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莲花佛国九华山(散文)

精品 【宁静】莲花佛国九华山(散文)


作者:鸿鲲 举人,347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48发表时间:2020-09-04 15:53:53

【宁静】莲花佛国九华山(散文)
   一
   过青阳庙前镇,沿佛光大道南行,向九华山进发。九华河就在路西,从山间蜿蜒流出,河水清澈,水声淙淙。远处的山被淡淡的雾笼罩着,只能看到高高的青黛轮廓。导航显示,很快就进入九华山景区了。
   看,地藏菩萨像。同伴对着车外惊呼。果然,车过柯村南行,东边连绵的青山前,一座地藏菩萨铜像巍峨静立。目光低垂,仪容威严,庄重的宝相中透着慈悯。左手持白色如意宝珠,代表他会满足众生愿望,让人如意;右手拄持锡杖,表示他会爱护众生,戒修精严。“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这座九十九米的地藏王像,把地藏菩萨得名的十六字雕塑得栩栩如生。
   地,承载山河,让万物各得其所,让草木增长,农作物丰收。自利利他的功德像极了周易“地势坤,以厚德载物”的描述。亚洲大陆的两个大国先哲,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对大地的思考,其本质如出一辙。
   藏,有伏藏含收之意,就像地藏菩萨一样,能含藏种种功德,引生一切功德,难行苦行,救度众生。
   地藏菩萨应该是不曾到过九华山。但唐时来自新罗的王子金乔觉到唐朝求学佛法,金乔觉的出家名是地藏比丘。在中国各地游化数年后,开元末年,地藏比丘来到青阳县的九子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山中盆地内结庐苦修。当地人发现了地藏比丘,被他的苦修打动,把他推荐给九华山主人闵公。闵公敬仰金乔觉,要给他土地建寺,问他要多少地,他说“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随后地藏比丘把袈裟一抖,覆盖了整个九华山。闵公自此知道比丘为异人,将整个九华山都布施给了他。
   当时的九华山还叫九子山。当地人韦仲堪、秋浦人高霁打算把九子山改名九华山,却找不出说服众人的理由。正好李白在秋浦,韦仲堪就邀请李白来九子山游玩,共同商量为九子山改名字的事。李白为此事作出说明:“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
   见九华山景色幽美,李白就在九华山结庐常驻,留下了金沙泉洗砚池、手栽的金钱树等遗迹和部分诗篇。
   761年,李白又一次游览九华山,想起在长江船上遥望到的九华美景,写下了著名的“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九华山之名自此流传更广。
   次年,李白陪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游地藏比丘住锡的化城寺,又写下了著名的《地藏菩萨赞》:“本心若虚空,清净无一物。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五彩图圣像,悟真非妄传。扫雪万病尽,爽然清凉天。赞此功德海,永为旷代宣。”由此赞可知,李白应是见过地藏比丘了,而且二人相互尊重,这也许是李白多次驻留九华山的原因。可惜,和九华山的缘分已尽于此,当年,李白就去世了。
   地藏比丘则继续领导着九华山的佛教修性,不过,已得到了当地人和当代最伟大诗人的认可,比丘的生存环境比原来好得多了。此后,又过三十二年,九十九岁的地藏比丘金乔觉趺坐而逝。让大家称奇的是,圆寂后的地藏比丘,肉身不败。
   领教了地藏比丘的奇异,大家一致认为,他就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自此称他为地藏菩萨。九华山从此成为地藏菩萨在中国的道场,和五台、普陀、峨嵋一样具有了佛教四大名山的地位。
  
   二
