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文学路上如老骥伏枥(随笔)
自我懂事起,我的视力便极低。为此我常被小伙伴们嘲笑,使我常常自我卑微,觉得比别人差了一级。
好在我个子拔得飞快,加上口齿伶俐,倒也不至于被人欺负。由于村庄较大,居住的人也多,都是一个宗族的,所以年纪相仿的小伙伴也多,平日里一起玩耍一起胡闹,不觉间便到了上学的年纪了。
那是八十年代初,我们乡下还没通电,更没有幼儿园,都是八岁以上才会直接去上一年级。
我因为看不清黑板上老师写的字,怕又被人嘲笑,所以迟迟不愿上学。直至九岁半了,同年的甚至八岁的小伙伴都去上学了,我才硬着头皮跟着去报了名。
然而到了发书时,我却因为没钱缴上学费而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同学们领书。那时的学费是二块八毛,我们家由于人多地少,常年东借西凑债台高筑,实在拿不出钱来供我上学,可又不能不让我上,最终是我的外公帮我缴了学费,我才算正式上学了。
当时我们的学校其实就是邻村张屋的家族宗祠。宗祠很古朴也很破旧,中间有天井隔开来分为上下两厅,光线全靠从天井透入,导制上厅堂十分昏暗,而一年级就在这昏暗的上厅堂。
天井的两侧是板式的厢房,窗户全是古典式的格子,由于年代久远,显得乌黑而陈旧,到处可见蛛网。透过窗户可看见里面堆积着许多的棺木,都是刷过漆的,黑乎乎的阴森得可怕。天井的下厅堂便是二年级,两个班级的间隔便是中间的天井,既不隔人更不隔音,一到下雨天,坐在天井两边的同学们则是真正的风吹雨打。
由于我先天性高度弱视,老师让我坐在第一排的边上,课桌便是一条长长的大板凳。没有抽届也没有椅子,只有学生自带的小板凳,所以书包是时刻挎着的。
尽管坐在第一排,而且第一排离黑板的距离不足一米,但由于光线不好教室太暗,我还是看不清板书。
黑板是活动性的,架在祠堂的神台上,我只能看到一块偌大的黑黑的木板,以及上面模糊的红的白的粉笔字的颜色,至于笔划则是根本无法分辨。只能跟着老师的发音去读,真正的烂竽充数,因为压根不知在学习哪个字、哪个字母。
当时的三个老师都是张屋本村的代课老师,个个年少气盛,手持三尺教鞭逮人便揍。记得语文老师教我们“了、子”时点名叫我认字,我一直跟着高喊着“了、子”,却看不清老师的教鞭点着的是“子”而念成了“了”,结果被老师在我头上狠抽了一鞭,肿了老大个包,还被罚在天井边沿的青石板上跪着听完这节课。
从此我暗下决心奋发图强,认认真真一手点字一边跟读,同时死记硬背,学习居然跟上去了,一直保持中上游成绩。
上了三年级后,学会写一些字了,我便开始记笔记,慢慢的形成了习惯,从此后我再也不看黑板了,老师讲我便记,记着记着,竟然不知不觉间能写些简单的作文了。
五年级时,我的语文老师常常拿着我的作文在班上诵读,一边摇头晃脑地赞美着。我于是飘飘然了起来,觉得自己总算也有了显摆的资本,自以为很厉害了,便常常写作文丶写信。
大概是熟能生窍的缘由罢,我的作文居然在学校乃至学区一枝独秀。
上了初中后,在看不清板书的情况下,数理化和英语就不得其门而入了,每每是坐在教室里发呆。由于当时学风松散,我便偷偷地在课堂上看小说,借着课本的掩护,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丶《林海雪原》丶《说唐全传》以及四大名著,而后是金庸和古龙。后来觉得在课堂上偷看不过瘾了,就逃课看,这时接触到了琼瑶的《海鸥飞处》,她让我萌发了对爱情的探索,于是偷偷地给女生写情书,学习是彻底无望了,爱情更是镜花雪月。初中三年匆匆而过,唯一值得记念的,是初二时获得全县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初三时获得禹州市未来作家诗歌大赛青少年组二等奖。
初中毕业时我已年满十八岁了,正当改革开放时的九十年代初,大量的人跑到广东制衣厂打工,我由于视力不行学不了电车,万念俱灰之下只能躲在家里看书,浑噩度日。
农村藏书极少,我便想方设法四处去借,根本没有什么目的性,只为打发时间。这时候爱上了古典文学,熟读了唐诗宋词元曲及一些赋文。
看的书多了,心里也便有着写的冲动,且也有了写的素材。我便常常写呀、写呀,可写了却没人欣赏,那时候没有网络,只能是趴在桌子上“爬格子",写来写去尽是孤芳自赏。
几年后,年轻人都基本跑光了,我再也不愿呆在家里了,就跑去广东。可我一无学历二无经历三无特长,加上视力还不行,根本没有工厂要我。
我一次次失望而归,又一次次冲动南下,终于混进了一家台资工艺品厂,我在厂里做了几个月数控(点产品进出数量),由于天天加班工资还十分低下,做了三个月后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正好镇上的电影院招广告宣传员,我去一试居然成功了,从此在那一呆就是五年。
在这五年里,由于工作轻闲,我便有大把的时间去交结朋友、去看书。
胸中有墨才自华罢!我常常觉得有许多的文章可作,而且我写作从不起草也不命题,只是笔随意动天马行空,只要确定是写什么题材,就一下子能进入境界。
但写时容易,要发表就不知怎么办了,干脆不想这些,也不定什么目标,只当是籍以自慰罢!
人到中年后,生活负重了,心思也便乱了,很难静心看书或是写作,每天都为工作而累的腰酸背疼的,最亲近的首先是床。
直到进入网络时代,看和写都十分便捷时,我才忍不住又重新抓起了笔,只是从纸面转移到了手机上。
十年光荫弹指而过,这十年间我写了很多,但留下来了的很少,基本都发表在网站及平台上。
写作之旅孤独艰辛,就像是自说自话,只有付出没有回报,至少在没有知名度之前,只能赚回几个点赞,潦以安慰自我。
只是我依然坚持这份孤独,就像老骥伏枥,至少志向是远大的、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