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浪花】坐在酒店的窗前(散文)

精品 【浪花】坐在酒店的窗前(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39.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7发表时间:2020-10-11 16:13:09
摘要:坐在距离我曾经读书的学校不远处的酒店窗前,让思绪重回那段时光,抚摸那段贫穷的日子,突然觉得现在的我,就像一个拥有了整个世界的富翁。可以拿来慰藉自己的,最暖的是无悔的经历,这些经历形成的因果关系,让我深信人生是有着缘分的。

【浪花】坐在酒店的窗前(散文)
   窗前有风过,开窗纳暖光。人生的脚步终于因退休可以暂停,静静地坐在窗前,打开诗意的文集,抚摸曾经的时光。此时,我很惬意。
   金秋的午后,我坐在了烟台市东入口的“虹口大厦”的休闲厅里,服务生用托盘送来一杯咖啡,腰肢前弓,一手弯在腰后,眼睛充满了十分的暖意,跟洒在窗玻璃上日光一样和谐,一样雅致。第一次接受这样高档次的专业服务,心中有些不是滋味。
   四十多年前,我来烟台求学,“虹口大厦”还是低矮的三层楼房,叫“虹口宾馆”,那时去“烟师”要经过门前,每每都会泛出自卑的感觉,从来没有打算进去,甚至连探头探脑看看的欲望都不曾产生过,那里不属于我应该探访的地方。
   入学是在仲秋十月,我离家时正是秋收之末,心中还有些安然,队上分配的粮草基本上到家了,这年,母亲再也不用求人了。那时,贫穷是一个不能启齿的话题,我在宿舍的上铺,和即墨同学志水谈及,他说理解我,称我是“孤独仔”,一个人扛着家的日子,不容易,起码他有个哥哥可以帮父母干点活。不管怎么说,每一个被秋获的粮草堆得杂乱的屋子正厅,都有一个疲惫的母亲,想起母亲在屋里忙碌的样子,我心头就泛起一阵酸楚。我说,夜晚,连油灯也舍不得点燃,摸黑擦着瓜干。志水说,他母亲也是摸黑纳鞋底,走针线用不着灯光,月光就行,靠手指的感觉,手指也是灯盏,指引着针线的方向。我总觉得他的母亲很诗意,笑着送一句话诗: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他翻身半起堵住了我的嘴。他流泪了,小声告诉我:母亲的情都试图缝进儿子的鞋底上。当晚,我们谈了很多,兴奋而庆幸的是我们学中文,可以把诗送给母亲了。年轻的心,诗的心,再怎么艰难,似乎诗都可以承担着重量。诗意是消解我们心头不快的力量,现在想想,那时我们唯有这样,随意地痴情,忘却痛地狂放,才可以让痛轻微一点,因为释放出来,心头就没有了那抹阴云了。
   那时,我们住在一个木楼的二楼,不远处是虹口宾馆,迷离煽情的霓虹灯涂在夜的窗户上,繁华与璀璨,还是无法割断我们的思乡,我们曾经狠狠地说,再怎么亦真亦幻,也无法迷离我们的乡愁情结。而今,我藏在霓虹的深处,母亲早就魂归而去。儿子在繁华里,始终不敢忘记母亲的忧郁与辛劳。
   还记得,志水说,真想摘一朵霓虹给母亲照亮飞针的夜影。这晚,我发信息告诉他住在“虹口”那座楼,就摘一朵霓虹给志水的母亲。志水连续推出十几个飙泪的符号。我明白,我伤到了他,突然想起,毕业十年后的某日他曾经跑到荣成找我,他的母亲早已悄然而去了。我惹祸了。他说事情早已过去,就怕触动那个悲伤的音符。苦难和悲伤过去了,我们才感到今日的甜蜜。我想起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是啊,我们习惯从对比里感知事物,想起母亲疲累的影像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甜蜜。志水说,能够和同学一起回忆那段日子里想念母亲的情境,仿佛年轻了,母亲也复活了。
  
   二
