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百柳”迎来春色浓(散文) —— ——我的收藏之十之文学样刊收藏
自1973年发表第一篇文学作品始,至今已经有近50年的时间了。在这近半个世纪是时间里,我在报刊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散文诗、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文学评论、小品文、歌词等文学作品已经有500多篇,其中大部分是在各种报纸上发表的,也有150多篇是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
刊物每每刊登作者的作品时,一般都会给寄来样刊,多则三五本,少则一两本,自然也有收不到样刊的时候。我这些年共收藏的刊登自己文学作品的样刊有112册,主要有三类:一类是纯文学刊物,如《海燕》《鸭绿江》《大地文学》《苍生》等;另一类是综合性社科刊物,如《东北之窗》《今日科苑》《法制与文明》《市场管理》等;再一类是我所在的国土资源行业系统的刊物,如《中国土地》辽宁《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吉林土地月刊》《南方国土资源》等。我所以要用《“百柳”迎来春色浓》来做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因为这其中有一段令我十分难忘的经历或者说是故事。
《百柳》是一本纯文学杂志的名字,它的主办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即现在的赤峰市文联,当时是文学双月刊。级别不算高,是个地级文学刊物。我的第一篇5000多字的《长山群岛赋》就是《百柳》1983年5月号发出来的,这是我从事业余文学创作伊始第一次在纯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之前的散文作品都是在报纸副刊上发表的,而报纸副刊限于版面,发表的作品一般都比较的短。说来那是1981年7月,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在我所在的部队黄海北部外长山要塞区所在地大长山岛举办一次“黄海笔会”,邀请叶辛、浩然、邓友梅、金河、程树榛、王栋等20多位全国著名作家与会。那时我在守岛部队做宣传股长,就是在那时我结识了著名农民作家浩然等。而对于与会的《百柳》主编、作家王栋,我虽然有过接触,但接触并不多。我的一位擅长摄影的战友邢祥琪结识了王栋,笔会结束时,邢祥琪把他拍摄的长山岛风光的一组照片给了王栋,王栋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我们草原上的人们非常喜欢大海,但是很多人没有见过大海,我一定把你的这些关于大海的漂亮照片在《百柳》上发出来,让草原上的牧民们欣赏一番。”接着,王栋又说:“要是有一篇关于大海的文学作品一同发出来就更好了。”邢祥琪知道我刚好写了一篇《长山群岛赋》,于是就推荐给了王栋,王栋非常高兴。于是,《百柳》在发表我的《长山群岛赋》的同时,就用封二、封三两个版面把邢祥的那组6张长山岛风光摄影作品也同时发表出来了。
那篇《长山群岛赋》是我当时写的最长的一篇作品,应该是读了著名散文作家峻青《秋色赋》以后写的一篇模仿之作,但模仿是模仿,绝对没有抄袭。峻青写的是山东半岛昌潍平原人民上个世纪60年代的生产生活状况,我写的是辽南外长山群岛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的海岛人民生产生活新面貌,内容没有也不会有半点重复,只是写作风格有些参照,那篇作品我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也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篇作品。王栋带走作品之后的一年多也没有动静,我自然也没有抱什么希望。可谁知到了1983年10月,我从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学习后回到我新的单位——旅大警备区教导大队政治处,忽然收到一个邮件,竟然是8本《百柳》杂志,打开一看,目录上散文栏目中赫然出现《长山群岛赋》,作者“修成国”的字样。我当时很是兴奋和激动,但是,我不能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因为不喜欢文学的人是不会把这当回事儿的,甚至还会认为你是自命不凡,有的人甚至会认为你是不务正业。然而,这件事情对于我,确实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说实在的,我受到嘉奖荣立三等功被提升职务时都没有这么快乐过,因为我对文学情有独钟。对于文学的爱好,常常成为文学青年的精神支撑,在这方面一旦有所收获,便会有一种快乐无比的感觉。还让我感动的是,这时我已经调离海岛部队快一年了,这个邮件是从原海岛部队的收发室转过来的,如果收发室的同志稍微不负责任,这个邮件可能就会丢失,如果那样,我的这份喜悦就会完全得不到了,那样对我来说该是多么遗憾多么残酷的事情啊。那之前,我陆陆续续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比较短小的文学作品,数量也并不多。接到这一期《百柳》文学杂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这篇作品的发表证明了我的文学作品达到了可以在一般文学期刊发表的水平,证明我具备了可以写作更长一些作品的能力,证明了我具备了继续给文学刊物投稿的资格。
十月,是我国北方的收获季节,可当我仔细品读那本《百柳》杂志的封面时,突然发现这一期的封面的主色调却是蓝绿色,上面是一幅画,是五株从上到下依次渐高的树木,而且树木的颜色是鲜绿色的,枝叶繁茂,树木间还有两只燕子在自由的飞翔。这幅图画,分明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欣赏着这幅图画,让我怦然心动,也让我联想翩翩,这个金秋十月,是北方农民丰收的季节,也是我文学创作收获的季节,然而,《百柳》的封面又分明预示着这是我文学创作起步的春天,而且是一个蓬勃旺盛的春天,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说来也巧,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我的业余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每年都有少则几篇多则十几篇的文学作品见诸报刊。
我应该十分感谢大连当地的文学刊物(这里不包括《大连日报》《大连晚报》等报纸,报纸刊发的更多些),在我文学创作初期,当地刊物发表了我不少的作品,其中《海燕》共发表12篇,《东北之窗》发表13篇,《大连文艺》发表18篇,还有刊址在大连的《今日科苑》发表6篇。这是我执着写作的成果,也是毕馥华、沙仁昌、曲圣文、张燕、王晓峰、何咏娟等刊物的主编和编辑老师对我的鼓励、信任和厚爱。每每捧起这些刊物,总有一种感激之情涌上心头。还有我们国土资源作协的刊物《大地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刊登的更多些),也先后刊登了我不少的作品。
作为文学战线上的一个游击队员,我的作品不是什么名篇力作,也没有获得什么国家级的奖项,但因为大都是写家乡父老乡亲的事情,大都是写本行业本系统身边的人和事,大都是写一些文友战友朋友的事情,都是传播正能量的,因此也有些人比较喜欢,也常常有朋友和文友打电话与我交流,说读了我的那一篇作品感受如何……这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作者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