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发龙宝山”脚下渝河长(散文)
大西北黄土地上我的家乡,哪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座老屋、一条土路,永在游子心中,它朴实无华,我用尽天下所有的文字,都永远写不完她和我骨肉相连、血脉相通,那种浓的不可分割的情感。
记忆中,小时候,天真无知、贪玩的我,从能拿起一根羊鞭的那一刻起起,便成了一名副其实的小“羊倌”,每天赶着羊群去放羊,是我的日常必修课。几乎每天把羊群赶到小山村后面的“发龙山”脚下的黄土坡放牧,因为这里水草生长茂盛。还可以站在“发龙山”的对面的黄土坡上,听到从发龙宝山半山腰的龙王庙,传来袅袅祈福的钟声,别有一番禅意!
当隔河痴望斜对面的一座大山,这就是“发龙宝山”。山上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翠绿的那么的养眼。眼前的“发龙宝山”,它像是一位神秘的山神,又像威严的父亲,静静地伫立着,气象非凡。它俯视着、怙恃着其周围的山川和相邻几个村的庄严。
由于“发龙宝山”大山脚下有了七眼甘甜的山泉,也是“渝河”的发源地。因此,“发龙宝山”所处的地里位置,便有了用“七眼泉”来命名的地名。再加上发龙宝山上,有一座宏伟建筑的龙王庙,又有求必应神灵的佑护。因此,“发龙宝山”在我家乡相邻的几百里的地方,就有了人人心中至尊、高尚、神秘莫测的地位。
也是有了“发龙宝山”脚下,日夜汩汩流水的渝河源头的七眼甘甜的山泉,在黄土大山脚下,蜿蜒九曲,一路向南,纯净、甘甜的山泉水,不但无私的滋润了所经过路植被,让常年长的茂盛,而且,也无私的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心地善良,她上面辛勤耕耘的子民。也是一条“渝河”隐隐的感应,让这里得到山、川交织,和丘陵起伏。如果说“有山无水不精神,有水无山不争气”。那这里山、水,便则柔相济,有了无穷意蕴。如果说,“发龙山”是父亲,那渝河便就是母亲;如果说,发龙山象征阳刚,渝河水就包含着阴柔。山水呼应,便有了一种山青水秀的灵气。这里便是一个风水宝地。
渝河发源地以“七眼泉”林场和“发龙宝山”为起点,一直往南走,含定西市安定区管辖区域范围了路过5村18社,最后进入马营村的“白马峡”,流入渭源管辖地带。
我小时候,因为交通不便的缘故,发龙山山庙会是有的,但规模较小。现在可不同了,发龙山山景区文化,发龙山山庙会,已经成为这一带地方,声名远播的重大的庙会文化活动了。
吸引了渭源、临洮、定西三交界地区周边的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在龙王庙,给神灵,虔诚地敬献瓜果素食、焚香秉烛和祈福。也互相交流一下农耕经验,联络一下感情。对于小山村来说,像这样的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今天对于构建文明乡村,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今天人人有衣穿,户户有房住,丰衣足食;安宁祥和、和谐盛世,“发龙宝山”山脚下的渝河发源地,七眼甘甜的山泉,正是“保住了青山绿水,就是守住了金山银山”。也是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积极响应着党中央的号召,正努力打造着绿色生态发展空间!
“发龙宝山”脚下渝河长。他们把“攻坚脱贫”斗志,早已经书写在蓝天、白云端!也是一年一度“发龙宝山”龙王庙盛大的庙会,继承和发扬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谱写出新时代、新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盛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