   记得在“虹口宾馆”的身后,就是烟台市最繁华的新世界,被称为“烟台的百乐门”,我们的校址就在新世界的对面。每日,夕阳还没有隐退,楼舍墙壁上的彩灯眼睛就闪着光,迫不及待地装点着黄昏的颜色。曾经望着那明灭不定的霓虹眼睛,手里的笔掉落了也不知,真陶醉,但更勾起思乡的情绪,因为这些霓虹不属于我,它的眼睛并非为我而含情。那时,我们同学谈论很多的是前途,或者说是梦想,可能是霓虹灯营造了我们的梦之境。从农村漆黑的原野,到华灯璀璨的城市,我们无法找到自己的方向,是我们同学的一篇作文,启迪了我们的思路,他说,要在自己的故乡建一座新世界一样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颗霓虹灯。记得他有几行诗:霓虹灯下照着的是幽灵/还是一样的夜/用心底的孤独和叹息/眨着泪的眼/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我给你找到一个归宿/我用明天的太阳取代/此时的孤单……
   诗取景于眼前,尽管朦胧而抽象,但我们同学都很理解,因为有共同的背景,是激情学子的心声,也是最美的人生理想和憧憬。
   从宾馆的北窗再寻找那个塔尖一样的电影院,不见了,那里曾经让我第一次深度理解“家”的概念。在那个想来有点逼仄的电影座池里,我们两个中文班的学生在上一节鉴赏课,看的是巴金的《家》,无法和自己贫穷的家做什么对比,我真的不想对比,想想我的父母还在那个庭院里擦着瓜干,想想妈妈拖着病躯走进北山复收那些残瓜漏果,我真想携着父母一起坐着看这部片,体会城市的美妙,让她忘却辛劳与艰难。离家时妈妈曾说,日子已经很好了,新生活已经让我们满足了。看着一双裹过的小尖椒一样的脚,她说,出门怕给儿子丢人。母亲说这话时,我眼圈跑泪,一直撒娇一样地摇着母亲瘦弱的肩膀,一句话不说,是不悦?还是羞涩?那个镜头始终摇着隐隐的痛,痛彻心扉好多年。
   课堂上,现代文学老师张健给我们第一个题目是“时代与家”,这个题目让我以更深度的眼光去审视“家”的概念。我曾经想,父母假如还活着,一定会先谈这个时代,因为他们经历过“走马灯”的时代,对家的概念理解更深刻。闯关东,在丹东垦荒,三亩薄地已经食无忧;闯朝鲜,开饭馆,找到一个栖身之所。我的父亲说,那时找不到一个温饱的家,是不得已而流浪。
   忘不了张健老师在那天的课上的慷慨陈词:在一个冷酷的时代,家是冰凉的;在一个战乱是时代,家是破碎的;在一个转折的时代,每一个家都充满了期待;在一个温暖的时代,家才是最有人情味的。我们深情期待一个健康、充满人性力量的社会。我想,张健老师是借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型吧。我们是1978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正面临着时代的大转折。张健老师对我们的将来寄寓了深情与厚望,正如他的宏亮声音,兴奋时的狂笑,他的课堂就是我们可以畅想可以依赖的家,这个家,有了他,才变得那么诗意。我们私下说张健老师是诗意的,结合他课堂上的语言特点看,大量的排比句,让我们感到了如瀑布飞泄般的美感和震撼。他听说后告诉我们不对,自定义为“深情”的,因为他说很爱我们这些从农村和他一样走出的学生,唯以质朴的情怀相待。
   第二个题目是“家乡”,家是在原乡上站立的,离开乡,家就是原野上的一座飘摇的茅屋,会被疾风暴雪吞噬的。老师说这个意思,我那时不懂得。他说,烟台原先就是一个渔村,他从北师大毕业以后,选择了一处“乡中”教书,一份乡情,足以让他奉献一生。这是他教育我们爱家乡,要我们回到家乡报效父老乡亲之恩,于是,我们毕业的时候,在去向栏里几乎都填写了“回家乡”的志愿。
   那个新世界,当初不属于我,是梦幻的堡垒。自打看了电影《家》,这里便成了启蒙我人生的教室,我始终认为她是我的“新世界”,尽管模样无存了,但在心中依然璀璨多姿,金碧辉煌。
  
