和当地居民出无二致了。
   县域地图是一个哑铃型带状地型,南北方向。北部哑铃球型县城这一块是典型的庐陵文化深度区,往南走中间哑铃握手的长带文化习俗与北部县城迥然不同。这一片旧时称永丰乡,约当现在的藤田镇等6个乡镇的范围,以藤田话为代表。滕田民风彪悍,说话口音生硬,甚至文化与北部庐陵文化都有很大的区别。我曾一度很困惑,与庐陵文化差异这么大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呢?经与周边地区文化调查与比较,这个区域归属于临川文化。临川文化与庐陵文化虽然同属赣文化范围,但两种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有不同文化根源,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文化底蕴,不同的文化代表人物。具有临川文化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傩舞,当地人又称“麻婆送子”“接钟馗”“麻婆舞”。其独特而古老的跳跃式弓步、双脚跳、三步跳等傩舞动作,把“钟馗驱魔”“麻婆送子”等神话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种表演风格古朴粗犷、形式简练夸张、民俗内涵丰富的传统祭祀舞蹈。傩舞的演员一般有6人,扮演麻婆娘1人,钟馗1人,天将4人。傩面具用香樟木人工雕刻而成,根据人物性格用油漆绘制出不同的形象。钟馗戴黑色面具,着黑色镶花边绸缎衣,庄严威凛;麻婆娘戴粉红色面具,着桔黄色绸缎花裙,温柔善良;四大天将戴大红色面具,着红色绸缎官服,凶神恶煞。伴奏器乐有大锣、鼓、钗、小锣、唢呐。
   中部长带型地域藤田、陶唐一带是县稻粱菽稷的主产区,农耕民间文化非常繁荣。除了傩舞,还有“三角班”以及民间社戏灯会也很盛行,使这方富庶和谐的土地,流溢着草根文化的风韵。藤田一带、灯彩表演尤为喜庆有供静观之花灯、蝴蝶灯、荷花灯、吊丝灯,还有配有器乐、载歌载舞之龙灯、狮灯、蚌壳灯、鲤鱼灯、彩船灯。最为特色的是陶唐吊丝灯内各式人偶用少女的头发丝悬吊在灯内支架上,并能由人提线操纵其活动而得名。吊丝灯形制不一,有四角、六角和八角,大多以六角立柱形为主,它六角垂流苏、六面开窗口,每个窗口宛如一方提线木偶表演的微型舞台,灯内人偶在把灯师傅提线操纵下在窗内活动表演。吊丝灯通体为剪、刻的彩纸窗花及其它图案覆盖,在灯内烛光辉映下美伦美焕、流光溢彩,十分醒目。吊丝灯制作精细、制作技艺涉猎面广,制作师傅要有彩灯扎制、剪纸、镂刻、泥塑、木雕、彩绘装饰等各种技能。由于灯彩内的人物故事大都取材三国西游及神话传说,因此还要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儒家正统思想,这样扎匠师扎出的吊丝灯才能文德兼备、形色双佳;教化祈福光彩照人。在灯彩活动中它往往和龙灯、舞狮等大型灯彩同台表演,同街游行,出灯之时陶唐吊丝灯紧跟龙尾,其它花灯鱼贯而行。这时鼓乐齐鸣、鞭炮轰响,烟花四溅、载歌载舞,万人空巷,热闹非凡。“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花灯在民间的影响深沉久远,在当地社神、灯彩活动中,争奇斗艳。
   县域地图哑铃南部球型是山区,属于客家居住区。位于县城南部,旧明德乡,约当现在的沙溪、水浆、上固三个乡的范围,以沙溪话为代表。沙溪以南的三坊、潭头、龙冈、君埠位于永丰县的最南端,与宁都县、兴国县接壤,与两县有较多经济往来,赣语特征不明显,是客家人居住的地方,语言词汇,文化习俗是客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龙冈的畲民同客家风俗渊源很深,非常接近,以客家文化为主。关于客家文化浩淼繁复,在此不赘述。这里最具有代表的是龙冈畲族少数民族乡,畲族民风纯朴,热情好客,风俗独特。畲族人民依山而居,酷爱蓝天,以传统服饰的蓝色为基调,融合客家和当地其它文化种源,形成浓厚的“蓝色民俗”。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古称畲民,畲为刀耕火种之意,他们在大山中迁徙,依山而居,开荒垦地、采猎营林为主,自称“山哈”,即山里住的客人。龙冈不仅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而且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这里是反第一次大围剿主战场,在这里活捉了敌师长张辉瓒,取得了反第一次大“围剿”的重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满怀豪情地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光辉诗篇。这里留下了如革命烈士纪念碑、反第一次大“围剿”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万功山红旗碑、毛家坪集中缴械地、小别大拱桥、黄竹岭指挥部等许多革命遗址,令人向往、令人崇拜。
   一个小小山区县,2600多平方公里,40多万人口,居然居住着这么多“小语种”,这么多“小文化”,又归属于不同文化范畴,并且“红、古、绿、特”交相辉应,不禁令人感慨万千。斗转星移,苍海桑田,人类几千年的迁徙,纵横交错,变化万千,气象万千,或许正是不断运动的民族迁徙,民族融合,才有了我大中华繁花似锦的文化,多彩缤纷的民族魁宝。
  
  
  

共 30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西,一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国历史民族部落大迁徙,其中以蚩尤的九黎部落最为显著。由于战败,整个族群一部分融入汉族文化,一部分长达数千年的抵抗,九黎部落从黄河流域南迁,途经江西境内,一部分人在江西境内开枝散叶,最后部分抵抗者西迁之后,留下的九黎苗族部落渐渐与新来的汉族和本土的民族交融,铸就了江西特殊的人文地理风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战争,甚至是饥荒逃难,让江西语言更多样化,复杂化。作者讲述了江西永丰县五里不同调,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多语言多文化省份。文中娓娓道来江西的藤田话,彪悍的民风,临川文化与北部庐陵文化的差别,但两者又都同属于赣文化范围。不同的文化有不同文化的代表人物,风俗。县城南部是以客家沙溪话为代表,客家人最具代表的是古代畲族民风刀耕火种的生活习性。文中细腻的描写,将一个小小山区县,2600多平方公里,40多万人口的民俗乡话描绘得有声有色。精彩好文,描写细致细腻,很有乡土特色,有弘扬我国文化之精神,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我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 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0-09-04 13:17:22
  欣赏好文,问好老师,遥祝秋安。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庐陵竹        2020-09-04 15:28:43
  编辑辛苦,谢谢
未曾出土先有节,待到凌云也虚心!
3 楼        文友:何叶        2020-09-07 17:32:43
  又见老师投稿社团,老师文笔优秀,学习了!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