   山之名在寺,寺之名在僧。九华山也是一样。本是道教修仙的场所,后来逐渐演变成佛教圣地。
   先是汉代陵阳县令窦伯玉好仙慕道,辞去县令,入九华山修道;后是著名的东晋道士、炼丹家葛洪也来九华山采药炼丹。
   葛洪去世后不久,同是东晋的天竺僧杯渡禅师,离开北方到南方传道。这位《高僧传》里记载能凭一个木杯渡水的高僧,辗转来到了现在的九华山化城寺地方。见这处于高山中的盆地,背倚白云缥缈的高山,面对如莲花的山峰,东邻悬崖峭壁,西接逶迤山岭,四面环绕如城,像极了一座山峰围护的玉莲,杯渡就在此处创建茅庵,开始传经布道。
   唐开元末年,僧人檀号住在此地,建立了最早的化城寺。但檀号不被地方豪强所容,寺庙最终被废。
   檀号之后,地藏比丘金乔觉来九华山修炼。开始并不为人所知,在山中苦修多年后,才被当地人诸葛节发现。诸葛节感其苦修不易,就买下化城寺寺基,重新修建化城寺,请金乔觉居住。寺名仍为“化城寺”。
   有了修炼之所的金乔觉开始讲经传法。有当地人诸葛节和九华山主人闵公的支持,后又加上李白的到来,化城寺的名气渐显,地藏比丘的僧徒日众。金乔觉家乡的僧人听说自己的王子在九华山传道,很多人也渡海来九华相从。
   金乔觉去世后,众弟子把其遗体安置于其晚年读经的南台山岭。三年后,有人发现安置金乔觉遗体的山岭常有圆光迸射,打开装殓金乔觉的石函,发现金乔觉肉身不腐,颜色像生前一样。众佛徒根据《地藏十轮经》中“安忍如大地,静虑可秘藏”的记载,认定他是地藏菩萨示现,就建了一座三层石塔,将其肉身供奉于石塔中,尊其为“金地藏”。之后又在其地加盖殿宇,称为肉身殿。古时,肉也写作“月”,肉身殿就有了更文雅的称呼“月身殿”。
   金乔觉开九华山肉身成佛之先,之后和他一样出名的还有明朝时的无瑕和尚。
   无瑕和尚是来自五台山的僧人,亦曾游历峨嵋山,于明万历年间云游至九华山。金乔觉来九华山前,五台山已经经过唐初李世民和后来武则天的两次大修建。庙宇的建设,佛法的传授都比九华山要好得多,但不知为何,无瑕和尚就是相中了九华山。也许比起五台和峨嵋的清寒,长江边上的九华山更吸引人;也许是金乔觉的证道打动了无瑕;也许无瑕就是觉得和九华山天然有缘。像杯渡禅师一样,无瑕留在了九华。
   先是相中了东岩的摘星亭,住在其中。修行的过程中,无瑕发现狮子山左右的山体,像是龟蛇供护之状。龟蛇供护,是道教玄武之姿,足见其地之奇异。于是无瑕就搬到狮子山的山洞中,渴饮涧水,饿食野果和九华特产黄精,苦苦修行。
   诚意修佛的瑕,每隔二十八天,就用针扎破舌尖,用舌尖滴出的鲜血和着金粉,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费时二十八年,无瑕和尚终于写出八十一卷的血经。
   124岁时,被称为百岁公的无瑕预知了自己的弃世之期,口占一偈,开示弟子:“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随后安详圆寂。弟子将其遗体装缸盛殓,安置于师傅原先修行的山洞中。
   三年后,朝廷王钦差上山进香,夜宿九华山,见狮子山山洞霞光绕缭,深感奇异。众弟子启缸观看,见无瑕身体完好、面色如生,遂遍体涂金,建肉身塔供奉。
   王钦差将此事上奏朝廷,明思宗朱由检觉得是祥瑞之兆,于是敕封无瑕禅师为“应身菩萨”,赐无瑕禅师肉身塔“莲花宝藏”。无瑕的徒弟慧广借机把庵堂建成寺院,改庵名为百岁宫。
   “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高僧圆寂后能得到舍利子,已是很高境界,肉身成佛就更是难得。像金乔觉、无暇禅师,圆寂后形态仍如生时,被称为“全身舍利”、“肉身菩萨”。肉身成佛的意义,在于以成功证明自己所信奉的道是存在的,用自己成佛的事实来弘扬佛法。几代人不辍的努力,无瑕和尚被朝廷的褒彰,使九华山在明末清初成为“江表诸山之冠”,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金乔觉、无瑕和尚后,九华山僧人以肉身证道的还有十二人。产生了这么多的全身舍利,足见九华山是适合修佛的灵山福地,这也是九华山能吸引众多佛教徒和游人的原因吧。
  
   三
   九华山,九十九峰。据《太平御览》记载:“因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那是十王、天台、天柱、莲花、罗汉、独秀、芙蓉、五老、伏虎诸峰。