   三
   我住宿在“虹口大厦”的消息,在同学群里传播开了,几个在烟台的同学“声讨”我,到家了,我们没有地方给你住还是怎么地!是不是就喜欢繁华,看不起我们的蜗居斗室?我无力辩解。我只想躲在繁华里静静地感受求学时那段生活。窗前,一方茶几,前后的玻璃隔断,窗外的阳光温情地抚摸着这个空间,这是我一个人的沙龙,和旧地对话,与曾经来一场“风暴”,与阳光来一段暖暖的私语,此时真好。曾经的贫穷和卑微,此时都成了我能够深切感受当下的一种财富。如今能够这样奢侈地坐下来,与一杯咖啡相伴,我觉得真的是云泥之别了。那时,即使一缕阳光,一杯茶水,一个微笑,皆因贫穷而不能好好体味,错过的,我用当下去弥补上,我的想法很简单。
   我似乎又是特意跑到这个与学校相近的地方,来跟我的老师汇报,汇报一别四十载,怎样站在家乡的课堂讲台,坚守着坚守着,像张健老师所说的,你们要好好学一下“乡”的繁体字——鄉。不止一次地揣摩,如今我深刻理解了老师的话的含义。乡,是一个好儿郎的终身归宿。
   双手捧住眼前这杯咖啡,从来没有觉到的暖滋滋泛起于心头。一杯咖啡,氤氲着徐徐的热气,比杏色稍浅,是中和了红黄橙绿而交融的一种深厚的色系,有人说,咖啡色永远是一种时尚色彩,杯中的咖啡无法映照我的脸,一切似乎都模糊起来,就像此时张健老师的相貌,变得越来越隐约,只剩下他的声音,声音也是咖啡色,超越了时空,我依然可以记得毕业时他给我们创作的一组诗句——
   梅香释放在月光下,兰香高举在绝壁上,菊香和田畴分不开,桂花的香会在经霜的院落里,和着生活的旋律含芬吐馥郁。你是一缕香,如果找不到你的氤氲之地,这缕香,终会香消玉殒……
   这样的诗,令我夺目入神。当年的诗意送行,如今我坐在这座华舍里,跟老师神遇对语,算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无关贫穷,因为我有一缕香,香抹去了富有与贫穷的鸿沟。四十年过去了,我的香释放在家乡的这片芳土上,凝在了三尺讲台。如今,我可以续写这首诗的后半部分了。
   我是一缕光,从春枝的间隙洒下,孩子们说,这就是春光明媚;系在萤火虫的尾部,微光照彻了丈许,孩子们道,迷途的路上,一点光也是不灭的希望;是秋水里的一缕波光,漾着微澜,孩子们说,正可照耀着我们去浪漫地追梦;寒冬里的一盏窗前光,微暖丝温,把光变成了热……
   还有什么职业可以让一个人,四季常青,四季发光啊。青,是青春的色彩;光,是富有的表达。
   客观地说,四十年前的师范教育,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上都无法和当下的师范教育相媲美,但烟师的教育,让我自豪。我觉得,能够指引人生方向的教育才是最好最有深远意义的教育。不一定出什么“家”,但送出的是一个自信人生的人。
  
   四
   母亲是贫穷的,但儿子不一定是贫穷的,因为他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母亲只有一个逼仄的厅堂,儿子却有一方诗意的讲台。贫穷的改变,不是看物质财富积累得多与寡,而是看精神获得的厚与薄。那时,母亲也有贫富的概念,但没有那么强烈,甘愿守着一家的日子,有着向好的心,就是富足。
   读龙应台散文《雪白的布》,记得她文末讲了一个贫穷的故事。德国人在民生凋敝的“二战”后,孩子们摇摇晃晃跟在运煤车的后头偷偷捡拾从晃动的火车上掉落下来的煤块。我在想,我们当初所处的贫穷时代,都会令德国的孩子们嘲笑,哪有火车奔驰掉落的煤块可捡到。1978年,我们幸运地遇到了一个摆脱贫穷与苦难的时代的开始,走上了知识报国教育兴邦的新路。
   一个工业化的社会,孩子们还有煤块可捡拾,我想到母亲正在秋色里提着䦆头,在复收了几遍的番薯地里,刨土捡漏。我们的日子怎样可以告别这样的原始农耕,迈向温饱啊!贫穷的记忆,在时过境迁之后,就像一幅幅黑白的照片,如今想起,苦难里也装着满满的美感和庆幸,但每一次回忆都是心酸的。
