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翻越阿尔卑斯山(散文)
是欧洲百年不遇的一场洪水,使得我们有机会乘汽车翻越了那座世界驰名、欧洲第二高的山脉阿尔卑斯山。
那天早晨,当我们离开意大利的温泉城市蒙特卡蒂尼,乘车前往瑞士中部第一度假胜地卢塞恩时,路上忽然得到了一个令人不太愉快的消息,即由于德国、奥地利、瑞士等国遇到欧洲历史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致使瑞士中部的一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长达17公里的隧道因洪水而封闭,于是,我们只好临时改变行程,翻越阿尔卑斯山,赶到苏黎世过夜,第二天再去卢塞恩。听到这一改变行程路线的消息我顿时在心中兴奋起来,好一个歪打正着,可以使我们有机会目睹阿尔卑斯山了。
阿尔卑斯山是横亘于欧洲南部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和瑞士一条重要的山脉,它西起法国东南部的汉斯,经瑞士北部、意大利北部和德国南部,东到奥地利的维也纳。平均海拔3000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整个山脉呈如一长长的半圆弧形,长1200公里,宽100-200公里,山势险峻雄伟,主峰勃朗峰海拔4800多米,平均海拔3000多米。阿尔卑斯山是与喀尔巴阡山、高加索山、乌拉尔山并成为欧洲的四大主要山脉。阿尔卑斯山东南部分为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南为亚平宁山脉,西南为比利牛斯山脉。阿尔卑斯山又是莱茵河、罗纳河、波河等欧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
载有40来人的奔驰大巴在进入瑞士后便步步登高,由于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封闭,这条山路上的车也多了起来,整个山路布满了车辆,有大客小客,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货运车辆。这条意大利米兰至苏黎世的山路,虽然路面很好,但也相当险峻。我们坐在车上看到,很多路段是修建在悬崖峭壁上的,还有些路段由于无路可修,只好在山半腰处凿些短短的遂道。由于阿尔卑斯山成为瑞士的气候分界线,山南山北分别受到海洋气候和大陆气候的不同影响,使得阿尔卑斯山成为交汇点,致使整个山区经常处于阴云密布,雨雾萦绕之中。我们经过的这一天也不例外,天空阴得很重很暗,浓云翻滚,山风也很大,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暴风雨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但值得庆幸的是,大雨始终没有下下来。
阿尔卑斯山是一座植被非常好的山脉,满山遍野的树木森林,郁郁葱葱。在山的下部,一些小镇村庄的红墙蓝瓦掩映在青山绿树中,公路长蛇一般蜿蜒在山间,几乎看不到一处裸露的山石和土地。山坡上一片片的高山草地,鲜嫩的绿色,给人们一种清新鲜亮的感受。而近处路边,更有一簇簇一片片的叫不出名字的鲜花在艳丽着,给人一种美丽温馨的感受。当山路升高时,不时的有一座座高山桥梁横跨山间,车子驶上去,举目四望,两侧青山隐现,桥下云雾飘渺,给人一种神游天街的感觉。当山路逐渐接近山口时,远远望去,对面更高的山上有瀑布飞泻而下,那瀑布从白云裹着的山峰泻下,中间隐入山中,而又从另一处泻出,时隐时现,直至山谷,真的是一道绝对美丽的风景,这不禁使人想起李白那“疑似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来。车子爬到山口至高处,这里已海拔2000多米,司机师傅把车子停进了山顶车场,大家纷纷下车,抢拍阿尔卑斯山的风光,但是由于风起云涌,能见度比较差,人们只能拍些近距离照片。在停车场附近的一个平台上,还有一架巨型望远镜,只要投入一定数额的硬币,便可在镜前将素有“欧洲屋脊”之称的少女峰的壮丽峰峦尽收眼底,可惜的是因云遮雾罩,我们无缘看到。
众所周知,瑞士自十六世纪起执行中立政策,1815年维也纳会议承认其为永久中立国。此后在历次国际战争中,特别是在席卷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保持中立,没有受到战争的损害,这都和阿尔卑斯山有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罪魁祸首希特勒也曾想把瑞士这个中立国吞并,但是,他从军事地图上看到这个高原山地之国,要塞关隘险峻,易守难攻。他又了解瑞士又是个全民皆兵的国家,一旦他们受到威胁和侵害,将全民动员,炸毁要道,堵塞关隘,任何强大的军队都将成为笼中之鸟,翁中之鳖,不仅得不偿失,而且还会打乱了他称霸世界的计划,因此,才未敢对瑞士轻举妄动。瑞士人因此也非常感谢阿尔卑斯山。侵略吞并瑞士的野心没有实现,但希特勒并未甘心,他知道瑞士银行世界驰名,存有很多国内外富人的资金,便派遣特务把德国人在瑞士地银行的个人存款名单搞去,为了发泄心中愤怒,一下子杀了500多人。他这一杀不要紧,反而使瑞士银行发了一笔大才
瑞士做为一个国家,没有瑞士民族,只有日耳曼族、法兰西族和意大利族;瑞士也没有统一的语言,只有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有人说瑞士的民族精神和性格,就是阿尔卑斯山的精神和性格。可阿尔卑斯山的精神和性格究竟是什么?我只是这么匆匆地路过一次,根本无从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