   但围住去往山顶的盘山道的,全是密密麻麻的树。连远处的山头都是绿色的,看不到一点石头的影子。山脚时,翠竹还夹杂在其它的树木之间,到了半山腰,满山坡都成了翠竹的世界。近处看,翠竹一道道竹节上生出坚韧的枝条,竹叶青翠却不密集;在索道里向下望,却发现翠竹的树头都团团攒起,像极了短发少女刚洗过、吹干,自然蓬松着的头发。再往上,就成了松树的天下。和黄山松一样的松树,间或夹杂着楠木或水杉。
   茂密的树,给山穿了漂亮的衣服。常年青翠,这是南方的山与北方的山最大的不同。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树是山之态。难道得道高僧们喜欢的是九华山树木常年的葱郁?但漫山遍野的树,好看是好看了,却把九华山弄得一副柔弱无骨的样子,我有点失望。
   缆车抖了一下,陡然升高。从脚下繁茂的树顶抬头,发现远处几座光滑的山石靠近了。那是在一片葱郁的绿色中冒出的石头。和黄山的石头差不多,坚硬的石表都光秃秃的,泛着黄白色的光。只是在众多树木的映衬下,石头略显单薄了一点。离近了看得更清,那不是一块,而是多块石头堆垒在一起。直直地,上下堆垒、左右拥挤着。只在被水冲刷出的石缝泥沙中才长有几棵小树。山之骨在石,在每座山峰的顶部,九华山终于露出自己的阳刚之气。
   天台峰和十王峰之间窄窄的山脊,古人称为青龙脊。青龙脊不长草木,以一道屏风的形象引导游人从天台峰去往对面的十王峰。
   天台峰顶修下了九华山海拔最高的天台寺,九华山最高的十王峰顶却只能修出容人放脚的青石路。路其实是修在山脊上,窄窄的台阶旁就是树木。好在有了这些树木和脚下的云雾,才让人感觉不出走在山脊的无助。
   从十王峰顶北望,天台峰东边山坡上的树木苍翠相连,山谷里的建筑影影绰绰。天台峰天台寺西边,浓浓的云雾正从山底向山顶升起,淹没了树木、山峰的影子。翻滚的云雾被云台峰隔开,只能向上喷涌,却不能翻到山脊的对过去。一边是苍翠的山谷,一边是茫不可测的云雾,九华山的神秘莫测,让十王峰上的游人感叹不已。
   沿玉带似的登山公路下行,甘露寺北有古庙“龙池庵”。庵后是远山诸峰,庵前是龙池深涧。赭云峰与插霄峰之间,千尺泉蜿蜒东来,九华溪滚滚北下,两水相激,惊起了层层浪花,溪泉之水会成深池,人称龙池。
   龙池之水满溢后翻涌飞泄,形成龙池飞瀑。瀑布落差大,冲蚀力强,在谷底形成上、下两个深潭。潭水注满,又形成潭泉瀑布飞出,在以下谷底形成新的深潭。
   水是山之魂,真得不错。从龙池瀑布至二天门,共形成五道瀑布深潭。“一水自萦绕五星相贯联”,喷雪跳玉,龙池水把五潭池水汇集成龙溪,流出九华山,称九华河。沿途汇入舒溪、澜溪、漂溪和双溪,又称五溪河,最后流入长江。
   不只是五溪,九华山山南三溪汇成三溪河、山东两溪汇成凌阳河,都流人九华山与黄山之间的太平湖。
   “江边一幅王维画”。诚如刘禹锡所言,巍峨的九华山,奇峰峻岭耸峙,嶙峋怪石嵯峨;山腰翠竹挺拔,山顶松树苍翠;溪水穿桥跳涧,瀑布银龙飞泻。既是佛教的圣地,又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四
   太阳正在升起,我们也要踏上归程了。薄薄的雾仍缥缈在九华远山,氤氲在九华河水面上。
   高耸的狮子峰、笔架山,远远地躲在东边的彩霞下,把大愿文化园地藏菩萨铜像映衬的庄严高大。“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道存天地之间,以阳阳二气涵养万物;九华山与佛有缘,九座山峰如盛开的莲花。李白的诗,把地藏菩萨选九华山为自己道场的原因说得明白。
   奔流不息的九华河,臂膊中挽着九华诸峰的青黛,浪花里欢跳着晨钟暮鼓的余音,正向长江奔去。只是在大愿园前的铜像前放慢了脚步,九华河沉浸于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誓言中。地藏要以一己之力拯救受难众生,九华河也要滋润脚下的九华大地,灌禾育苗,丰惠百姓;更要汇入长江,奔向大海,把地藏菩萨的宏愿带到海内外信众的心中。