   贫穷的回忆在此时更显得有了滋味,我始终觉得幸福感往往是因今昔对比而产生而滋蔓。
   服务生来给我斟咖啡了,我拭去眼角挂着的泪花,彼此笑对。突然,我产生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想法。
   “小伙子,能不能斟一杯茉莉花茶给我?”我微笑着恳求道,在我的心中,是想为我这段苦难的回忆找到一个理解者、同情者。
   服务生退后一步,仔细打量着我的衣着,看着我的脸,老半天说道:“先生,是不是想起了老家的茉莉花茶了?”他摇摇头,走了。
   他不能理解我这代人的乡愁,茉莉花,在他的心中可能就是一首歌而已,轻妙盈香,婉约清丽,难以和我记忆里的苦香茶联系在一起。
   心中装着一枝桃花的人,总会去寻一处水光潋滟的桃花渡口,曾经被那一抹茉莉花茶的香湿润了嘴唇的我,总是动不动就回到与父亲在火炕上对坐默饮的情境。
   记忆袭来。我上学的头一天,父亲从柜子里拿出一包茉莉花茶,大约只有一二两的样子,他解开外层缠着的缝衣线,一层层打开。那是他的一个干供销社的老朋友送给他的,始终没有舍得泡了喝。父亲是想把那抹茶香在最合适的时候打开,这是一个贫穷的家的奢侈与堂皇。
   坐在虹口大厦酒店的厅堂里,我穿越了四十年的时光,当年的一碗茉莉花茶,如今一杯典雅盈香的咖啡。时光就落在其中,百般的滋味。
   从求学到退休,画了一个圈,我回来了。所谓人生的圆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真好,四十年后,就像求学的旧地有一双曾经的手在召唤,给了我这么一个可以回望旧影的窗前,重新把宠爱我的岁月捡回来玩味一番。生命啊,总有丰富的情节会因某时某地而自动地一一播放。可堪回首,是一份多么美的享受啊。
   旧影幢幢,谙忆馥馥。
   漫长的思绪,不知什么时候唤来窗前一轮月,虹口大厦周围也霓虹闪烁,明天就回去,我的故乡。
  
   2020年10月11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9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怀才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作者是一个教龄40余年的优秀高中教师,可以说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大半辈子,现在终于从三尺讲台退下来,可以好好经营自己的下半生.作者是浪漫的,也是知足的,而且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本文深情讲述了,作者退休后的一次烟台之行,下榻于一个叫“虹口大厦”的星级宾馆。窗前有风过,开窗纳暖光。在大厦享受着服务生高规格的热情雅致的服务,心中生发起无限的感慨。因为这个大厦的前身是“虹口宾馆”,是作者几十年前在“烟师”读大学时必经的宾馆。触景生情,睹物思人,这是人之常情。作者沉浸在五味杂陈的那个读书年代。由于来自穷困的农村,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面对“豪华”宾馆,只能驻足,不敢踏入,内心泛起的是卑微。一个刚刚离开农家,离开母亲,离开刚刚收获到家的粮草,只要能温饱,哪敢有更多的奢望呢?一个同样来自农村的同学志水,心灵是相同的,找到了知己,谈起最自豪的事情,是各自的母亲,一个是为生计忙碌的辛苦疲惫的母亲,一个是临行密密缝,为千里求学的儿子穿针引线的慈母。两个年轻的心,诗的心,再怎么艰难,似乎诗都可以承担着重量。诗意是消解他们心头不快的力量,找到了自己的自尊。