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唐风尧德庆都山(散文)
第一次去唐县庆都山,是在去年初冬。因为曾看过一位朋友拍摄的一组照片,那里的湖水柔美幽静、宛如江南,秀丽景色魂牵梦萦,恰巧离我住的地方很近,恰巧那天远方的姐姐来了,于是陪姐姐一起走一走、转一转。
那时庆都山康养旅游度假区正在建设中,我并非唐县人,对她的文化内涵并不明了,只是单纯迷恋其自然风光,且重点在水,不在山。因为那座孤立的小山太寻常了,不高也不算美,早已被我忽略。
初到景区,只觉得眼前一亮。四座高耸的阙台迎面矗立,拾级而上,五座花岗岩分水桥庄重优雅,三层八角高台、多重玉石栏杆、平阔矩形广场、简约巍峨大殿,无处不庄严,无处不动人心魄。气势如此恢宏,究竟为何?殿堂朱漆大门紧闭,尚无楹联牌匾,只有根根红色圆柱高擎着雄伟厚重与神秘。
沿路绕过尚未开放的仿古建筑,便来到其背后的庆都山前。当时感觉有点冷,心想爬爬山吧,这山反正也不高,不累人,却能产出能量,补充热量。除此之外,心中没有太多期许。于是姐妹一起爬山。
没想到的是,海拔仅仅200余米,看上去很矮的一座小山,真正走上去还是颇有些吃力。尽管已经修好了上山的台阶、护栏,但是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不知其陡。坡度大概有六七十度,才爬了短短一截就已经气喘吁吁了。不过有些挑战性也好。每每站得更高一些,就会看得更远一些,体内的热量也会更充盈一些,这就是对超越自我的奖赏吧。令人欣慰的是,山路一侧,每隔一段就辟有一平台,影壁树立,深灰色石雕大气精致,以图画和成语的形式,默默讲述着二十四孝的典故,向世人传扬着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诸如“乳姑不怠”、“哭竹生笋”、“芦衣顺母”等故事,在歇脚时,在生动展示前深悟,使得这条登高之路更富有意义。
坚持不懈,跨过711级陡峭台阶后,终于上得山顶。令人惊喜的是,平坦的山顶,又是一番景象:镶嵌着白石子、寓意深远的广场前方,石砌高台之上,一尊屹立云端的雕像高大威武,身下铜炉高香、烟雾缭绕,两侧苍松翠柏、如护如卫。走近方看清,人像石基上标有“唐尧”两个醒目的大字,另有简介称,尧帝出生在离这里不远的伊祁山半山腰山洞中,幼年随其生母庆都长期居住此地。于是恍然大悟:这就是上古时期的尧帝年轻时的样子,这里就是尧帝的母亲庆都出生之地!原来,华夏之祖尧帝竟是这般眉目清秀、俊朗潇洒,慈善之中透着一股智勇英气,令人敬爱有加。
尧帝雕像背后,是一条修建如长城一样的青砖路,随山势起伏,向远方曲折蜿蜒而去。漫步“长城”之上,右侧一望无垠沃野千里,左侧远山逶迤层峦叠嶂,旷远豁达,心旷神怡。西斜的日光漫过青灰色城墙,手抚颇具深沉之气的墙砖,在缺口处眺望,有如来到了八达岭。后来得知,沿路前行,可以到达建于唐朝“供奉帝喾皇后庆都之灵位”的灵源寺。据说一代女皇武则天前来寻根拜祖,不仅修建了灵源寺,还建了尧庙。只是后来尧庙损坏严重。
下山后,天色已晚,又有事相催,只在山下湖边匆忙看了一眼,便返回了。路上我想,这样也好,留下些许遗憾和念想,正好可以待他日再去一次,细细观赏。因为我知道,那是值得的。登临庆都山之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想当然,不亲临亲历不知其真。就像你绝对不能低估或者轻视某个行业,在你并不了解的一些领域,总有光芒在闪烁,若要接近希望之光,也势必要付出汗水与努力。
第二次去庆都山就在前几日,在保定市第三届旅发大会在唐县召开之前。时隔将近一年,庆都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变化还真是不小。
山前的大殿——尧庙,又称唐尧博物馆,已经对外开放了。这座华北最大纯松木建筑,高26米,建造过程中未使用一根铁钉。门前,一座三脚铜质圆形大香炉上印着四个金色大字:万代兴隆。门口柱子上楹联则是:至圣至贤光被四表,乃神乃帝祀在千秋,横批为“唐风尧德”。
大殿建筑面积为4578平方米,殿内无隔断,厅宽堂阔,正中居上是尧帝中年以后的巨型铜像,只见他端坐于朝堂之上,威严而又慈祥,如父如兄,可亲可敬。
