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室雅兰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香】“红花”与“绿叶”(散文)

编辑推荐 【雅香】“红花”与“绿叶”(散文)


作者:康康乐 白丁,1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014发表时间:2020-09-27 17:09:43
摘要:“红花还需绿叶扶”,说明有了陪衬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映衬,被陪衬事物会显得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画月亮,就在月亮外围涂上几笔淡淡云,那么月亮显得突出而美丽,起到“烘云托月”之效果。这种“烘托”即称“衬托”,绿叶扶持红花,客体扶持主休。
   例如小王说:“要评我的隔壁小靓长得天香国色,实在言过其实,俗言说鲜花还需绿叶衬,难怪她常与长得很丑女人进进出出,当然就显得自已漂亮多了。”
   又如有一寓言云:“在公园里,那红花与绿叶是生在一颗树上的两姐妹 。平日,众多游客一致赞扬红花真美!姐姐红花洋洋得意,而看不起绿叶妹妹,经常欺侮妹妹、后来绿叶妹妺因扰闷不乐生病而枯黄了。又一日,公园里来了许多游客都异口同声地说:“这颗树的红花真难看,绿叶也枯黄了!”说明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的道理。红花姐姐很后悔,觉得对不起姐妹,向绿妹妹再三道歉。在科学家指导下,红花她明白许多道理,不仅朋白红花还需绿叶扶。树木绿叶不仅衬托红花,还有主要作用在阳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维持树木的生命。树木花朵(包括红花自己)开花结果繁植后代。另一重要作用作用:美化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 ,有益人们身体健康制造药品。因此树上红花与绿叶谁都不能缺少,应互帮互衬。
   如汉乐府诗《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见罗敷。”“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被美妇罗敷强烈吸引。描写罗敷之美从未正面写一字,说明“衬托”之妙法。
   衬托常分正衬和反衬:
   什么是正衬?什么是反衬?
   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正衬反衬与侧面描写之间区别:衬正衬:红花还要绿叶衬,越发衬得红花娇艳,绿叶青翠。
   反衬: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但见邻女楚楚动人,牛粪粗糙熏人。
   正衬:正面衬托
   例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主席著名詩詞《送瘟神》,利用事物的对上联用盎然春意衬托下联,六亿神州尽舜尧、赞扬中国人民。
   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试想登上天姥山的半山腰,就能望见东海日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山山峰必然高入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人兮列如麻”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反衬:反面衬托
   例如又如鲁迅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要恨,千夫所指,对人民要爱甘当牛马,是反衬。
   又如毛泽东诗《長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反衬。
   又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酒肉臭”反衬“冻死骨”,更显人民的痛苦、悲惨”。
   如六朝诗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山林幽静至极,以闹衬静,静境深广。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一首抒情诗,在看似叙事中作者通过去年今日和今年今日的对照,凸显出今年今日此时此刻桃花“依旧”而人面不再的那种感伤之情.这里重点是通过比照,以去年的欢快衬托(反衬)出今年的落寞感伤怅然。下面另述映衬:映衬(无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目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映衬(衬托、烘托)有色彩相衬: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亮”得格外夺目惊心.有景物衬情等清人王夫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反映反衬法妙处。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正对。
   又如杜甫诗“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人物相衬:“未免被人褒女笑,只教天子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色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此外还有大小、多少、冷暖、远近、高低、明暗等等方面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一 以衰衬兴
   如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第三、四句,作者用诗的语言提醒自己的朋友,在一年的好景之中,最好的是“橙黄橘绿”时节。因为橙、橘经爱住初冬严寒之考验,不仅枝叶依然,显出盎然生机,而且结出色形俱佳、味道鲜美可作馈赠礼品的果实。
   又如我记得,小学经常写的就是“教室里安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到.”写的明明是针的声音,却能感受到教室的静. 用针掉落在地上的声音来 反衬 教室的安静。
   以“动”衬“静”,“动”中求“静”,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使用反衬手法则产生奇特艺术效果。例如: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鳥,时鸣春润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排除私心杂念之闲心静境,乃是人生的崇高心态。此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月夜里陶醉于春山春涧中的感受。
   诗人倘佯其间,内心非常闲静,连细微的桂花(这里应指春桂)从枝上落下都觉察到了,作者感到的是一片空寂。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洒上银辉之时,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它们在山涧不时地发出叫声,这叫声显得那么清脆、悠远。为了传达置身春润中的宁静的感受,作者通过“花落”、“月出”,特别是春涧“鸟鸣”这些动态景象,既反衬出春涧的幽静、迷人,以动衬静,动静相映。山更幽”。
   又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 槎牙忽变态,后岭 杂沓惊奔。仰看 径斜 缭 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又如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红花还需绿叶扶”,说明有了陪衬的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映衬,被陪衬事物会显得更加突出,主题更加鲜明。
  
   (原创)
  
  
  
  
  
  
  
  

共 261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红花还需绿叶扶”,说明一个陪衬的关系,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相连映衬,显得陪衬更加突出。作者用大量的古诗词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作者古诗词功底深厚。是值得讀者細細品讀的好作品。推荐阅读。【编辑:闲妹】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妹        2020-09-27 17:14:44
  作者花费了很多精力,寻找很多古诗词来引证,感谢你支持社团。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2 楼        文友:康康乐        2020-09-28 18:33:15
  謝谢闲妹社長编辑我的拙文红花与绿叶,编者按给我莫大鼓励与支持,受益非浅。 感谢社团编辑老师与群友热帎的鼓励。 康康乐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