住在学校木楼的二楼,不远处的虹口宾馆的霓虹灯涂在夜的窗户上,繁华与璀璨,无法割断的就是思乡之情。今天的作者,面对如此奢华的大厦,怎能不勾起对早已离开人世的母亲的深深思念呢?“虹口宾馆”的身后,就是烟台市最繁华的新世界,被称为“烟台的百乐门”。面对豪华,也曾陶醉,但更多还是勾起对故乡的思念。同学们激情似火,激扬文字,话人生,讲理想,谈前途。文学鉴赏课,在电影院里看巴金的《家》,同样激起作者内心的波澜,家的对比,城乡差别,还是让作者想到了还在为挣脱贫困在家乡挣扎的母亲,多想给母亲一个体面的生活。现代文学老师的给出的“时代与家”的题目,让“我”以更深度的眼光去审视“家”的概念。想到了父母,想到了那个“走马灯”的时代,始终记得老师的慷慨陈词:在一个冷酷的时代,家是冰凉的;在一个战乱是时代,家是破碎的;在一个转折的时代,每一个家都充满了期待;在一个温暖的时代,家才是最有人情味的。也不忘老师对“家乡”这个题目的诠释,家是在原乡上站立的,离开乡,家就是原野上的一座飘摇的茅屋,会被疾风暴雪吞噬的。老师的亲身经历,让作者对家乡有了更层次的认知,也才有了作者励志家乡的宏愿。作者虽在烟台有同学,但都没有打扰,只是想躲在繁华里静静地感受求学时那段生活。曾经的贫穷和卑微,此时都成了我能够深切感受当下的一种财富。真想于当年的老师汇报一别四十载,怎样站在家乡的课堂讲台,坚守着坚守着,像老师所说的,要好好学一下“乡”的繁体字——鄉。老师的话的含义乡,是一个好儿郎的终身归宿。当年的毕业诗意送行,依然留有氤氲之缕香。回想母亲那代的贫穷和作者这个时代的自强不息的奋斗,“我”始终觉得幸福感往往是因今昔对比而产生而滋蔓。也许忆苦才能思甜,一杯茉莉花茶也最能感觉到乡愁。坐在虹口大厦酒店的厅堂里,“我”穿越了四十年的时光,当年的一碗茉莉花茶,如今一杯典雅盈香的咖啡。时光就落在其中,百般的滋味。时代巨变,是啊,可堪回首,是一份多么美的享受啊。整篇文章的回忆充满的温馨和乡愁,感慨时代的变迁,感叹今昔之变化。文字充满诗情,像一股夏日清泉汩汩流入心田,好感动,好清新,好温暖。佳作倾情推荐,分享曾经之美好。【浪花诗语编辑:习之乐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0101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习之乐哉        2020-10-11 16:21:36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有的人生充满了鲜花和掌声,有的人生却有着说不尽的酸甜苦辣。有的人富有了却忘了曾经的艰辛,有的虽然并非大富大贵,但从未忘记过去的贫困,始终有一颗虔诚的心,懂得感恩的心。怀才老师的新作《坐在酒店的窗前》,让你从一个侧面,真实了解作者不一样的过去,不一样的精彩人生。感谢投稿浪花,问候作者笔键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1 17:47:00
  人生真的奇怪,也很有意思。没有想到,我能够坐在那个曾经不敢奢望的宾馆的休闲厅里回想当年的读书细节。时代给了我这样的机会,人生因为读书而改写,这是真的。感恩感谢那时的教育,为我一生指引了方向,特别是张健老师,他是人生的领路人。习之老师的编按,饱含深情,极尽赞美鼓励,很是感动。辛苦了。我们俩曾经谈及,如果不是恢复高考,我们抓住一次机会,我们的命运就要重新改写了。所以,再多的赞美给那时的教育,都值得的。谢谢习之老师倾情编辑,遥握,问候秋祺,期待您更多的佳作。
2 楼        文友:孤独小男孩        2020-10-11 17:13:31