在看周围墙壁,满满的全部都是有关尧帝事迹的巨幅彩色壁画,从出生到最后的禅让帝位、抗洪治水,十几幅绘画连带简介,栩栩如生,再现了他一心为天下黎民百姓、德才兼备、智慧英勇而又简朴勤奋的光辉一生。我默默按次序从头看到尾,了解到很多历史课本上未曾见过的实况,内心的敬佩之情愈发浓厚,同时也为脚下这片历史悠久的热土深感自豪。
参观了唐尧博物馆,忽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比如,那条陡峭山路,也就是“攀龙古道”,道边为什么设有二十四孝图呢?因为尧帝本身就是一名孝子,“沃野耕田、叠石望母”的故事很感人;因为尧帝在位时推行养老,创建了“养老院”,施行国家养老制度,凡80岁年老更事者,“天子以父兄养之”,凡为国难而死,“王养死者之父祖”。
比如,为什么博物馆前广场是围棋广场,状如棋盘?因为尧帝曾造棋教子。长子朱丹性情顽劣,为锻炼其心性,尧帝以地上横竖交叉线为界,取异色山果代表“敌我”,创制“围棋”。如今的庆都山已成为大唐不夜城,每当夜幕降临之后,华灯璀璨,围棋广场棋盘闪亮,格线分明,前来游玩者数以万计,人们或歌或舞,时走时停,没有白昼里紧张的对弈,唯有自由与放松。行走或站立在格子中的人,谁也不是谁手中的棋子,他们都是自己的主人,只听命于自己的大脑,放飞自我的感觉才是最棒的。
比如,围棋广场的左右两侧,为什么会分别立有六根石柱?为什么上面会刻有二十四节气?因为尧帝曾敬授民时,命天文官重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理数,把科学的时令节气昭示民众,向全国颁布新历法,农民依时耕作。于是,“小雪”、“大雪”、“立春”、“雨水”等名词一下子变得格外亲切而美好。
比如,庆都山旅游度假区为什么要依山傍水打造一个以美食街、手工作坊、商铺、戏楼茶楼为主的“唐尧古镇”?因为尧帝曾发展集市。当时庆都城内集市繁华,商店林立。尧帝曾头戴斗笠,身穿葛衣,一手举着木耒,一手拿着“尧布”(钱币)递给卖农具的人。大概所有一切都是为纪念和传承吧。
这次来到庆都山,山下的尧母湖,更是美上加美了。湖边路上多了几座小桥,一侧还添了几道小瀑布。湖水之上架起多条木栈道。浅水区建了围栏,供游人戏水。当然也少不了静谧悠闲的垂钓区。水边莲叶田田,芦苇苍苍,如诗如画。但是最美的还是东段的湖边河柳。要不是看见了标牌,还真不知道其树龄都在百岁以上。只见它们树干粗壮,虽已入秋,枝叶依旧如夏时青翠,整个身子斜探于碧波之上,仿佛一个个临湖照镜的美人。要知道,有的人无论容貌气质还是心态,你都无法猜出她的年龄。尧母湖因为有了这些河柳相依,更像一幅画。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湖水与河柳,默默相守,大概亲如姐妹,柳会懂水的每一道涟漪,水会懂柳的每一次摇曳。因为同姓柔,时间与经历定会产生默契。
走在尧母湖东岸空中长廊上,可以远远望见西面的石拱桥。长条形湖面,倒映着南岸山影,一直延伸至目力所及之外。波平如镜啊,偶有风吹皱,好像也只为送一送那镜上移动的兰舟。此时,长馨亭中正好响起一支古筝曲。曲声清丽婉约,如行云流水,似陌上花开,入耳怡然,令人神清气爽,步履轻盈。但终不知曲名。也罢,只要心有灵犀,何必非要探个究竟。没有约定的相遇,哪怕只是瞬间,也是无限美好。
夕照流波一镜幽,慈怀如水千秋碧。定是慈母庆都美丽一生的写照。史书虽无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尧帝的德高望重,遥想母子亲情以及一个母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庆都,一定是世间最美丽善良、温柔贤淑又充满智慧的女子,一定如兰馨香,如竹挺拔。
庆都山的山水夜景可谓美轮美奂。尤其是那条从景区大门口直通山顶广场的朝觐大道,有灯光的衬托,显得那么连贯而突出。那是一条悠长的寻根之路,也是一条直抵人心的精神之路,更是通向美好未来的奋斗之路。
再次看到脚印很激动,还记处曾经我们是在山水邂逅的哦,一晃好几年,才重逢。问好脚印,秋凉,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