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乡间取名几多趣(随笔)
在官宦人家和读书人家,给自己孩子取名都是比较慎重的,也是比较讲究的。首先得依照家族族谱排行论辈分,用字也很讲究。除荣华富贵福禄寿喜外,还要看孩子的五行八字缺什么,所以在取名中带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就不少。有的人家给孩子取名还要请先生翻阅字典词典,字典词典上找不出就生造一个字。富贵人家的孩子除有名外,还有字有号,反正他们给孩子取名是一件很费神的事儿。
在我们乡间,在咱们农村给孩子取名就没有这多讲究,也没有字和号,但是小名和绰号还是有的。农民给孩子取名一般就是自己根据时令、环境、理想、愿望取一个,自觉喊起顺口就行。即使讲就一点的人家,也就是请个识字的先生吃顿饭,或给个红包,随他的意思取个大名就好。小名多半是父母取的或随便喊成的。相当于“字”,意义上与“名”无关。如取名为“元福”,小名福生;如取名“招兵”,小名就叫“兵娃”。有的干脆把名的最后一个字重叠起来当小名,如名叫“顺溜”小名就可以喊成“溜溜”,名叫“春花”,就喊成“花花”;也有在名后边带上“子”字的。如名叫“长根”,就喊成“根子”。诸如此类的小名。至于绰号,那时什么人都可以给他取的,而且可以有几个绰号,也可随时变换绰号,很随便的。什么“小狗”“雄鸡”“跳蛙”“长生果”都有。但是这个取绰号又是最体现农民的聪明和智慧的,还不乏幽默情趣,一般文人还真取不出来,就跟山里人唱山歌民歌一样,随口就来。我家后边一个农户,生的孩子就是不肯长,二十岁了还不足一米二,人们都一致的喊他“矮包包”,也有喊他“千年果”“地牯牛”的,他都会愉快地答应着。如今快五十岁了,人们还是这样喊他。有家人只有一个孩子,绰号就是“天麻杆”,因为天麻也是独一个光杆。有家人年过五十岁才生了一个儿子,人们就把孩子叫成“秋瓜儿”,表示结果晚的意思。开始人们有点不乐意接受这个绰号,但是喊的时间一长,就自然认可了。觉得人家叫绰号还亲热些,常常忘记大名。
我的二叔当个生产队干部,自认为是个人物,自称唯物主义者,不沾封建迷信,不相信名字就代表“命”,但是一点没有也是假话,他给孩子取名就介乎两者之间,又随便但又有点文气。比如他给他的大儿子取名为“安平”,含义是“君子安平乐命”图个一生平平安安。可是这个孩子就是偏爱上进,读书努力,干活吃苦,还学习经商,20世纪80年代初就下海打工,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大老板,拥有千万资产,一点也不“安平”。二叔的二女儿生下来正是秋天,那时还不时兴进医院生孩子,就是一个女教师接生出来的。二叔给她取名时看看窗外一片枫叶正红,就随口取名“秋红”。女教师还说这名字太俗气。但是二叔引经据典的回答道:“《红楼梦》里那么多女孩子,有几个不带春夏秋冬红黄绿香的。秋天红起来有什么不好,反正靠劳动养活自己。”后来秋红真得很勤快,能吃苦耐劳,就像一朵傲霜的秋菊那样红。
在20世纪70年代,军人是相当吃香的职业。因此乡里的农户给孩子取名大都带有“军”“兵”“武”“剑”等只好。什么“安军”“爱兵”“崇武”“利剑”“威猛”“扬威”这类比比皆是。邻居冉贞烈还干脆给儿子取名为“冉钢炮”,希望儿子长大了去当炮兵。可是这个冉钢炮说话就是不大思量,随口就说出来,既不知深浅,也不顾后果。人们根据他这脾气,就取个绰号叫“炸口黄。”到了学大寨的那个年代,人们有把农业看得重要,于是给孩子取得名字大都带着“农”的色彩。比如名字中常常出现“安农”“谷香”“红苗”“年丰”“岁昌”等等。80年代后,农家生活有了新的观念,爱上了富裕生活,用上了电器,修建起楼房,人们追求时髦,这期间给孩子取得名字也就有了新的特色。什么“要富”“飞天”“亚军”“金宝”“英豪”“仁杰”“超群”。邻居李老幺家得了龙凤胎,大喜之中就给分别孩子取名为“龙祥”“凤舞”。姚老大三十岁结婚,第二年生孩子,他说他的种子还不错,给孩子取了个特别的名,叫“有种”,绰号也很想响亮。干脆叫“一万斤!”
这些取名富有趣味,但是还都算很正常。更有取名还要随意一些的。一些年轻人迷恋“打麻将”、“斗地主”、“烫金花”等,因此顾了赌牌不顾家。一个麻将迷的媳妇生了个女孩,他那天手气好,媳妇叫他给孩子取个名字,他顺口就说了个“杠上花”。一个斗地主上瘾的男人,给儿子取名为“三炸”。绰号“八百万。”看来取名也与父母的行为有关。但是笔者觉得给孩子取名太随便了也还是不好的,因为事关孩子的一生。
乡里也有一些人故意讲究文字的。他们给孩子取名也算是用心良苦。有个姓唐的人家,男人自命不凡,说自己读过私塾,孩子取名时要显示一下自己有学问,就给孩子取名为“唐赢懿”,名字喊起来倒无所谓难,可是到孩子上学时就出麻烦了,孩子写自己的名字就不是写不对,就是把字写得老大老粗,老师把着手教也写不好。因为实在名字笔画数太多,太繁,五六岁的孩子真是吃够了这个名字的苦头。后来这个孩子自己给自己改名为唐丁。这一改好事好写了,可是又要去派出所改户口本上的名字,又出了麻烦。一个小孩名字,硬是把这个富有学问的老唐折腾够了。与我相邻的还有一个人,也是教过几年民办的。他给儿子取名时,要显示出高大深远宽广等含义。就邀集本家的三个文人,搬来五部字典,其中包括《康熙字典》,四个人一一查看挑选适合的名字。花费三天,选中了一个“昊”,“昊”字高大深远宽广,就定下了,孩子取名“朱昊。”孩子启蒙读一年级了,总是要把“昊”字上面的“日”字写歪到一边,写成“朱日天”,老师纠正百十次也没有改过来。老师请家长督促改正。父亲老朱守在孩子身边把手教,教了几十遍,孩子依旧把名字写成“朱日天”。父亲气急,骂道:“你去日天,我日你妈!”
还有老谭家,三个孩子的大名依次是长久,长发,长春。外号依次取名为“狗儿”、“猪儿”、“牛儿”。三个孩子都很能干,都先后考起大学,有了各自的家庭和职业。很是引人羡慕,每当有人与父亲老谭闲谈,问起他儿子的情况时。老谭总是满面春风高兴地说:“我狗儿当镇长,猪儿当老板,牛儿承包了一百亩土地种药材。”引得人哈哈大笑。后来当镇长的狗儿因贪污革职受到惩罚。父亲老谭又总是平静地对人说:“我狗儿虽然不长久,但是我猪儿还是长发,牛儿也还算可以!咱三个儿子才出一个报应。”
乡里人给孩子取名字确实没有诗情画意,没有文墨味儿,有的只是农家味,乡土味,具有乡间生活的留影。希望孩子们不要一味贪图那些虚假的富贵高大,还是永久的钟情泥土、山泉、石径,还有灿灿的春花和沉甸甸的秋实!
谢谢!