  此时那个座位是的人,以一个宁静的目光看那街面上的人来人往。他此时的眼里,似乎看见四十年前的那个走来的年轻人·····人生的感慨万千,是有理由的,是有根据的。他奋斗过,他争取过,此时,他已经把曾经的过往,看的都淡了,不论是名利,还是苦难。这条街上的走来的人们,里面还会有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少年。他们也会有各种坎坷,和各种不如意,他们没有经过这样的磨砺,自然还不能参透人生的禅味。当这一切都成为过眼云烟的时候,他的眼里只有平静。
   问候老师!为好文点赞!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1 17:52:43
  孤独老师好,谢谢您的精美留言。是啊,人生的际遇实在说不清,回头看,很多曾经的艰难和悲伤,此时都成了最生动的底色。可以说,当初接受的是献身教育,也奠定了我的人生几处,走上了正确的人生坦途。贫穷,在当时,一直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那个和同学谈论母亲的细节恍如昨日。现在觉得,贫穷也不是光荣的,但改变贫穷才是最好的人生。谢谢孤独老师给与长评鼓励。问候秋祺,期待您的佳作。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0-11 18:36:13
  文章深情地回忆了四十年前的过往,饱含着浓浓的同学情、师生情、父母情、故乡情,也有曾经的无奈与痛楚!今日的回首,一切的苦难都是过眼烟云,因为怀才老师努力过,奋斗过,付出过,为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首生动的歌,从来没有辜负曾经的岁月,所有的岁月可以回首,所以,今日的怀才老师应该是平静的、温暖的,骄傲的,不,应该是万丈豪情的!为怀才老师点赞!遥握问好,谨祝一切安好!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1 18:51:06
  湘莉老师醉理解怀才抱器的心理啊,谢谢,知音也。那时面对贫穷,我是猥琐的,就像见不得人。或许是被贫穷吓怕了。记得我上学带了一件父亲闯朝鲜时留下的一件西服上衣,小点,我只能勉强穿在身上,我生怕说成了洋鬼子,其实,那是穷得没有办法了。读书,让一个农村孩子健康成长,我很感激那段岁月。谢谢湘莉老师的深刻理解。遥握,谨祝秋安,期待您的佳作。
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0-10-11 19:20:53
  四十年前有一个梦,四十年中为梦洒下努力的汗水,四十年后,可以轻松而有能力的进入梦境,但,非感觉万分高兴,反而有几分遗憾,父辈的铺垫只成为阶梯,母亲的期盼未能亲身体会,他们都在努力摆脱贫困,过度的路上仙去,做一级阶梯,为我们美好的生活升高一段路,可怜上代人。也幸福了我们这代和下代人。作者在一个四十年前可望而不可即的霓虹灯处,联想四十年来的人生变迁,反映了社会变化,反映了人生价值,反映了路途艰辛,反映了对家乡,对老一辈的怀念情怀。文笔朴实,情感深厚,情景感人,意义悠远。欣赏,加赞。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1 19:34:56
  谢谢天马老师精彩而深刻的点评。四十年前,我们的国家是贫穷的,个人也是贫穷的,从贫穷里走出,为的是改变贫穷,让我感谢的是我的老师,总是引领着我们,去憧憬梦想,改变贫穷,故乡是落后的,但不能抛弃。人生的价值观,在学校教育中鲜明地确立了,决定了我的一生。所以再去回想,那时的贫穷成了我的财富。我们这一代人,可能在很多人眼中是太正统了,但我觉得这种正统,才是人生的基石。感谢天马老师美评,让我们携手,放飞浪花。
5 楼        文友:罗莲香        2020-10-11 19:38:37
