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藏东名寺——卡地卡哇(随笔)
卡地卡哇寺院座落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沟乡境内五里处的静宁村。寺院外围有一圈高大厚实的古代土城墙,由于年代久远,若不是仔细观察,则会误以为寺院是建在小山坳中。土城门的残垣断壁默默地告诉我们,这是一座建在古城堡之中的寺院。寺内的八个白塔列队相迎八方来客。
据说,卡地卡哇寺内的关帝殿原来是仓环·诺日桑布(富商)供奉家神的地方。而仓环·诺日桑布相传就是卡地卡哇寺第一世窦嘉活佛。
后来乔国师主持寺中事务后,把历任窦嘉活佛的牌位恭请到寺中供奉。
第十三世之前,窦嘉活佛除在青海有自己的寺院,在凉州和蒙古地区也曾有自己的多座寺院。
第十三世窦嘉活佛曾经是塔尔寺医学院堪布。第十三世窦嘉活佛据说是今循化县七代沟人,在三川地区影响大,曾坐禅于化隆县塔加乡白加寺、民和县官亭镇梧释崖尔寺、甘沟乡静宁村卡地卡哇寺等寺院。
现任十四世窦嘉活佛全名窦嘉·洛桑丹增成列嘉措。于1980年农历正月初五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乡朱岔村。未出家前起名为朵仓祥高才仁。于1992年被塔尔寺活佛认定为青海化隆县白加寺活佛。偶尔也去民和县卡地卡哇寺、崖尔寺等寺院坐禅修行讲佛法。。2004年在拉卜楞寺院僧众中获得了“格西活佛”的尊称。
卡地卡哇寺院的供养主要是杏儿乡峨哇的藏族和甘沟乡寺院周边的藏族、汉族、土族等信徒群众。而且每年在特定的日子跳傩戏面具舞表演的习俗,当地土族人把这跳傩戏面具舞表演的日子称为“跳喇嘛纳顿”,宗教仪式极其隆重神秘,也非常热闹。
相传杏儿乡峨哇村很早以前是卡地卡哇寺院的牛圈,在藏语中“峨哇”的意思就是牛圈。在传统习俗上,卡地卡哇寺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卡地卡哇寺院的喇嘛们,在寺管会的主持下,举办大型晒佛经仪式和跳傩戏面具舞表演活动,附近的杏儿乡峨哇寺的喇嘛们都来参与各种仪式活动。
这两天,寺院内外格外热闹。现任在世转世活佛坐禅位于寺中,给虔诚信徒群众们摩顶赐福。卡地卡哇寺和杏儿乡峨哇寺的喇嘛们在大经堂内高声诵经,信徒们一边听寺内喇嘛们念经祈福,一边嘴里念念有词,一个个虔诚的眼神,似乎把一切烦恼都抛之九霄云外,在佛语佛音中洗涤内心尘埃。殿堂内燃起长龙般的酥油灯,映亮了城堡内的每个角落。院内煨桑烧香,烟雾缭绕。两地寺院的喇嘛们在寺处广场上欢快地跳着傩戏面具金刚舞,舞步华丽,威风八面。
这时,寺院周边的信徒和民众会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的赶来寺院中拜佛烧香、点灯祈愿、占卜求签。他(她)们排着长长的队,在宗喀巴大师神像前匍匐朝拜,仿佛在向宗喀巴大师祈求着什么……
历史上卡地卡哇寺院经过数次火灾兵祸,历经多次翻修。
清顺治七年(1868年),当地回族反清动乱中,卡地卡哇寺院毁于兵乱。三川辛家夏茸活佛带着宗喀巴大师的自画像,前往蒙古地区募化布施,又重建了该寺,现在的寺院布局规模比以前小了许多。
《青海记》中记载:有僧93人,辖有峡口的卧佛寺、乔家寺、杏儿的峨尔哇寺和化隆县的塔加寺、白家寺以及甘肃凉州地区的六座寺院,同治年间曾毁于兵火。相传这座古寺在风风雨雨中屹立了六百多个年头,是一座历史悠久、气势恢宏的寺院。
在藏文古籍中曾有传奇式的记载,卡地卡哇是藏语,意思为乌鸦的嘴。
清代汉文文献记载:明代永乐年间,宗喀巴大师①的亲传弟子绛喇嘛麻却吉加布将宁玛派②小寺迁至静宁村的土城堡内重建,以村取名静宁寺,改宗宁玛派为③格鲁派。卡地卡哇寺与弘化寺,灵藏寺是明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民和地区的三大名寺之一。
在三川,关于卡地卡哇寺的传说很多。相传明洪武十二年(藏历土羊年1379年),宗喀巴大师年仅22岁,在西藏潜心研究佛学中的显宗、密宗、天文、医学等经文,好几年没回故乡青海湟中老家看望阿妈香萨阿切。宗喀巴大师的阿妈香萨阿切,在家想念远在西藏的儿子宗喀巴,经常到附近的寺院烧香拜佛,乞求上苍在离开人世之前能和儿子见上一面……