   像河流一样奔流不息的,是九华路上的车辆。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盛世,不再为出行的费用发愁;便捷的交通,也不会耗费人们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山脚的化城寺到山顶的天台寺,从林立的九华街庙宇到柯村的大愿文化园,天南海北的游人穿梭于九华山的七十八座庙宇,祈福于六千多座佛像之前。经过地藏菩萨的加持,虔诚的愿行,也化作了对生活的感念,对自己生逢盛世的幸福行吟。千百年来,九华山佛教弘通世俗,贯融儒道,把地藏精神和传统文化相结合,早形成了成熟进取的九华山佛教文化。
   太阳已经升起,流光溢彩的霞光,照在地藏菩萨铜像背部,给铜像披上一层圣洁的佛光,让人生出神圣安静的感觉。那是以比丘相昭示众人的地藏菩萨在向佛祖汇报:自己护佑的这一片东方净土,如今早是国泰民安。

共 491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重在介绍九华山与佛教的渊源,将其如何成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的来龙去脉逐一道来。进入九华山的景区,便眼见了威严的地藏菩萨像,令人惊叹。作者讲述了李白为九华山改名的故事,与金乔觉有过交集。金乔觉是地藏比丘,他游历四方后,选择了九华山潜心修行,其后数年,他带领不少信众在此修炼佛性。经年之后圆寂,肉身不败,此后被尊为地藏菩萨,奠定了九华山在佛教的地位,成为佛教的圣地之一。“山之名在寺,寺之名在僧”,九华山从汉代起的名僧,共有十二人肉身成佛,再次验证了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作者未一一赘述,而是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两位名僧为我们讲述。其一是金乔觉,他是肉身成佛的先驱。另一位是与之齐名的无瑕和尚,他从五台山到九华山修行,费时二十八年用自己的血完成了《大方广华严经》。圆寂三年之后,肉身成佛,以此验证了他的修行,亦验证了九华山之灵性。九华山共九十九峰,奇秀无比,常年青翠,显出了柔弱之感,而山石则显出了阳刚之气,飞瀑深潭,钟灵毓秀。作者不仅带我们一览美景,更让我们了解九华山深厚的佛教渊源,文章庄严肃穆,言辞优美,精彩好文,倾情推荐共赏!【编辑:空山月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0905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0-09-04 17:51:05
  佳作,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09-04 18:27:07
  带游九华,尽赏风光,闻道庵寺,礼佛敬仰。一路灵秀,文化泱泱。大愿普度,天应地藏。拜读
回复2 楼        文友:鸿鲲        2020-09-05 09:36:38
  感谢天马老帅关注留评。
3 楼        文友:鸿鲲        2020-09-05 09:52:57
  感谢月影老师精美周到的编按。辛苦。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4 楼        文友:空山月影        2020-09-07 08:07:18
  老师的游记风格独到,有浓厚的底蕴,令人印象深刻,拜读了!
5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0-09-10 23:20:20
  鸿鲲老师的游记散文,一直这么稳,集文化历史与美景于一体,真正能学到东西,长见识的好文章!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5 楼        文友:鸿鲲        2020-09-11 07:12:21
  谢谢雪凌老师关注留评。教过几年书,文章里有几篇交章架子。照葫芦画瓢,自感不成样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