  坐在霓虹闪烁的大酒店前,回忆四十年前的求学时光,一杯浓浓的咖啡里,氤氲着泛香的记忆。记忆,是的,永不泯灭的记忆,仿若就在昨天,那时作者的母亲在苦难的日子里摸黑熬煮时光的安暖,跑泪的情节,将贫穷的过往化作云烟,却偏偏缭绕不散。同学和他的母亲,也有着铭心刻骨的回响。张健老师才华横溢,总是诗意地解读师范生涯,给所有学生指明未来奋斗的方向,爱学生爱教育的老师,是作者最好的榜样,这使得作者在漫漫教学生涯中总不会忘却若明灯星辰般的眼睛,饱含期待与深情,于是工作中总有干劲与激情。作者父亲的茉莉花茶,飘逸着怎样妙曼的诗情?想来,作者身边的人,都有着大爱情怀,有着浪漫的情调,总能把困苦化解,渗透在茉莉花茶飘香馥郁的潋滟微澜里。大赞怀才老师诗情璀璨,回忆那些苦涩,却体味甜美,人生境界如此,更待何求?问候怀才老师晚上好,秋祺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1 19:51:27
  我知,罗莲香老师也是与我同行,也是师范生。我们接受的是怎样为人教书的专业训练。二者的结合,才使得我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那些困难,那样难以启齿的贫穷,正是磨砺我们精神的石头,如此看,这样的石头是带着十足的温暖的。写出来,那些细节,那些难忘的画面,难忘的老师,亲密的同学,都成了我们人生里不能少的胜景。谢谢罗老师给与这篇小文这么精彩的长评。你的话再次给我鼓舞。谢谢,遥握,问候晚安,期待您的佳作。
6 楼        文友:岚亮        2020-10-11 22:47:32
  坐在酒店的窗前,会使人想起什么?陌生的酒店,大概不会让人浮想联翩,但熟悉的,就不一样了。开始,我以为会是一篇走过咖啡屋、一样的月光之类的浪漫故事,想不到,乃追忆远去的求学时光。让人心动的是,是一种很有张力、诗意的表达。比如,“而今,我藏在霓虹的深处,母亲早就魂归而去”,比如,“漫长的思绪,不知什么时候唤来窗前一轮月”等等,如此灵动,如此美妙,是青春诗意的手法,我欣赏这样的叙述。诗意灵动的好文,拜读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2 07:24:33
  沧海月明珠有泪。经历过的苦难,总是难以忘记,所以,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让我一下子回到了窗前,那些细节,那些往事,就一股脑来了。岚亮老师的美评,让我汗颜,也让我振奋,但愿可以得到很多人的喜欢。自知我文较之兄弟文相距远矣。最近读那香格里拉文,关于诗可进入那个地方旅游,而我的诗只能承载苦难的过去的重量,不一样,一个诗意,一个沉重啊。问候岚亮老师秋安,谨祝笔健,期待您的佳作。遥握。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0-10-12 19:14:16
  怀才老师的文章,总是那样深刻而富有韵味!尤其是亲情方面的文章,总是那样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动容!虽然人生有太多的苦难,太多的酸楚,但字里行间却依然洋溢着诗意与温暖,透着人性的光辉,给人向上的力量!湘莉再次拜读点赞!遥握,谨祝一切安好!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0-10-12 19:25:14
  是不是写的两个母亲,再次让湘莉老师感慨了啊。这样说吧,无论多大,有妈妈的感觉真的好。年龄增长,身体趋向衰老的未来,而灵魂总是回首过往,所以文章多了一些回望,可能这些会再次感动我,我想享受在写作时把对妈妈的爱表达出来的快感。谢谢湘莉老师美评,谨记而前行。遥握,祝你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