有一天,宗喀巴大师的阿妈香萨阿切去寺院烧香拜佛时,听寺院一位喇嘛说:“有一位名叫仓环·诺日桑布的卡地卡哇商人,经常来往于湟中与西藏之间经商。”阿香萨切便嘱托这位喇嘛:“若您见到商人仓环·诺日桑布,一定要托人告诉我,我带个口信给我儿宗喀巴。”
从此以后,香萨阿切也见人就打听商人仓环·诺日桑布的消息……
也许,香萨阿切的思儿之情感动了上苍。有一天中午,香萨阿切仓终于得到环·诺日桑布过几日途经湟中,去西藏经商的确切消息。
香萨阿切用剪刀剪下自已头上的一缕白发,包在一段红色锦缎中,在仓环·诺日桑布常驻停的客栈找到了他。把包有自已一缕自发的锦段交给仓环·诺日桑布,托付他交给在西藏寺院研习经文的儿子宗喀巴大师,并托他捎口信给宗喀巴大师:“阿妈很想念他,让他抽空回家看看她。”
卡地卡哇人仓环·诺日桑布(富商)到了西藏拉萨后,找到宗喀巴大师,把他阿妈的白发亲自交到宗喀巴大师手中,并向宗喀巴大师转述了他阿妈的口信。宗喀巴大师知道自已研习探讨的佛学知识还有很多很多,知道自己短期内无法回家探望母亲,便用自己的鼻血掺和其他颜料绘成自画像一幅,交给仓环·诺日桑布带给母亲,并托他给阿妈捎口信告诉阿妈:“见到我画的这幅自画像,就像见到了我本人一样,它会叫您一声阿妈,会和您说上三天三夜的话。”
卡地卡哇商人仓环·诺日桑布觉得宗喀巴大师这自画像非常珍贵,出于商人的私心,想把这珍贵的大师自画像留下供于自已祖宗神位,便于时刻朝拜,于是请了一位画师临摹了一幅以假乱真的画像。把假的宗喀巴大师的自画像带到湟中县鲁沙尔镇宗喀巴大师老家,交给大师的母亲(现存塔尔寺)。据传说,这幅宗喀巴大师的自画像虽是一仿真之作,但有些灵气,宗喀巴大师的阿妈展开画像,只见画像叫了三声“阿妈”,就再也不作声了。
这幅仿真唐卡,如今被保存在塔尔寺金瓦殿。
而宗喀巴大师亲手所绘的自画像卡地卡哇人仓环·诺日桑布带到家乡卡地卡哇家中供奉。
虽然这些传说无迹可寻,但在民间流传已久,口口相传,延续至今。
宗喀巴大师的自画像为布面卷轴画,长二尺一,宽一尺四。还完好地保存在卡地卡哇寺院经堂之内,是卡地卡哇寺院的“镇寺之宝”。正是有了这神奇的传说,卡地卡哇寺院在藏区名望极高,成为藏传佛教圣地之一。有“不拜卡地卡哇,何来④三大寺”的说法。
历史上三世达赖喇嘛曾亲临卡地卡哇寺院巡礼。藏区许多佛教的重要人物也曾来过卡地卡哇寺烧香朝拜。
一九八五年十世班禅为卡地卡哇寺题写了寺名,那幅宗喀巴大师的自画像,虽历经战乱和动乱年代,但经当地僧俗群众用性命保护得以幸存,成为佛教界保存完好的珍稀文物之一,也是民族宗教文化的瑰宝,青海省人民政府于1999年2月10日将它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6月,又将卡地卡哇寺列入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创建,各界各方人士积德行善,卡地卡哇寺的香火又开始日益旺盛起来了。藏、蒙、土、汉等民族的善男信女,前往瞻拜宝刹尊神,磕头、点灯、布施的人络绎不绝。
现在卡地卡哇寺院依然保存着古朴的模样,灰瓦粉墙,高高的古城墙,寺院的周围古树林立,与远处村落飘起的袅袅炊烟交相辉映,更加增添了几份青藏高原藏传佛教的神秘感……
笔者对佛教没有太深的认知,但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有着强大的精神力支配着我们的肉体,而这种精神有时就来自某种虔诚的信仰……
(2020年9月8日原创首发于江山文学网。)
(注①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佛教理论家。
②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
③格鲁派(黄教)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创教人宗喀巴。
④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格鲁教派“三大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